走出“双困生”阴影 心理脱贫更重要
http://www.qm120.com2006-12-01 17:14:57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李志霞(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副教授):做好贫困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
高校应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点面结合,组织心理咨询专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具体指导。促使贫困生能够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学校通过集体咨询、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心理咨询形式,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主动进行咨询、了解、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应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案例分析]
很多高校通过开展“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得到了资助,但还有一些和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得到资助,让他们通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这种系统活动对贫困生的身心都有益处。另外学校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完善个性,战胜自我。社会大环境需改变贫困生“弱势形象”
李志霞(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副教授):贫困生应改名为经济困难学生
社会上总是直呼经济窘困的学生为贫困生,其实比较好将贫困生改称为经济困难学生,因为他们仅仅是经济困难,他们的精神很富有,名称的区别很关键,应该让这些学生随时随地都认可自身的价值与内心的光明,贫困只是暂时的经济上的不独立,而不是内心的不健康。现在全社会都在议论贫困生的话题,资助贫困生是一件大好事。但对这一不幸的群体来说,他们往往会感受到有一种屈辱,本来脆弱的心理经不起有些企业、社会团体等等以“助贫”为旗帜的轮番“展览”。
[案例分析]
在纽约冬天常常积雪,然而公立学校仍然坚持上课。因为在纽约有许多富豪,也有许多贫穷的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吃不上午饭,孩子的生活全靠学校的免费午餐。学校停课这些孩子就要挨饿受冻。学校宁肯麻烦也绝不停课。为何不让富裕的孩子在家里享受,让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免费的午餐和暖气呢。国外老师的答复是,不愿意让那些贫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李尚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助学制度有待革新
上学的根本目的是让贫困者摆脱贫困,因此解决贫困生问题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符合需要的人才。但贫困生问题的深层次解决须仰赖高等教育制度的革新。一方面改革高校收费制度,采用世界通用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办法,采取政府拨款、学校筹集(绝非收家长的钱)、民间基金、个人收费的方式来解决。
[案例分析]
日前,有报道称一位名叫邓欣的女孩高分考上了昆明医学院,可是在得知被高校录取的消息后,母亲李粉香自感无力负担其高额的大学学费而在家中自缢身亡,引发了有关资助方式、贫困生还贷能力的反思。其实向国家的助学贷款求助是目前很多贫困生的求学出路,国家之所以投入巨大精力和财力去搞这项“大学生助学贷款”工程,为那些贫困学子开辟“绿色通道”,其目的无非是想让这些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学得到知识,从而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但国家在助学贷款上投入的是政策、态度、信誉和担保,而贫困学生投入的则是刻苦学习以及背负四年后偿还巨额贷款的思想包袱和精神压力。贫困生毕业后,有诚信的大学生背负着贷款压力去努力找工作偿还贷款,而缺乏诚信或者实在无力偿还贷款的学生,则会选择不了了之。这些贷款也会转嫁在国家身上。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公立大学,个人收费只占非常小的份额,而私立大学大面积的奖学金覆盖率,亦可使贫寒子弟一显身手。另一方面,适当放宽学籍管理。贫寒子弟可以先打工几年来筹措学习费用,学校为其保留学籍。这种方式更灵活些,能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生活窘境。
中心提示
前不久,有报道称一位名叫邓欣的女孩高分考上了昆明医学院,可是在得知被高校录取的消息后,母亲李粉香自感无力负担其高额的大学学费而在家中自缢身亡,这则消息引发了有关资助方式、贫困生还贷能力的反思。
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到“穷学生”的生存现状,其艰难的生活窘境触目惊心。许多贫困生将很大精力用在联系勤工助学上,他们在食堂买的饭菜,有的甚至不吃菜只吃些主食,一天的花销仅三四元钱。而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贵族”学生却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俱全,月消费达千元以上。如此近距离的对比,易造成大学生攀比心理,尤其是对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
目前,据有关部门调查,在全国普通高校719万在校生中,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约占20%,特别困难约占5%~7%。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贫困现象”悄然而生———一些贫困大学生成为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双困生”。越来越多的双困生因心理失衡造成的悲剧也暴露出来。然而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现状是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加大对他们的物质帮助固然重要,但尽心维护他们的人格自尊、帮助他们心理“脱贫”同样不可偏废。采访中几位专家学者都认为关乎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内在因素是:个人认知态度和认知方式的影响等,外在因素则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微环境的影响;对贫困生资助方式不当的影响等,几位专家就贫困生的“心理脱贫”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