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成长心理 >> 心灵引导 >> 正文

走出“双困生”阴影 心理脱贫更重要

http://www.qm120.com2006-12-01 17:14:57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关键字:心灵引导

  [案例分析]

  有些贫困生谈道,“现在社会上招贴了一些免费的宏志班、社会捐助组织,但每次他们在捐助的时候,都会请很多媒体前来到场,做重点宣传报道,弄得沸沸扬扬,全班甚至全校同学都知道我参加这类活动,真的是对心理有很大压力。”这种捐助方法并不能真正帮助贫困生,物质的贫穷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怎么看待和理解贫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捐助并非“关爱”而是“怜悯”,这强化了他们的心理弱势。社会救助贫困生的观念需要变革,同时应完善贷款机制,让贷款上学就如贷款买车、买房一样,成为一种正常现象,从而做到在社会文化和价值导向上帮助和引导贫困大学生。

  李尚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视“贫困”为一种常态

  “隐形资助”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也是在暗示着他们不同于常人的位置。但相比其他一些方式,它更能保护个人的隐私。但应该让更多贫困生理解隐形资助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他们战胜挫折的武器,而不是掩藏贫困的遮羞布。其实穷困并非他们的错误,光明正大的物质援助为何要隐藏。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印证着社会上“嫌贫爱富”的不良心态,把贫困视为缺点。我们更应坦然面对贫困,让社会上的人们将贫困当作一种“常态”,并不是一种人人闪躲不及的“耻辱”。

  [案例分析]

  师范大学李红(化名):“现在的很多学校自行将住宿等费用划分为A、B、C,并给学生分类,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且高校发给贫困生的物品还做了特殊的标签。”这些做法往往会触动贫困生的敏感心理。高校应该以一种自然、不是作秀的态度去关怀贫困生。更重要的是,学校应根据贫困生的具体实际,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头、不畏缩、不自卑,能够正视困难、勇往直前、积极进取。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要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毕竟有限,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还需要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共同想办法,不能一味地等、靠、要。

  学校微环境的改变不容乐观

  方钢(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培养良好的“心理”空间

  物质上给予资助外,眼下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并不充分。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近年来受到了全社会和学校的极大关注。但是,冷静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在经济资助方面,而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了解、关注得很少。助困与育人相脱节,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早在中学就已经非常明显,有些甚至相当严重。但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在学生档案上根本不反映,致使学生到大学后因得不到及时发现、及时矫正而使问题严重化。

  [案例分析]

  体育大学韩兴(化名):“有时同学要我一起出去吃饭,去吧,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不去吧,又觉得不合适,也怕别人说自己‘小家子气’,因而就对家境好的学生避而远之。”高校中贫困生与富裕生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贫富两极的学生缺少交往机会,因而要十分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要注意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消除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