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家庭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实现了生育梦想。在促排卵方案的选择中,除了传统的卵泡期促排(长方案、短方案),一种名为“黄体期促排”的技术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与常规方案不同,黄体期促排打破了“一个月经周期只能**一次”的限制,为部分特殊人群提供了新的希望。那么,这种看似“打破生理规律”的方案究竟适合哪些人,本文将详细的讲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黄体期促排方案适合的人群
黄体期促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选择在排卵后的黄体期(即月经周期后半段)启动促排,利用卵巢内残留的小卵泡继续发育,从而实现一个月经周期内两次**的机会。这种方案的核心优势在于“时间利用率高”,尤其适合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单次**数量少的患者。具体如下:
1、卵巢储备低下的人
黄体期促排最常被推荐给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OR)的女性,尤其是那些在传统方案中反复遭遇“促排失败”的人。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抗缪勒管激素(AMH)低于1.1ng/mL、基础卵泡数(AFC)少于5个,每次促排只能获取1-3枚卵子。
传统方案依赖月经初期募集卵泡,但卵巢功能衰退者此时可募集的卵泡极少,导致促排效果差。而黄体期促排能够“激活”上一周期未成熟的小卵泡,这种“捡漏”策略为低储备人群争取了更多获卵机会。不过如果患者黄体期卵巢内完全没有残留卵泡,此方案将无法启动。因此,医生往往通过B超动态监测来决定是否采用该方案。
2、卵泡发育参差不齐的人
在传统促排中,部分患者的卵泡会出现“大小不均”现象:1-2个主导卵泡快速生长,而其他小卵泡停滞发育。为了避免大卵泡过早破裂,医生可能被迫提前**,导致小卵泡被浪费。
黄体期促排可将月经周期“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次在卵泡期取走已成熟的大卵泡,随后在黄体期继续促排先前被抑制的小卵泡。这种“分批次**”的策略尤其适用于多囊卵巢、卵巢功能早衰(POI)患者。
3、高龄女性患者
对于年龄超过35岁的高龄女性,生育力随卵巢老化急剧下降,每个月经周期都显得尤为珍贵。黄体期促排通过增加年度**次数,为这类人群争取了更多生育机会。
典型案例:40岁的张女士因工作压力导致卵巢功能下降,AMH值1.2。医生为她设计了一年内进行3次黄体期促排的方案。传统方案每年只能促排6次(每月1次),而她通过黄体期促排实现了9次**(平均每1.3个月一次),最终累计获得5枚可移植胚胎,成功怀孕。
4、特殊人群
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乳腺癌、淋巴瘤患者需在放化疗前尽快冻存卵子。黄体期促排不受月经周期限制,可随时启动,最快2周完成**。
反复胚胎质量差:部分患者卵泡期促排的卵子受精率低,可能与激素环境有关。黄体期促排为这类人群提供了“换一种激素环境”的尝试机会。
综上,黄体期促排方案适合这四类人群,包括卵巢储备低下者、卵泡发育不同步者、高龄患者、需要紧急保存生育力的特殊患者。它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生理周期限制,最大化利用每一颗潜在卵子,但绝非适用于所有不孕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