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网手机端

手机扫一扫

名医在线 知识全部

孕期保健常识

2024-09-06 13:56:04知识

几个孕期保健新误区一定要避开

孕期保健新误区

1、很多人认为在怀孕早期的时候不用去医院检查,担心在怀孕早期的时候做B超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所以一直迟迟不去检查,等推到胎儿比较大点时才做检查。其实怀孕早期是筛选高危妊娠、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围产期死亡率的关键时期,在怀孕12周之内应该到医院做一下详细的检查,切不可小视孕早期产检的重要性。

2、很多孕妇认为孕期有水肿时不可以多喝水,不然喝的水多会加重浮肿,其实是不对的。在孕期出现的水肿多是生理性水肿,这与肾炎造成的水肿是不同的,所以是不需要限制饮水的。在孕期反而应该多喝水,这样才能促进多余水分与胎儿代谢废物的有效排出。在孕期的日常饮食中可以多吃一些利水消肿的食物,像冬瓜、赤小豆、绿豆等都可以吃。孕期尽量不要吃腌菜、咸肉等高盐的食物,这样会加重浮肿的现象。还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双腿下垂的坐姿,把腿平放在沙发或者床上,在睡前把双腿抬高15~20分钟,这样有利于缓解孕期水肿的现象。

3、还有人认为孕吐都是正常的,不需要治疗。其实也要看早孕反应的情况的。如果早孕反应比较严重,呕吐的比较频繁,严重时有的不能进食,你这种情况情况是需要看医生的,这属于妊娠剧吐。严重时会导致孕妇脱水,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干预的。白天少食多餐以防反胃,不可以太饥饿,胃越空时越容易呕吐。

孕期保健常识

1、精神方面:孕妇的精神状况不但对胎儿有影响,对她自己的影响更大。

2、饮食:妇女怀孕以后,无疑地需要比普通人为多的食物。孕妇的食物应该是多方面的,要时时更换,不要单吃两三种食物,这样才能得到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3、大便:怀孕时容易便秘,尤其平时已经有便秘习惯的人更易发生。

这些孕期保健常识你了解吗?

4、小便:孕期中肾脏的工作增加了很多,所以对它要特别注意保护。应该喝足够的水分,比没有怀孕时要多喝一些。不要吃或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蒜、辣椒、酒等。如果小便量减少了,这是不好的现象(当然,出汗多时小便量一定减少,这又当别论),要到医院法检查,把这个情况告诉医生或助产士。

5、乳房:乳房是婴儿的粮仓,它对孩子将来的健康和发育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不少人乳房发育很好,刚生孩子的头几天乳汁也很多,可是乳头太短、太小,或是凹陷了进去,孩子却吸不到乳汁。乳汁因为不能排泄,乳房愈来愈胀,乃至发红发痛,胀了几天后,乳汁大量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结果孩子得不到理想的食物——母乳。

  如果是乳头太短、太小,每天用油脂涂在乳头上,以两个手指把它提起,并轻轻地来回捻它,这样可以使它慢慢变长变大,表皮增厚,将来孩子不但易于吸吮,并且还不容易破损和裂开。如果乳头凹陷进去的,可用两个手指分别放在乳头两边下压,并将乳晕向两边拉开,这样乳头便会凸了出来,这时再用手指搓捻乳头,反复做几天后,乳头便自然会凸出来。如果乳头很小很短,可以再按上面那个方法多做几次使它变长变粗。这种方法一点也不困难和麻烦的。乳房每天都应该用温水洗涤,乳头上有干的痂皮附着时,要把它清洗掉。孕期中比较好用乳罩,目的是用来托起乳房,避免下垂,而不是压迫它。

6、、衣服:以宽舒适体为原则,不可因为要美观而束缚身体。孕妇冬天一定要穿得暖和些,尤其是腿部。裤子比较好不要把它束紧在肚子上,以免影响胎儿的发育。衣服要勤于换洗,并且应避免穿高跟鞋。

7、洗澡:怀孕时皮肤的机能加强,因为这时水分和废料的排泄增加了,所以必须要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8、牙齿:在孕期中这也是要特别加以注意的。

9、性生活:在正常妊娠时,最初和最后两个月必须避免性交。

10、旅行:多数孕妇在旅行时并没有出什么岔子,但是在火车或船上生孩子或小产的也不少见。所以在孕期中可以不作长途旅行时,应当尽量避免。一定要去时,也应尽量选择比较平稳的途径。

11、劳动和运动:适当的劳动和运动对孕妇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长坐办公室的孕妇如果能在脚下垫一个小凳子,对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会有些帮助。

12、产前检查:一个孕妇除应注意以上所说的各项外,还有产前检查也很重要。

**孕妇保健

1.**孕妇更要注意补水。

  严重脱水的情况下,会容易增加早产风险,特别是对于**孕妇来说。因此**孕妇每天都应做到正确、合理的补水,至少要喝2升水。

2.**孕妇体重要控制好。

  可能会有一些人错误的认为,怀**的孕妇会比一个宝宝的孕妇体重增长更多。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大概也就多个8斤左右。因此不要认为**孕妇体重过多的增重是正常的,体重的良好控制,做到不滥用补品是很重要的。

3.**孕妇锻炼一定要注意安全。

  **孕妇锻炼时,安全更要多加注意。特别是孕中期后,你的运动量或项目需要有一个大的调整。才能尽可能的确保后期锻炼的安全,建议选择一些温和型运动,比如散步。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