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象记者学过社会心理学
http://www.qm120.com2009-03-27 13:53:13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第二,趋利避害的决策形成方式。这是影响人们行为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决策的形成过程中,潜在着得失、利害的算计,人们要在“避害”的基础上“趋利”,避害是前提。“失去20美元的刺激远远大于得到20美元的兴奋。”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魏永玲想法很合情理,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是人的本能。
第三,先入效应产生刻板印象。这是指那些最近产生的,或者常常被思索到的想法,更可能被我们想起来并由此被用于解释社会事物。也可以这样说:事情发生前,我们的想法可以影响面对事情发生时我们的行为。媒体的议程设置就是利用了“先入效应”,使某些问题和观念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因此影响公众在政治及社会事务方面关注度的议程。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组实验:为了纠正关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的认识,研究者询问了几百名医生,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其中一组医生,事先让他们想象一下工作中接触艾滋病毒的危险,从而制造了先入的情况。于是这些医生与其他同样接触艾滋病的医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差异,他们认为自己受到感染的危险性很高。
在魏永玲救人以前,尽管当时她“急得要命”,但这位平素干练的体育舞蹈国家级裁判,还是有点手足无措。她曾在公共汽车上劝架,被挨打的一方猛地咬了一口。她还亲眼见到一名男青年在追小偷时,被小偷同伙打得血流满面,而被偷的姑娘却扬长而去。加上最新的“彭宇案”,生活经验提醒她,不能贸然出手相助。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魏永玲脑子里本能地闪过这样的念头。可见,“救人吃亏”已经成为“常常被思索到的想法”,已经固化为一种“条件反射”了。久而久之,“先入效应”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使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而忽视事物的特殊性。比如发生“彭宇案”之后,人们就认为:
从此再也不能去见义勇为了,因为这样做会吃亏。
如此“刻板印象”的后果,就是全社会陷入道德危机中,当别人有困难时大家都躲得远远的,袖手旁观。2008年3月3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一则消息发人深省:“上海社科院青少所研究员徐浙宁博士在上海市986户‘80一代’、‘90一代’和‘千年一代’的家庭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6.1%的未成年人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青少年的这一想法不是凭空产生的,但愿这样的认识不要真地形成“刻板印象”!而像魏永玲一样“见义智为”,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救助策略”,则是一种被扭曲的人性闪亮的表现,颇为难得了。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写社会新闻
在彭宇案一审判决结束之时,此案惟一的证人陈二春说过这样一句话:“朋友们,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南方网)高呼担忧的人不止陈一个,还包括好多网友。一家网站关于这条新闻的2837条留言中,大部分意见认可魏永玲的谨慎。一位网友写道:“这是典型的彭宇案后遗症。”(《中国青年报》)社会新闻可以通过反映社会现象来折射社会问题。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从一般道德的角度来看社会问题,评价社会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