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网手机端

手机扫一扫

试管婴儿试管婴儿百科正文

案例引入,真实案例诉说次数过多的危害

2024-07-06 09:58:04试管百科
55

女他人为赚“快钱”,跃跃欲试免费无偿供应子,切除子宫,终生不孕目前主要用于体外受精等辅助生殖技术上

案例引入,真实案例诉说次数过多的危害

案例引入

小琳是一名大学女生,家境贫寒的她一直十分自卑,看着同寝室的同学们用苹果、免费高端护肤品、随心所欲免费各种好看的衣服,她心里十分羡慕,本想着跟其余人一样靠网络直播赚钱,可是她颜值平平,又没有什么才艺,根本行不通,于是想到整容。

可是整容需要一笔不少的费用,做兼职赚钱又苦又累赚得又少,还怕被同学看见嘲笑自己,于是她开始搜寻打听可以快速赚钱的办法。某次,在学校洗手间门上看到一则免费无偿供应子广告——一次免费无偿供应子少则1~2万,多则3~5万,瞬间勾起她的好奇心,在金钱的驱使下,她添加了相关联系人的电话,按照对方的程序和步骤一步步“入坑”,在尝到“甜头”后,她便踏上这条不归路。

小琳在连续3次免费无偿供应子后,终于迎来了“报应”,某天中午吃完饭,她因为腹痛难忍,被室友紧急送往医院,后经手术,紧急切除子宫和部分卵巢才得以保住性命。看似光鲜亮丽的广告背后,往往藏着肮脏的背景,对于涉世未深的他人来说,总觉得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因一时贪念,堕入无尽的深渊中。

促排卵过程

促排卵的过程是什么?对身体有什么危害?促排卵真的是将一根针深入身体内,随后将卵子取出,整个过程就结束了吗?NO!你想得太简单了。

在促排卵之前,需要先注射促排卵药物,目的就是一次同时排出多颗卵子,因为女性在每个月的排卵期期间,只能“生产”卵细胞子。通常,大多数女性在吃完药物后会出现恶心、头晕、腹部疼痛等症状。

这些药物含有大量激素,对人体的内分泌有非常强的干扰作用,如果长期服用,不仅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严重还可能会引发卵巢综合征、盆腔积液,甚至会引起乳腺肿瘤、卵巢肿瘤的发生。

麻醉

首先对女性进行局部麻醉,之后还要准备镇痛剂,静脉麻醉后促排卵,整个过程只需5~10分钟。经阴道超声波引导下促排卵。只有少部分女性会感到比较强烈的痛感,因此全身麻醉的情况极少。

消毒

先使用碘伏对女性外阴以及阴道消毒清洁,之后在使用生理盐水对阴道内反复消毒,这样做是为了最大程度避免阴道感染,还能避免卵泡在取出过程中受到污染。

穿刺

准备完毕之后使用促排卵针在阴道超声波的指引下达到卵泡位置,借助真空泵负压,将卵泡吸出,流入试管内的培养液倒掉,最后再迅速的置入目标卵泡中央取出卵子。

术后

取完卵之后需做B超检查,看看有没有内出血以及子宫内膜厚度,如果有出血会使用纱布进行止血,需卧床休息三个小时无异常即可出院。

促排卵危害

促排卵并不是“零伤害”。当女性身体内的卵子成熟后,便可以开始实施促排卵手术,不少黑中介反复强调“零伤害”,不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肯定无创口,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促排卵针的针头部位直径宽达2mm,整根针长达35cm,而我们平常打针的5ml注射器的针头部位仅有0.7mm,针管长3厘米,打针都可以肉眼看见针孔,何况是促排卵针的针头。

最常用的促排卵方式是在局部麻醉的作用下,经Y道B超引导,将促排卵针穿过Y道穹窿,直达卵巢,穿刺卵巢内的卵泡,负压吸出卵泡液以及其中的卵子。

不少黑中介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会一次性取将近20颗卵子,而人工授精的促排卵过程才仅需8~10颗左右,取出的卵子越多,对卵巢的伤害越大,会引起卵巢扭转[3]、卵巢早衰等后遗症。

注意事项

  1. 1. 术后回家建议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两周内避免同房;
  2. 2. 促排卵当天开始遵医嘱给予黄体支持,并口服医生开的抗生素,避免感染;
  3. 3. 促排卵后应垫一下卫生巾,术后前两天会有少许褐色出血现象;
  4. 4. 如果出现大量下体流血、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乳房胀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赶紧就医。

一般来说,生活中患有不孕症的女性才会通过促排卵针促进卵泡的成熟和排卵,打促排卵针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女性,对于甲状腺功能不全、患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心脏病、癫痫、哮喘、肿瘤疾病的患者都是不能够打促排卵针的。

次数限制

女性一生中平均约有400~500颗成熟卵细胞被排出,一般女性月经初潮后开始排卵,一个月只排一次卵,且每次只排卵细胞子。在月经干净以后,卵泡就开始生长发育,卵泡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每天1.5~2mm,当进入排卵期时,大约是月经的第一4天左右,卵泡基本上达到成熟状态,月经第一6天时破裂排出卵子。

而女性在促排卵治疗的情况下,会有多个卵泡同时生长和发育,如果通过非法的促排卵方式,一次性促排卵超过8~9颗以上,可能会导致绝经期提前到来,预示着女性提前步入衰老行列。医生建议促排卵次数不要超过15次,当心卵巢报废,女性早衰。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