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网手机端

手机扫一扫

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文章正文

早产儿在家护理方法一览,各阶段喂养方式大不相同

2024-04-14 19:41:33试管知识
115

早产儿一般指的是出生时胎龄在28周-37周之间的婴儿,根据具体的情况又可以分为超早产儿、极早产儿,以及早产儿三大类,大多数早产儿通常都伴有一些生理,或者是机能上的缺陷,所以必须要从喂养、保暖、清洁,以及预防感染四个方面护理,才可以保证其健康生长。

早产儿在家护理方法一览,各阶段喂养方式大不相同

家长们都知道早产儿一般出生之后要留院观察,因为早产儿对室温要求比较高,自身调温系统不发达,大部分时间是在暖箱里度过,一般早产儿会在医院护理一段时间后,生命体征平稳了,就可以出院回家,但是很多新手父母还有疑问,比如早产儿出院回家后如何护理,怎么喂养这都是一个大学问,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早产儿在家护理方法一览

1、喂养

  • 早产儿的喂养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一般对于体重大于1.5kg,而且肠胃正常的孩子,选择靠前母乳喂养;但是如果体重小于1.5kg,为了避免孩子因消化问题导致的生长发育缓慢,通常需要母乳混合奶粉喂养,或者补充母乳强化剂。在喂养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孩子出现气呛奶的情况。

2、保暖

  • 大多数早产儿的身体机能是存在问题的,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自身产出的热量不足以维持体温的正常,所以为了避免因寒冷导致的早产儿硬肿症,家长应该保持室内温度的温暖恒定。在个孩子换衣服的时候,衣物比较好先进行预热,避免产生刺激。

3、清洁

  • 清洁主要指的是对于肚脐周围,以及臀部进行清洁,家长需要每天保持孩子肚脐附近皮肤的干爽,尤其是在脐带脱落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的时候。另外,每次孩子排便之后,都要用清水冲洗臀部,同时要勤换尿布,防止红屁股的发生。

4、预防感染

  • 由于早产儿的抵抗力通常较一般的孩子要差很多,所以需要格外注意家庭中一些疾病的传染。如果家庭成员有患有感冒、肺部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比较好先不要和孩子接触。另外,早产儿使用的褥子和衣物需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或者使用紫外线进行杀菌。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家长可以做好以上这四点,早产儿的护理就不会出现大问题,只需要做好定期的复查,大部分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对于早产儿的情况,预防要大于事后的措施,所以孕妈妈们在怀孕期间也需要格外注意,不要接触放射性物质,尽量避免发生碰撞都可以减少早产的发生。

早产儿喂养注意事项

早产儿喂养是学问,必须根据胎龄、早产儿的体重以及消化功能是否完善,酌情给予,对于没有吸吮能力和吞咽能力的,必须插胃管进行鼻饲,同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对于有吞咽能力,没有吸吮能力的,可以用滴管进行喂食,同时使用的是早产儿奶粉,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稀释成1/2奶。

宝妈们给早产儿宝宝进行喂养也是有讲究的,要有正确的喂养方法才能让宝宝更健康成长,要考虑的因素有早产儿喂奶时间和份量、早产儿喂养频率、早产儿喂养方式、早产儿喂养姿势等,具体如下

  1. 1、早产儿喂奶时间和份量:给早产宝宝开始喂奶时间一般在生后6-12小时开始喂糖水,24小时开始喂奶,体重2公斤左右的早产儿可以每3小时喂一次奶,体重1.5公斤以下的早产儿每2小时喂一次奶。奶量计算法可以参考下列公式: 最初10天内早产儿,每日喂奶量(毫升)=(婴儿出生实足天数+10)×体重(公斤)/100。 生后10天以上,每日喂养量(毫升)=1/5-1/4体重(公斤);
  2. 2、早产儿喂养频率:早产儿比较好吃母乳,母乳容易消化吸收,不容易发生腹泻和消化不良等疾病。有吸奶能力、体重在1.5公斤以上的早产儿,如一般情况好,可以直接吃母乳,开始每天吃1-2次,每次5-10分钟,第一次喂2-3分钟,如无疲劳现象,可逐渐增加喂奶时间和次数;
  3. 3、早产儿喂养方式:在给早产宝宝喂奶时一定要非常细致和耐心,抱起来喂奶,尽量避免呛奶和吐奶;

另外,如果母乳喂养宝妈的奶水很多、流速很快的话常会造成呛奶,因为早产儿宝宝来不及吞咽,这时可以用手指掐住乳晕周围减慢乳汁的流速,或将前面的奶先挤出一些,再让宝宝吃,人工喂养时,要选择合适的奶嘴,太大会呛着,太小又费力。每次喂奶现配现吃,不要在室温下放置过久,吃奶的用具注意清洁,每天消毒。

互助问答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怎么办?

想要防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比较好采用母乳喂养,母乳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选用母乳可以减轻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

此外,还应根据早产儿的个人情况选择合理的喂养方案,由于早产儿消化动力与妊娠周期和个体情况有关,要适当早产儿消化道动力不仅与妊周有关,也有个体差异,所以应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喂养方案,使消化道动力处于最佳状态,以避免喂养不耐受发生。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