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换奶粉后不愿意喝奶粉怎么办?宝宝换奶粉的正确方法?对于宝宝断奶后不愿意喝奶粉的问题,以下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妈妈们可以尝试一下。除此之外,妈妈还可以通过调换奶粉的方法来让宝宝爱上喝奶粉,不过奶粉的调换一定要循序渐进,让宝宝慢慢地接受。
宝宝换奶粉后不愿意喝奶粉怎么办
1、换奶嘴
要想让宝宝更好的接受母乳之外的食物,妈妈势必要多费番精力,对于不吃奶粉的宝宝妈妈不妨换掉奶嘴。每个宝宝都有不同自己的爱好,因此妈妈在选购奶嘴的时候必须要选择一些宝宝喜欢的奶嘴,尤其是一些刚刚断奶的宝宝,妈妈在选择奶嘴的时候比较好是选择一些接近乳头口感的奶嘴。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通常母乳宝宝不肯吃奶粉主要是对奶嘴不适应,聪明的妈妈一般都会给宝宝用乳胶奶嘴。
通常乳胶的奶嘴形状比较接近母亲乳头在婴儿口腔中的形状(扁状),因此非常符合宝宝的口腔。而且乳胶的比较柔软,接近乳头的口感,这样宝宝就能尽快的接受奶粉了。
2、靠饿
很多宝宝断奶后宁愿吃馒头或者是喝粥也不喝奶粉,可以说这是大部分断奶后宝宝都存在的问题,提醒妈妈,对于这一现象不能听之任之否则的话营养必定跟不上。因此建议妈妈长痛不如短痛,适当的让宝宝挨饿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方法,这样可以让宝宝在最短的时间内不再排斥奶粉。
一般情况下宝宝适当的饿一两顿时间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妈妈不需要担心这种方法给宝宝带来的危害。除了可以适当的饿之外,妈妈还要注意冲泡奶粉的温度,最佳的温度应该是接近体位,宝宝吃母乳已经适应37度的温度,如果比较热宝宝也会拒绝。
3、添加辅食
断奶后的宝宝身体生长发育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奶粉也会逐渐的跟不上宝宝的营养需求,这个时候应该帮助宝宝适当的添加一些辅食。尤其是在宝宝适应米粉、果汁和菜汤等辅食之后,这个时候妈妈还要注意适当的给宝宝添加一些富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这类食物才能帮助宝宝更好的生长发育。首先应先给宝宝添加蛋黄泥,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好是先从喂食1/4的蛋黄开始。
之后,再慢慢的过渡到整只蛋黄,在刚开始的时候千万不要给孩子吃蛋白,否则的话不但难以消化吸收,同时还有可能会导致过敏。
4、循序渐进
不管是断奶后的奶粉喂养还是辅食的添加,这个时候妈妈都要特别的注意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宝宝更好的接受各种食物。尤其是在添加辅食的时候更要注意一次只能喂一种新的食物,等宝宝适应后再添加另外一种新的食品。辅食的添加还要注意应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很重要。
宝宝换奶粉的正确方法
给宝宝换奶粉的情况主要有从母乳喂养更换为奶粉喂养,以及更换不同品牌、不同阶段的奶粉。很多妈妈都不了解此时正确的换奶粉方法,本文为您解析。 之所以要重视给宝宝换奶粉的正确方法,是因为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充分,在给宝宝换奶粉期间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会出现一些拉腹部、不爱吃奶、呕吐、便秘、哭闹、过敏等不适症状,只要方法得当,其实这些情况是可以避免的。更换新品牌奶粉。由于不同品牌的添加营养素成分和工艺有些差别,因此要仔细阅读罐装奶粉上的标示,以适当比例冲调奶粉,不能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老方法冲调奶粉,否则可能导致奶粉浓度不当(过浓或偏稀),导致宝宝不适应新品牌奶粉。
在给宝宝换奶粉的初期,必须两种奶粉混合吃,无论是由一种牌子换到另一种牌子,或是由一个阶段换到另一个阶段(即使牌子相同),这个过程叫作转奶,是必不可少的。转奶可以这样转:先在老的奶粉里添加1/3的新奶粉,这样吃了两三天没什么不适后,再老的、新的奶粉各1/2吃两三天,再老的1/3、新的2/3吃两三天,最后过渡到完全用新的奶粉取代老的奶粉。有了这么一个逐步的转奶过程,宝宝一般是比较容易接受新品种的,也不大会闹腹部。 如果宝宝拉腹部,可以给孩子喝点国产婴幼儿儿童益生菌冲剂,改善肠道功能,增强宝宝自身胃肠功能。
有些品牌不能与其他品牌的奶粉混合冲调,爸爸妈妈们在更换奶粉时要先做个小实验,主要是查看两种奶粉是否能够混合冲调。能够混合冲调表示两种奶粉自然相溶,口感好,则更换新牌奶粉就容易了;但多数品牌奶粉之问不能够混合冲调,表示两种奶粉冲调后不相溶,口感不佳。
换转奶粉期间要注意观察宝宝对阶段奶粉的适应情况,一是观察消化情况,主要留意宝宝大便性状和次数等是否改变,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说明消化情况良好;二是观察是否有过敏现象,如皮肤瘙痒、皮疹等,如果有此现象,则表示宝宝不接受新更换的奶粉,需要重新更换。换奶粉的期间不要添加其他新的辅食,宝宝生病(感冒、发烧、起皮疹等)及接种疫苗期间不要换奶粉。
因为宝宝的体质特殊,此时还不宜进食固体食品,需要在原来的辅食基础之上,逐渐增添新品种。
宝宝长到一定月份的时候,宝妈们可能就会考虑换奶粉了,因为一开始宝宝吃的奶粉都是月份很小的孩子吃的,慢慢地也要换上和宝宝身体符合的奶粉了,这样宝宝的营养才跟得上,但很多宝妈不知道要换哪些奶粉,可能也会担心换奶粉后不适合,选择好一款奶粉换之后,宝宝换奶粉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