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网手机端

手机扫一扫

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文章正文

备孕测排卵日 备孕测排卵日体温

2024-07-22 17:49:55试管知识
87

初次备孕需要监测排卵吗?

备孕测排卵日 备孕测排卵日体温

众所周知,如果想提高怀孕的几率,那么在排卵期同房会令几率大大提高,所以一般处于备孕的男性女性都会密切注意排卵期是在哪个时候,务求一击即中。

既然已经准备好要宝宝了,就算是初次怀孕也是应该监测排卵的,如果不那么急切的话,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宫颈粘液法,如果已经非常着急想要宝宝了可以去医院用b超机检测。

常见的监测排卵的方法有4种:

1。B超,通过去医院做b超来监测排卵的时间,这个方法比较准确。缺点就是经常要在医院跑上跑下,相对其他方法来说,这个方法比较花钱。

2。排卵试纸,排卵试纸是通过检验尿液中的黄体生成素的峰值来预测排卵日期。一般在月经后的第一1天开始检测,连续6天,在检测时试纸上出现强阳转弱后的24--48个小时后即会排卵。这个方法简单便宜,操作方便,但是准确性肯定没有做B比较高。

3。体温测量,以平时的体温为基础体温,到了排卵那一日,体温是最低的,过了排卵那天之后,体温会在基础体温上升高0。3~0。5°。测量体温的时候要求静止五个小时以上。个人觉得这个方法还是比较麻烦的,不推荐使用。

4。宫颈粘液。这是自我检测的一种方法,到了排卵那天,宫颈粘液会变得非常粘稠有韧性,粘液本身就是透明无异味的,所以粘液是像鸡蛋清一样的,并呈拉丝状。

备孕期间应该注意什么?

1。健康饮食。在备孕期间可以多吃一些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和新鲜的蔬菜,新鲜的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油炸的食物。

2。锻炼身体,早睡早起。勤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早睡早起,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

3。放松心情,多休息。压力往往就是失败的原因,所以一定要保持心情的轻松愉快,还要注意多休息,这样才有足够的精神来应对。

4。合理安排同房时间。在排卵期,可以安排每2天同房一次,特别是排卵日和排卵日的前后两天。在排卵期之前也不需要特别禁欲,一切正常就可以了。

至于选择哪种监测方式,这就要看需求程度了,如果不着急可以慢慢尝试,如果着急的话就另当别论了,不过还是建议检测排卵,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我是懒妈妈,一个二胎宝妈,多平台原创作者,很高兴在这里分享育儿知识,关注我了解更多。图片来源自网络,侵权删。

女性在备孕的过程中,怎么计算排卵期?

女性在备孕的过程中,怎么计算排卵期?

有的女性25天就来月经,有的女性40天才来月经,也有女性3个月来一次月经。一般的排卵时间,是下一次来月经的前2周,不过,这样的方式计算排卵需要月经周期稳定,每个月都准时来。月经周期不稳定的人,按照这样的方式没办法准确得到身体排卵时间。而女性有备孕的打算,在上一次月经走后的第二个星期开始测量体温。

女性在未排卵前,体温一直在36。8度左右,体温恒定浮动不大。当女性排卵后,体温会突然升高到37度到37。3左右,就代表可以造人了。不过,这个体温一定要在早上刚起床后测量,这个时候体温最能反应身体真实情况。女性测量体温比较好用一般的体温计,放在胳肢窝测量5分钟,每天测量的时间要在同一个时间点,比较好不要超过8点才测量。

一,月经干净后宫颈粘液常稠厚而量少,甚至没有黏液称“干燥期”,提示非排卵期。月经周期中期随着内分泌的改变,黏液增多而稀薄,阴道的分泌物增多称“湿润期”。接近排卵期黏液变的清亮,滑润而富有弹性,如同鸡蛋清状,拉丝度高,不易拉断,出现这种黏液的最后一天±48小时之间是排卵日,因此,在出现阴部湿润感时即排卵期,也称“易孕期”。计划受孕应选择在排卵期前的“湿润期”。

二,女性基础体温有周期性变化,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能提示排卵已经发生,排卵一般发生在基础体温上升前由低到高上升的过程中,在基础体温处于升高水平的三天内为“易孕阶段”,但这种方法只能提示排卵已经发生,不能予告排卵将何时发生。

三,对于月经周期正常的:

推算方法就是从下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算起,倒数14天或减去14天就是排卵日,排卵日及其前5天和后4天加在一起称为排卵期。

男性精子排出体外后,在女性生殖管道中平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阴道0。5-2。5小时、宫颈48小时、子宫24小时、输卵管48小时;而一个卵子从卵巢排出在输卵管存活约为12-16小时。精子和卵子结合的地方在输卵管的卵丘或附近。专家建议,在排卵前一周每两天性交一次,这样可使精子提前或准时到达输卵管和卵子会合,这种性交方式比排卵后性交的受孕率有显著提高。

此外,平和的心态也是怀孕的关键因素。如长期焦虑紧张(包括工作、生活以及对生育的)可影响男性的性功能及精液质量,以及女性的排卵及卵子功能。男性女性双方不必过分关注排卵期的问题,调节焦虑紧张的情绪对成功受孕有一定的帮助。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