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

免费在线咨询

治疗接触性荨麻疹,防治结合是关键

一、病理生理学机制

研究发现,潮湿的工作环境以及过敏性哮喘、鼻炎等病史与CU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且当皮肤屏障受到破坏时,致敏原更易渗透皮肤诱发CU。根据疾病发病机制的不同将CU主要分为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ICU)、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NICU)以及机制不明性CU。临床上,NICU较ICU常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NICU皮损一般局限于致敏原接触部位,且很少伴随系统症状,症状通常较轻。

二、常见致敏原

食物、化妆品、香料等是CU常见的致敏原。ICU的致敏原主要为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其中蛋白质更常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动物源性蛋白(肉、乳制品、海鲜)、植物源性蛋白(蔬菜、香料、水果)、酶类(淀粉酶、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蛋白酶)、谷物(小麦、大麦)等。NICU的致敏原多为易穿过皮肤屏障的小分子化合物,可分为以下几类:动物类(节肢动物、毛虫)、食物类(胡椒、芥末)、香料类(肉桂酸、肉桂醛)、药物类(苯佐因、樟脑)、防腐剂与消毒剂类(苯甲酸、甲醛)、植物类(荨麻、海草)、金属(铝、铂、铬)等。

三、诊断流程

接触致敏原后皮肤出现风团、红斑是CU的典型临床表现,通常无水疱及鳞屑,且皮损可自行消退,不遗留任何皮肤改变及色素沉着。应注意与湿疹以及接触性皮炎鉴别。多种皮肤试验可用于CU的辅助诊断,其中 ICU常用通达型涂抹试验、点刺试验辅助诊断,NICU常用通达型涂抹试验、皮肤封闭型斑贴试验。此外,其他的体外实验在CU的诊断中效果有限。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可用于检测ICU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抗原特异性IgE抗体,提示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是否有效等,但无法鉴别引起患者过敏的原因。

四、治疗进展

CU常见的治疗包括避免与致敏原接触的预防治疗和辅助药物治疗。通常,该病具有自限性,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避免与致敏原接触的同时,还应避免接触可能存在交叉过敏的物质,如乙醇过敏的患者不仅需注意乙醇,还应注意避免与含苯甲醇等易与乙醇存在交叉过敏的物质接触。治疗CU的药物选择取决于CU的类型。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是目前治疗ICU的一线药物,只要未出现不可耐受的不好反应,在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酌情增加药物剂量以较大限度控制症状,通常可增加至标准剂量的2 ~ 4倍。非甾体类消炎药是治疗NICU的一线药物,可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释放控制炎症反应,改善症状。奥马珠单抗治疗CU有望取得较好的,但目前缺乏大样本研究观察。
五、小结

接触性荨麻疹病因复杂,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概率增加。及时诊断和良好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其复发率。CU的致敏原种类繁多,避免与致敏原接触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始建于1994年,集皮肤病、疾病、医疗美容的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是十佳皮肤病专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联体协作单位、云南省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单位。
 
医院以科学的建院规划、专业的学科建设、先进的诊疗手段为依托,专科特色明显,拥有国内齐全的皮肤病疾病学亚学科,经过二多年的长足发展,成立了以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王昕教授、上海九院激光中心主任周国瑜教授、原云大医院皮肤科主任王正文教授领衔的京、沪、云医生组;并先后从美、德、以色列等国引进了昆明市首台康奥微维皮肤CT“VivaScope 3000型”,治疗疤痕的核心技术 ——SRT-100浅层X射线皮肤治疗系统、  奇致·CC光、 Vbeam595nm脉冲染料激光、AFFIRM立体点阵系统、EX-308nm准分子激光等数十套国际先进设备,确保治果、治愈时效等方面始终达到业内率先水平;自1999即建成本院自有的制剂室,集自主研制、开发、生产、及质量监测为一体,现有15种自产药物全部纳入了省市医保用药名录,明显、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临床,深受患者好评。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