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提醒您,慢阻肺患者治疗路上千万别踩这三个“坑”,可要命!
慢阻肺被称为呼吸道疾病中较“不动声色”的隐性,如今已成为原第三大常见慢疾病,患者约1亿人。尽管慢阻肺发病形势严峻,但公众、患者甚至是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诊治仍存在很多认知误区以及药物使用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上认识仍比较薄弱,而这些偏差误区往往影响了患者的较终治果。
钟南山院士团队的呼吸医生指出,虽然慢阻肺可防可治,但由于患者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很低,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三个误区。
误区一:忽略肺功能检查
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组长、慢阻肺联盟主席陈荣昌教授介绍,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的“先进准”。但在,仅9.7%的成年人、12.0%的慢阻肺患者曾经接受过肺功能检查;即便在自述有慢阻肺病史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也只有55.8% 。这就导致慢阻肺漏诊率较高,很多患者错过了较佳治疗时期。呼吸疾病医生、原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曾呼吁将肺功能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误区二:只有症状严重才需要用药,症状不严重时停药
对于已确诊的慢阻肺患者,要坚持长期、规范治疗。治疗慢阻肺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即使症状缓解了,不意味着没有急性加重的危险,更不意味着病已痊愈,所以切记不可擅自停药。2017年钟南山院士团队的研究已证实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对于治疗早期慢阻肺的效果是确切的,能改善症状和减少急性加重,还存在延缓疾病进展的趋势 。
误区三:吸入装置不影响,选择作较简单的就够了
目前慢阻肺治疗药物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吸入装置给药。原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专委会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指出,吸入治疗是慢性气道疾病的一线基础,医护人员、患者和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都关系到吸入治疗的,吸入装置与药物强强联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
什么样的吸入装置对慢阻肺患者来说才是比较理想的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郑则广教授指出:患者“用力深吸气”的能力对于吸入装置选择至关重要。传统的吸入装置例如干粉吸入剂,虽然作比较简单,但需要患者用力、快速的吸气配合,这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本来就呼吸困难的慢阻肺患者来说难度较大。
在实际吸入过程中,经常存在没有吸到药物,或者吸入药物的剂量出现波动的情况从而影响药物的效果。而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更创新的吸入装置,能主动喷雾、气雾速度慢且运行时间长,无需患者“用力深吸气”也能够稳定的递送药物,确保了有效的肺部沉积,也有利于保证药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