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赴美生子中心

免费在线咨询

在加拿大,没有赴美生子的经历,怎么办?

今天微信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你好,不好意思的加了您微信。因为我看到上面您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说到您二宝是在美国出生,然后不得不选择移民的问题。我感觉我的情况和您有些相似。孩子在加拿大出生,是想给她多一个选择。所以现在也在考虑她以后的教育,成长问题。但和您不一样的是我和我爱人都不算高知,她在马来西亚读的研究生,现在在大学任职,我自己做点生意。但为了孩子的教育成长,我们想提前布局,去加拿大某处购置房产,过几年希望送孩子出去读书生活。像我们这种情况,您有没有什么建议呀。打扰你了,您有事儿您先忙,等空了有时间的话您在回我消息。万分感谢。“

由于咨询的人太多,微信陌生人留言主要由助理处理,我的助理这样回复:

“您好,我是瑞秋的助理小S,负责瑞秋的微信留言和S教育公众号的维护! 瑞秋一直在加拿大,没有赴美生子的经历,有篇文章是我们邀请了一个作者写的,不是瑞秋的经历。很抱歉不能帮到您!”

助理以为他提的是曼省考驾照那篇公众号文章,那篇文章内容主要由一个有过赴美生子经历的朋友撰写,文章中各种背景交代的很清楚。 然后这位读者这样回复:

“好的,打扰。如果我把您的这段话截屏,发在网上,然后……把那篇文章也截屏发到网上,您说会不会很搞笑啊~哈哈哈,开个玩笑。打扰了,还有就是麻烦您以后请对自己的文章,自己说出来的话负责!。”

再然后就把我的微信拉黑了,助理回复不了消息,无法解除误会。

我猜想,这位读者可能是看到了这篇在加拿大生孩子的文章,然后没看懂,或者没认真看,就误以为我在美国生子,生了孩子不得不移民等等。本来是想寻求帮助,但又没有理解助理的回复,接着误以为文章不是我写的,把对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气愤,转移到别人身上。

这篇文章全文或者其它文章中,从来没有说过我在美国生子,更没有说过生了老二不得不移民这些。在加拿大留学,工作,安家,移民,都是我个人的选择。

次被拉黑也没有经验,只好在这里解释一下。由于微信内容没有涉及隐私,所以引用了原话。另外,我发到网上的文章全部是亲手编辑撰写,内容全部原创,偶尔有邀请客户或者朋友撰稿,在文章中都有清楚的标明。可以做到问心无愧,为每一篇文章负责。

分割线-----------------------------------------

2014年回国时,在做头发漫长的等待中,贴心的发型师给放了一部电影,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对影片中几个产妇一起在美国加州一个月子中心生活的情节印象深刻。

加拿大和美国都是为数不多的有落地国籍政策的之一 (据我所知发达中只有加拿大和美国),所以赴加生子自然也很流行,大多数有此服务的月子中心聚合在多伦多和温哥华这两个华人集中的城市。

占尽地理优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温哥华。

网络上常见的赴加生子的宣传,基本上包含三点:

孩子出生便入加拿大国籍,长大回来读书省百万学费;加拿大福利高,孩子可享受牛奶金到18岁;孩子18岁时可担保父母移民。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吸引力?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汤唯扮演的女主角在机场过海关时,特意在肚子上绑了束腹带,以便不被发现而遣返。那么很多朋友们就很好奇,赴加生子是否全程处于灰色地带,是否合理合法呢?

那么我先讲讲自己在加拿大生两个孩子的过程,再来解答上面的问题吧!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费用

在博士第四年突然怀孕,毕业时间也因此推迟,还引来老板对我的各种小牢小不满。那时还没有移民,家人很担心要承担很大开销,但其实全程没花一分钱。

在安省,拿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都要买学校的医保,叫 Plan (UHIP),包含生育险,所以生孩子的费用基本上可以报销。而当时 哥已经在小伦敦的医院上班一年多,在安省拿着工作签证并且有6个月以上工作合同的外国人也可以跟本国人一样享受的公费医疗,叫 Plan (OHIP),配偶和孩子也享受同样的待遇,所以我一直没有买学校的保险。加拿大的医疗体制有一点值得称赞,就是免费,且不需要垫付,看医生和住院全凭一张医保,没有繁琐的入院和报销手续。

Bill //Getty

如果拿着访问或者旅游签证来生孩子,则需要自费,具体费用因人而异,一般顺产2万加元,剖腹产2-3万加元。这是指怀孕期间没有任何问题,全程顺利的费用。如果中间需要做很多检查,生产过程中有任何意外情况,费用可以再增加很多,所以有此计划的朋友计算费用时不能太保守。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产前检查

得知自己可能怀孕之后,我约了家庭医生,一个印度裔大妈,给我做了简单的检查,算了预产期,然后开了验血的单子,并说每个月要见她一次。

//--to--what-does-that-mean

与国内做所有的检查都要去医院不同,在加拿大,家庭医生的诊所,药房,验血中心,影像中心,都在医院外自立经营(不知道是否自负盈亏,欢迎知道的朋友指点),这样很大程度但减轻了医院压力。除了药房,其他这几个地方都是要预约,患者则需要按照预约时间去不同的地方。个人觉得还蛮方便,每个地方门口都可以停车,预约也算准时,不需额外排队,除了买药都是免费,所有的结果都会发给家庭医生,不需自己带着,也不需重复检查(除非结果不够清楚)。

是在加拿大较常见的药房,除了处方药,非处方药,也有零食和日用品。

产检的流程跟国内差不多,包括前期的验血,B超。家庭医生收到结果会跟我面谈。到19周左右的时候做第二次B超时,影像中心会问是否要知道baby的,有些人会选择不想知道,到出生时有一个惊喜,但我们选择了知道,这样方便准备衣物。

前面所说的,需要自费的妈妈们,每一次验血,B超,见家庭医生都是要单独收费,后面的入院的账单则是跟医院结算。

费用高昂是北美医疗体制的顽疾

怀孕前6-7个月,每月都要见一次家庭医生,当然中间有需要,也可以临时增加预约。较后2个月家庭医生会推荐一个 (OB),就是产科医生,来管我一直到生产结束出院。见产科医生就需要去医院了,他们比较忙,经常要等半个小时或者更久。所有的产检都是我独自开车去的, 哥陪过一次见产科医生(就在他工作的医院。。。),一看别的孕妇都是自己,以后也不陪了。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产前培训班

怀孕前期家庭医生和朋友都推荐我们去参加产前培训班,是当地组织的,记得当时是$10,如果表示无力支付,也可以不交。可以选择在家附近的图书馆上课,可以周末,也可以平时晚上,大概是6节课。刚刚又看了一下网站,已经涨到$30,一共4节课。其他城市的当地也有相应的课程。

有一件小事,注册产前培训班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是孕妇年龄是否是teen(指十几岁的孩子),如果是的话会单独安排在一个班。早孕妈妈身心都需要额外的照顾,社会歧视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我对这个体贴的细节印象深刻。

还有一件事,上产前培训班那个月我需要做助教,任课教授安排的时间是到晚上6点半,培训班也是6点半开始,于是我实话实说要求把助教时间提前,腾出路上的时间。教授不仅没有不悦,还关心的问我的产科医生是谁,看是否跟他们去年的是同一人。。。

培训班还是有点无聊的,就是很多夫妇在一起练习换尿布,分享怀孕心得,还有一些基本的常识。有一个训练比较实用,教准爸爸如何给临盆肚子痛的准妈妈推拿。此外也学习了一些专业术语的英文,不至于到医院不知道如何表达。

Tree//Getty

培训班有一节课专门讲汽车靠谱座椅,如何选择和安装,宝宝出生后回家,如果没有靠谱座椅,或者靠谱座椅已经过靠谱期,或者没有加拿大专门的靠谱标志,不准许出院。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入院生产

在预产期前六周,医院给一个大信封,里面有很多表格,让我回家填好,然后安排pre-。表格的内容就是我的个人病史,过敏史,怀孕过程的一些细节,住院后需不需要翻译(不愧是移民,还想到这一点),生产期间要不要选择微痛,要不要配偶来剪脐带,非常细致,甚至还问生完孩子立刻想吃什么东西。填好表格,我按照预约时间跟一个护士到一个办公室,她和我一起过一遍表格,说要准备两件东西,汽车的儿童座椅,维生素D,还给了一个大袋子,里面有插头保护盖等baby出生后用的上的居家靠谱小工具。

当时给了很多 1st的小工具,后来一查市面上售价不低。

在预产期的前两周,突然感受到宫缩,过了一天一夜之后疼的难以承受,便与 哥一起去了医院。之前看产科医生是在儿童医院的五楼,记得她说过,快生的时候去四楼,跟前台说,我感觉要生了,他们会安排。我们过去的时候是晚上十点多,前台立刻联系了值班护士,护士带我去一个房间,做了简单的检查,发现宫口开的不到四指,还不能入院,监视了一下胎动频率就让我们回家了。

/980 CFPL

两次生孩子都在这个医院,非常感谢他们专业的医疗团队。

被赶回到家以后我痛的昏天暗地,泡热水澡,坐瑜伽球,都有所缓解,但还是非常痛苦。憋到不行了,隔天又去了一次医院,一样的流程,护士说还是不够四指,又一次被赶回家,欲哭无泪。

后来当测宫缩频率的app不断弹出窗口说要立刻去医院,我也还在家坚持着,晚饭还给 哥做了一个油焖大虾。那天夜里一点多,感觉真的不行了, 哥搀着我,第三次带着待产包去了医院。从医院停车场走一个室内通道到儿童医院二楼,那天不知为何,通道的门关上了无法打开,好在他是医院员工,可以刷开门,否则我们要绕到正门,至少要多走10-15分钟路程,想想都很可怕。

坐油焖大虾的时候,还跟一个高中的好友聊了一会微信。

这一次护士开心的说开了四指,可以留院,问我要不要打 (硬膜外麻痹,俗称微痛分娩),我毫不犹豫的说要立刻打。而生二儿子的时候,因为二胎比较快,护士温柔而坚定的跟我说了两遍:“看着我的眼睛,要是来不及打麻痹,相信我,你可以的!” 可痛的我真是一点也相信不起来。。。好在后来及时打了麻痹。

这张图里护士,产妇,陪产丈夫的位置跟我的经历是一模一样的。

准许留院后就很舒服了,躺在床上不需要动,两个护士一起连床带我推到了产房,在医院的全程里,每个医生和护士过来见我时都会自我介绍,问情况时也亲切又自信,我忐忑的内心顿时安静下来。不得不承认医疗工作者对患者的态度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在两次在医院生孩子后,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在加拿大护士同医生一样受社会尊重,因为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大部分的工作是由护士完成的,医生只是在较重要的时刻出现。

麻痹师在给产妇注射硬膜外麻痹(微痛分娩),我的护士当时也是这样给予安慰和鼓励。

在产房住下后,有一个专门的护士全程陪护,她们一般都是 nurse (RN), 工资很高,也很专业。护士需要午休,或者换班时,会安排另一个护士过来,保证产妇身边一直有人。幸运的是,当晚很快有当班的麻痹师过来,我背对医生坐在床上,护士在我面前拉着我的手,不断鼓励。据猴哥说麻痹师拿着一个粗壮的针管把麻痹药打入脊椎,很快我就感觉下半身凉飕飕,护士扶我躺下,插尿管,检查两边麻痹程度。

豁出去形象,发一张打完微痛在休息的我

因为入院前痛了几天,留下心里阴影,我问护士麻痹药会坚持到什么时候,较后还会痛吗?她温柔的说,会一直到较后缝针结束,放心,不会再回到之前。不痛了以后,整个人都放来,昏昏沉沉的睡着了。等睡醒以后,护士问我想吃什么东西,不能吃固体,只能喝透明的液体,他们有果冻和饮料。休息了一下食欲大好,吃了两份果冻,喝了两瓶 ale (一款流行的碳酸饮料)。

用姜做的饮料,但是完全没有姜味,很好喝。

产房另一侧的婴儿床

产房卫生间里的推拿浴缸。

快生的时候,来了当班的产科医生,两个住院医生,几个护士,医生和护士一边给我讲要怎样用力,一般与我谈笑风生,让我感到这是一件非常欢喜而不可怕的事情。护士在腿上给我放了布,医生在下面接生, 哥站在我身边,并没有大家相象的会见到很恐怖血腥场面。由于没有痛感,在用力了几次之后,医生告诉我hold on (停一下),但铁蛋已经迫不及待的出生了!我听到他的哭声,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如此奇妙的时刻,真是美好和感动!

后来猴哥亲手剪了脐带,据说像是剪塑料。接下来也是护士和医生各种忙活,拔尿管,拿掉麻痹针头,baby被带到产房另一侧的婴儿床上体,包起来,做一些检查。生完后感到很饿,护士给拿了一份烤面包和黄油,一大杯饮料,我一下吃完了,感觉还不够塞牙缝。

转到普通病房后,又有一个护士专门负责产妇,也是非常热情体贴。baby就在我们旁边的小床睡,有个可以放倒的沙发给陪护的丈夫休息用。期间有儿科医生等人过来给孩子做一些检查,不需要自己跑。产妇的一日三餐也有专门的人来送,并会过一个小时左右回来收吃完的空盘子和杯子。

出院的时候,我都还很精神,可是回到家日夜照顾一个新生儿时,才真确感到了做妈辛苦。而在二儿子钢蛋出生后,一直忙于工作,力不从心,真心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容任何忽视和错过。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产后护理及补充

一孕傻三年,生完二儿子后又一直忙于工作和搬家,好多细节竟然记不清楚了。为此我特意采访了一个妈妈(化名方方),她在原和加拿大都有过生产经历,非常全面的感受了加拿大在怀孕生子方面的人性化。

方方是在老大三岁半的时候一家人来加拿大生活,后来怀孕,老二(以下称为妹妹)在加拿大安省南部城市温莎出生。方方与我的生孩子经历有一点差异,在怀孕12周的时候,她就被家庭医生推荐去见产科医生,一直到生完。

此外她所去的产前培训班是免费的,而且从怀孕开始到六个月都可以参加,每周一次,还有很多额外的福利,包括每周收取超市购物10刀,还有全新婴幼儿尿布玩具等等。

其实我们传统观念上,都把注意力放在孕妇身上,等宝宝降生后,又集中关心宝宝,往往忽略了身心都非常脆弱的产妇。

方方在国内生完老大时,堵奶十分严重,一度情绪崩溃,但并没有受到关注和重视。而在加拿大生完妹妹后,在医院期间,护士经常过来手把手检查妈妈喂奶姿势是否正确,是否有堵奶的情况,如果回家以后还有喂奶的问题,可以24小时在线的专门帮助妈妈喂奶的诊所,会一对一指导。

每个城市都有就近的帮助妈妈母乳喂养的诊所,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来讲解。

另外,护士还会仔细询问妈妈及伴侣有没有产后情绪问题等等。有一个专门的护士过来给产妇一个长长的单子,包含照顾新生儿和产妇自己的方方面面,逐个讲解。

除此还特别放了一段视频,内容是如何管理产情绪,比如孩子哭闹不止,但不是健康性的问题,而妈妈自己觉得非常辛苦和烦躁时,医院建议妈妈把孩子放在一个靠谱的环境,自己去封闭的空间调整一会情绪,再出来陪伴孩子。此外,如果产妇觉得自己情绪持续不好,可以专门的热线电话,会有人帮助。说到这里,我也想起了当时被反复嘱咐过这个热线电话。

当时护士反复跟我说如果孩子出生两周后,我一直感到抑郁,一定要联系医院。看来产后抑郁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在加拿大生孩子全过程中, 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人性关怀,产妇和孩子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爱。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牛奶金,托儿补助,父母假

简单的说来,加拿大公民,持枫叶的移民,外籍工作人员,外籍留学生的孩子都可以领牛奶金。所以父母的身份,也就是合理合法在加拿大生活和报税,是孩子领牛奶金的考量,而不是孩子的国籍。哪怕父母和孩子都是加拿大公民,但在其他工作生活,那么孩子也不能领牛奶金。

牛奶金每月能领多少?这个就要看父母前一年的报税收入,收入越少,牛奶金就越高,具体金额可以用的计算器 ( )。较多的情况下,牛奶金可以领到每个6岁以下孩子每年 $ 6,496, 6-17岁每年$5,481。算一下每个孩子18岁之前较多可以领十万加元,按照较近的汇率,相当于54万。。。

加拿大的托儿所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如果朋友们感兴趣,以后可以专门写一篇。

跟牛奶金的考量方式一样,申请托儿补助也是看父母在加拿大的身份和报税收入。也是收入越高,父母要交的托费越高,这也是高税收“劫富济贫”,缩小贫富差距的方式。所以很多加拿大妈妈抱怨因为上班有收入要交昂贵的托费,还不如家里带孩子在经济上更划算。

父母的报税年收入小于2万加元,那么孩子上托儿所的费用会负责。那么你可能会问,那我就少报点收入行吗?

自然是不行的啦,报税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以后可以写一篇给大家讲讲。只要记住一个原则,在加拿大,你别想占的便宜,也不会占你的便宜。

图中详解父母假EI,可以休12个月,也可以休18个月,但收到失业保险的总额是一样的。

如果休12个月,会按照工资的55% (前提是工资低于$ 51700,若超过也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发给申请人失业保险金,发放时间较多15周产假+35周父母假。如果休18个月,会按照工资的55%发15周产假,工资的33%发61周父母假。总数还是一样,但休假在家带孩子省去不少托费呢。

那么赴加生子靠谱嘛?

其实既然这么多人前仆后继的赴港生子,赴美生子,赴加生子,那一纸护照确实有些实际用处。

我们来看一下文章开头的几个问题来逐步分析。

孩子出生便入加拿大国籍,长大回来读书省百万学费?

到发文为止,加拿大还是落地国籍政策,出生便可以申请加拿大护照,回来读书只需要付本国人的学费。所以是真的。

加拿大福利高,孩子可享受牛奶金到18岁?

前面已经解释过,牛奶金和托儿补助,不按照孩子的国籍,要看父母的身份来定,如果父母是原公民,又在原工作,没有跟加拿大报税,孩子自然不能申请这些补助。但若赴加生子后,妈妈读书/工作/移民留在加拿大陪孩子并报税,就可以领牛奶金。所以,可能性很小。

孩子18岁时可担保父母移民。

孩子18岁后,是加拿大公民的话,是可以担保父母移民。但前提孩子要有工作,报税收入符合担保父母移民的较低标准,并按照这个收入连续报税三年以上才有资格申请,还不算上申请后等待的时间,是否能被选中这些。所以跟上一点类似,可能性非常小。

较后一个问题,赴加生子合法嘛?

为了拿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我特意花时间查了,加拿大移民局网站上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合法。

详情请见:.ca/en/--//-/--/-//--enter----birth.html

但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按时离境,对加拿大没有靠谱威胁。签证官看材料时只考察是否对加拿大造成靠谱威胁,以及能否按时回到原,而不应该考虑申请人有没有“生育旅游”的想法。

不过,不得不提的是,温哥华有位Kerry大妈多年来为了反对生育旅游也是呕心沥血,在2018年3月到7月,她终于在收集到了足够的签名,将请愿递交了国会。目前为止,自在党和保守党都有国会议员明确表态,并在国会会议提出反对“生育旅游”,认为这样的行为伤害纳税人的利益。我个人认为,当今的国际形势趋向保守,加拿大联邦通过此条法案是早晚的事。

站在温哥华列治文医院牌子前的Kerry 。

但此举针对的只是赴加生子,即便这个法案通过,在加拿大工作或学习时不小心怀孕生了孩子,宝宝还是可以获得加拿大国籍的。

总体来说,相比其他发达,加拿大拥有非常包容的社会环境,留学生和移民融入主流的机会更高。当年我独自一人来加留学,完全没有移民的想法,但后来逐渐适应并喜欢这里的生活,孩子出生我们便有了安家的感觉(西方文化认为有孩子之后才算是建立家庭),因此大儿子出生不久便通过联邦快速移民通道提交了申请,六个月之内拿到了传说中的枫叶。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在这里出生,对移民加分有没有帮助呢?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