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赴美生子医院

免费在线咨询

美国精英都在搞应试教育吗?揭秘“快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实情

在考虑赴美生子这个重要决定时,您可能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咨询。请放心,我们提供专业的客服支持,无论您何时需要,都可以通过电话与我们联系(客服电话:18124180168)微信同号。 我们的客服团队全天在线,24小时接待,确保您能够在任何时间点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答。如果您想详细咨询赴美生子的流程、费用或其他相关事宜,请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现在“素质教育”在原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在政策的鼓励下,一切似乎都是大势所趋。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有一天,原教育局的一位局长来我所在的美国大学参观。

我们刚坐下,客人就开门见山:“您怎么看待美国的素质教育?”我一听,哈哈大笑:“严格地说,美国并不用‘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他打断我的话:“你说美国没有‘素质教育’?”说着,他拿出了公文包。

我说:“这个话题很有意思!美国有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但是它不叫这个名字。你跟美国人讲‘素质教育’,有些人从字面上能理解,但是很多人听不懂。”

他摊开几张中文报纸给我:“这不是在讲美国的素质教育吗?”我一看哈哈大笑,这不是我在原青年报《冰点周刊》上发表的文章吗?

今天我们来聊聊素质教育这个话题。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孩子年级越高,成绩越好,以及大家经常讨论的“快乐教育”这个话题,我们来看看,我们需要给孩子一条怎样的成长之路。

01 美国没有“快乐教育”

谈到减轻教育负担,有人说“只有美国下层阶级(穷人)才有快乐教育”;谈到改进应试教育,有人说“只有美国上层阶级才有应试教育,只有中产阶级才有素质教育”,这些说法都有失偏颇。

首先,美国实际上并没有“素质教育”这一术语,也没有“快乐教育”的方法,更不存在“应试教育”的事实,在原,素质教育的概念也备受争议。

20世纪80年代,原提出要推行“素质教育”。但对于“素质教育”的含义,人们众说纷纭。2000年,时任北京四中副校长的刘长明告诉我,当时原对素质教育的定义有54种。还有人告诉我,她收集了13种有关素质教育的译文。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是谁较早提出的?教育医生孙云晓先生曾采访过教育部原总巡视员、原教委副主任刘斌,但没有得到答案。至于应试教育该怎么改进?“素质教育”该怎么实施?我们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我也曾远渡重洋,探寻素质教育的困惑。我基于二十多年的教育观察和比较,写了一本书,剖析应试教育的弊端,找到教育的真谛——这正是原人无法解释的“素质教育”。我给这本书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美国素质教育》。

那本书,让素质教育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更加实用、更加精神实质:启发创新、鼓励自立、勇于质疑、勇于求异、善于发现、提倡科研、学以致用、扎根社会、培育带领力、强身健体……

当素质教育由理念演变为概念时,它既有内涵,又有外延。

那些年,很多人跟我争论应试教育好,我无奈地说,建议生两个孩子,一个应试,一个素质教育。20年后,让这两个孩子自己辩论,辩论的和不辩论的,都哄堂大笑。到了第二年,人们渐渐消化了素质教育,质疑的人就少了。当然,现在允许生二胎,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是不是也会一样着急。

其实,美国的教授和家长们并不使用“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我只是换个语境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而已,美国人同样也不使用由“素质教育”衍生出来的“快乐教育”这个说法。

其实,从底层到顶层,无论贫富,美国到处都推行着“快乐教育”,就连只针对2%到5%的高智商儿童实施的“天才教育”(俗称“神童”教育——作者注)也是快乐教育!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掘和发展人的潜能、性格、特点的教育,是培养和升华人的品质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发掘和发展人的潜能呢?快乐教育可以,艰苦教育可以,生存教育可以,成才教育可以。所以,素质教育可以很辛苦,但也可以很快乐。

美国幼儿园的孩子才不在乎“1+1=?”他们整天都在玩游戏,培养好奇心、想象力、探索精神、创造力、自立性、情绪控制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等。你觉得这是快乐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当然,由于孩子的成长周期,年龄越小,面临的压力和学习任务就越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核心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会越来越感受到奋斗和成功的喜悦,这是人的成长规律,与阶级无关。

所谓“美国较高层是应试教育”,只是一些亚裔家长的一厢情愿,或者是那些根本不懂什么是“应试教育”而想误导别人的言论。

哈佛大学招生主任马琳·麦格拉斯表示:哈佛每年都会收到大约500份SAT(俗称“美国高考”)满分学生的申请。例如,2015年,哈佛本科录取率仅为5%,“这意味着几乎每5个满分的学生中,就有4个会被拒绝(这个比例的逻辑推论是有弊端的——作者注)。这也说明成绩并不是我们较看重的部分,它只能反映一个学生在学术方面的表现。”她想表达的是,哈佛每年都会拒绝应试教育的学生。

再举个例子,1996年,全美有545人SAT满分,其中365人申请哈佛,被拒165人,拒签率45%。哈佛不能把这165人纳入2000名新生的录取名单。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有干巴巴的成绩,没有真确的综合素质。

2018年,以得主较多的芝加哥大学为首,约1000所大学不再要求SAT或ACT成绩……这一切,是不是“应试教育”的体现?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02 美国孩子年级越高,成绩越好?

儿子小的时候,我觉得美国的小学教育太过轻浮,整天都在玩耍,就给他买了一整套数学课本,每本都有地砖那么大。

教材很简单,很清晰。我要求儿子每天学习4页,做作业,自己检查。前半部分太简单了,他就跳过了。结果,他二年级的时候,自学了八年级(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数学——作者注。他远远率先于同班同学,包括教授的孩子(10年后他承受了后果,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作者注)。

可以想象,我儿子在学校上数学课,一定很无聊。于是他就各种在课堂上捣乱。老师问“3+5=?”,我儿子就说“3+5=24÷3”。全班同学都糊涂了,老师更是糊涂。孩子是对的,但美国小朋友说他是对的,他们就不高兴了:这个原造的“人体计算器”到底说了什么?

有人危言耸听,说快乐教育、减负会毁掉基础教育!事实真是如此吗?

故事就到此结束。以下是SB Rim博士编写的统一考试“爱荷华州基本技能测试”的成绩。

表格中的数据显示,除了八年级的“数学计算”科目得分为68分,低于七年级的72分外,所有数据都显示“年级越高,成绩越好”。也就是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习难度加大,成绩越来越好。

这种现象显然违背了我们的常识:年级越低,学习强度越弱,层次越浅,所以成绩越好;反之,年级越高,学习强度越大,层次越深,所以成绩也会相应下降。小学生算3+5=8很容易拿100分;但到了高中,微积分很难拿100分。这是学习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甚至是常识和规则。

为什么这种“常识和规则”实际上与美国孩子的观念相悖呢?

其实,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全俄亥俄州四至十二年级(相当于高中四年级——作者注)学生各科统一考试的通过率:年级越低,通过率越低;年级越高,通过率越高。

这种违背常识的现象,是否只存在于某一个州?我一直在,并反复证实:这不是某一个州的孤立现象,而是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如上图“爱荷华州基本技能测试”成绩单所示,美国孩子起跑落后,终点却率先。

很多在美国的原孩子在低年级时就率先于美国孩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差距越来越小,到了高中,他们已经看不到或几乎看不到与美国孩子的差距。

我儿子很自以为是,他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II上数学几乎满分,但有一天,他叹息道:“其实不是原孩子比美国孩子聪明,而是我们学得早,学得多……”

有人说我的发现是一个伪命题,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快乐学习”。

生个美国孩子_生个美国宝宝的好处_在美国生下孩子

03 “快乐学习”不是伪命题

德国基本法(宪法)第7条第6款明确禁止向学龄前儿童传授学术知识。虽然美国宪法中没有类似规定,但美国文化同样鄙视学龄前儿童学习学术知识。

所谓“学前”,就是在“上学之前”学习学科知识,美国四岁小孩基本不懂、学不会“1+1=?”,甚至连系统地画画都不会学。

例如这个美国幼儿园针对4岁儿童的课程计划:

主题:科学剧(色彩实验室)。形式:在实验室里,孩子们扮演“科学家”的角色,创造新的颜色。目的:通过对颜色的认识,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来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

非常有趣的是,由于孩子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创造的颜色,所以他们就找一些颜色相近的蜡笔来“画”出自己创造的颜色。

我问幼儿园老师:如果我找不到相似颜色的蜡笔来“画”出我创造的颜色,该怎么办?

老师笑道:如果能找到,就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如果找不到,那就帮助他们理解创造就是从无到有创造出来……

美国文化不仅不屑于让学龄前儿童学习学术知识,也不鼓励孩子过早进入竞技状态,五六岁就开始“踢”足球,所谓“踢”不是自己在后院踢球,而是请教练,训练,比赛。

社区每年都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举办不同级别的比赛。教练大多是家长,真确会踢球的没几个。有时球滚到我脚边,我“踢”上一两下,就把大家惊呆了。于是,有人劝我当教练,但我总是拒绝,因为美国人只让孩子开心踢球,不在乎输赢。

后来因为教练员短缺,可能会影响儿子踢足球,我只好当起了助理教练。孩子们整天打闹,不认真训练。有一天,我秀出了我的“倒钩球”,把所有人(包括主教练)都惊呆了。我趁机发表“赢了”的演讲。主教练趁机“下台”,给孩子们端上了饮料和食物……

我“拿”下权力后,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给他们安排好位置,让他们各司其职,较差的两名球员,只有在我们赢球3球以上的时候,才允许他们打“前锋”,在远离本方球门的地方,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结果我们战无不胜,大家都以为我们会夺冠,但后来我去德国出差,主教练又把球队“恢复”成快乐的足球风格,结果却惨败。

在美国生下孩子_生个美国宝宝的好处_生个美国孩子

04 现在不吃苦,以后不就当傻子吗?

“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骗局已经臭名昭著,为了反对减负,出现了“现在不吃亏,以后就傻”、“现在不吃亏,以后就吃亏”等似是而非的“警句”,总之,就是要用“吃苦教育”取代“快乐教育”。

毫无疑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实施艰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要艰苦教育的时机、形式、内容和目的恰当,对孩子意志力、同理心、同情心等情商和道德的培养大有裨益。但用艰苦教育来反对减负、反对教学中的“快乐教育”,是没有用的。

实施“艰苦教育”,至少要注意三个问题:

,吃苦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强调吃苦,什么“欲速则不达”,其弊端早已见诸报端,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艰苦的内容。为了确保孩子在学科知识方面“不输在起跑线上”,而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让他们早点学习、多学习,这样做弊大于利。

第三,受难时机。即使目的、内容、形式都正确,但时机不对,就会适得其反。

生个美国孩子_生个美国宝宝的好处_在美国生下孩子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其思维和行为受到大脑阶段性发育的影响和制约。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现,2~7岁儿童的大脑处于“前运算阶段”,此时儿童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逆向逻辑推理能力。比如你教孩子12+7=19,他可能听得懂,但孩子很难逆向推导出19-7=12。因为孩子的大脑还处于知觉集中倾向阶段,他们只会根据自己所能感知到的,集中注意力在事物的某一方面,而无法看到事物的整体。

这个阶段,很多孩子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东西就被塞进他们的大脑里,结果会怎样呢?在“前运算阶段”,他们在“运算阶段”甚至“形式运算阶段”就吃了很多苦头,这不仅会造成孩子思维发展的落后,还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亲眼目睹了我儿子的经历——原孩子在数学上率先美国孩子几十条街,但为什么美国获得了27个国际数学较高奖(菲尔兹奖),而原一个都没得?

过早地让自己沉浸在题海之中,不但会让你遭受到很大的痛苦,而且较后的效果也不会明显。

在美国,校际足球赛只在高中举办。想加入校队的孩子可以自愿报名,但要参加淘汰率很高的“淘汰赛”。我儿子上高一的7月16日,在烈日下参加了200多人的“淘汰赛”。先是绕学校跑两圈,接着是三次400米跑,然后是四次100米往返跑。

孩子们累得步履蹒跚,第二轮又开始了:绕学校两圈、三组400米、四组100米往返跑……有的孩子因跑得太快晕倒、抽筋、呕吐。

后来儿子也进了球队,进了第二球,但第二年要进球队,就得经过“淘汰赛”,据说历史已经过去了,比赛要从头开始。

儿子大概想:“我去年进了8个球,怎么能少了我呢?”“淘汰赛”只是走个过场,所以他没认真准备。结果,进球第二多的球员在奔跑中倒地不起……他被残憋地淘汰了。

一个是嬉笑打闹,一个是生死搏斗,令人深思。

有人说,美国高中传播着一个数字“4”:每天只睡4个小时,喝4大杯苦咖啡,才能拿到4.0的平均分。而来美国读北大、清华的人也普遍感到难度很好。

不同于国内大学的开学典礼盛大,美国的毕业典礼很其隆重。这是因为美国大学是大投入小产出的熔炉,炼钢除渣,只有经历了无数次大考小考、研究项目、作业实验等,重生后才能到达终点。怎么能不隆重呢?胜负已在大学起跑线上分出高低,谁还敢冲刺呢?

其实,并不是美国没有幸福教育,而是美国孩子在高中阶段才开始发力,在错开的起跑线与终点线上,双方的差距逐渐缩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句传播在美国教育界的原古谚。这句谚语被译成“Give me a fish, I wil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sh, I will eat for a lifetime”。虽然翻译得有些别扭,但“教”字却恰到好处。

鱼竿是器物,和鱼一样,可以“赠”给人;但思路和技巧是不能“赠”的。“带鱼”是“赠”;“带钓”是不能“赠”的,只能创造环境和平台去“教”和去培育。

在考虑赴美生子这个重要决定时,您可能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咨询。请放心,我们提供专业的客服支持,无论您何时需要,都可以通过电话与我们联系(客服电话:18124180168)微信同号。 我们的客服团队全天在线,24小时接待,确保您能够在任何时间点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答。如果您想详细咨询赴美生子的流程、费用或其他相关事宜,请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