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一直咕咕叫还拉稀是怎么回事?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立明受邀坐诊天津滨江医院
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立明受邀坐诊天津滨江医院,每周一三四可预约挂号。近期,有网友在留言区提问:肚子一直咕咕叫还拉稀是怎么回事?对此,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立明表示:肚子咕咕叫(肠鸣音亢进)伴随频繁腹泻,是肠道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短期发作可能与饮食不当、急感染性有关;长期反复则需警惕慢性肠道疾病,例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感染性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炎症性肠病、肠结核以及结直肠癌等。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立明提醒:肚子一直咕咕叫还拉稀的患者要引起警惕,及时到正规的胃肠专科就医,不可自行盲目服药,必要情况下接受肠镜的检查,明确肠道内的具体病情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一、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立明坐诊时间表:
3月17日周一上午:8:00——12:00
3月19日周三上午:8:00——12:00
3月20日周四上午:8:00——12:00
二、功能性胃肠病:肠道“闹脾气”的常见原因
1.肠易激综合征
核心特征:腹痛伴随腹泻,排便后缓解,症状反复发作≥6个月。
病因机制:
• 肠道动力异常:结肠过度收缩导致腹泻,肠道痉挛引发腹痛;
• 内脏高敏感:轻微兴奋即可触发症状(如食物、压力);
• 脑-肠轴失调:焦虑、抑郁等情绪加重病情。
典型症状:
• 每日排便≥3次,粪便稀水样或黏液便;
• 腹痛部位多位于下腹或脐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
诊断标准:
• 符合罗马IV标准,排除器质性疾病(需肠镜、血液检查)。
治疗策略:
• 饮食调整:低FODMAP饮食(避免乳糖、洋葱、大蒜等);
• 药物干预:
◦ 止泻药:洛哌丁胺(短期使用,避免长期依赖);
◦ 抗胆碱能药:匹维溴铵(缓解肠道痉挛);
◦5-HT受体拮抗剂:阿洛司汀(改善内脏敏感)。
•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CBT)缓解焦虑。
2.功能性腹泻
核心特征:无腹痛,仅表现为频繁腹泻,病程>3个月。
病因分类:
• 分泌性腹泻:肠道分泌过多液体(如细菌性肠炎恢复期);
• 渗透性腹泻:摄入难吸收物质(如乳糖不耐受、果糖摄入过多);
• 动力性腹泻:肠道蠕动过快(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但需排除甲亢)。
高危因素:
• 长期高脂、高糖饮食;
• 慢性胰腺炎(脂肪酶分泌不足);
• 肠道菌群紊乱(产气杆菌、大肠杆菌比例失衡)。
治疗核心:
• 去除诱因:戒酒、停用泻药、调整饮食结构;
• 补充益生菌:布拉氏酵母菌、酪酸梭菌调节肠道微生态;
• 短期止泻:吸附剂(蒙脱石散)保护黏膜,减少水分丢失。
---
二、感染性肠炎:细菌、细菌、寄生虫作祟
1.急性胃肠炎
常见病原体:
• 细菌:诺如细菌、轮状细菌(儿童高发);
• 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多因未煮熟食物或污染水源);
• 寄生虫:贾第鞭毛虫、阿米巴滋养体(接触疫水或生食可能感染)。
典型症状:
• 腹泻次数可达10-20次/日,水样便或黏液便;
• 伴发热、呕吐、肌肉酸痛(细菌感染性更明显)。
治疗原则:
• 补液支持:口服补盐液(ORS)预防脱水;
• 对症治疗:蒙脱石散吸附毒肿,黄连素(小檗碱)抗细菌;
• 抗生素使用:仅是细菌感染(如确诊霍乱弧菌需多西环素)。
2.慢性细菌性痢疾
核心特征:急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好>2个月。
病因:志贺氏菌、福氏菌感染后未真确治好。
症状特点:
• 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
• 体重下降、贫血(慢性消耗表现)。
诊断关键:
• 粪便培养阳性,结肠镜可见黏膜水肿、溃疡。
治疗难点:
• 抗生素疗程:需足量(如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7-10天);
• 并发症管理:肠狭窄、肠穿孔需外科干预。
三、炎症性肠病(IBD):慢性腹泻的“隐性”
1.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范围:直肠至结肠连续性炎症。
典型症状:
• 血便、黏液脓血便(便中混有鲜红或暗红色血丝);
• 腹泻频率每日5-10次,重症患者需禁食。
并发症危险:
• 中毒性巨结肠(全结肠扩张,危及生命);
• 结肠癌(病程>10年者危险增加5-20倍)。
治疗进展:
•5-ASA药物:美沙拉嗪(轻中度患者一线用药);
• 生物制剂:抗TNF-α抗体(英夫利昔单抗)、维得利珠单抗(肠道选择性整合素控制剂);
•JAK控制剂:托法替布(传统治疗无效者)。
2.克罗恩病(CD)
病变特点:全消化道节段性、穿透性炎症。
腹泻机制:
• 炎症兴奋肠道分泌水电解质,狭窄段以上肠管代偿性扩张导致腹泻。
典型表现:
• 腹泻伴脂肪泻(油脂未被吸收,大便恶臭);
• 肠瘘、肛周脓肿(克罗恩病特别并发症)。
治疗难点:
• 免疫控制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
• 生物制剂:抗IL-12/23抗体(乌司奴单抗)。
四、肠道感染相关疾病:警惕“病从口入”
1.旅行者腹泻
高发地区:发展中卫生条件较差区域。
病原体:大肠杆菌(产肠毒肿型)、弯曲菌、诺如细菌。
预防措施:
• 饮用瓶装水,避免生食、未削皮水果;
• 口服霍乱疫苗(短期预防ETEC感染)。
治疗:补液为主,严重者需抗生素(如阿奇霉素)。
2.肠结核
核心特征: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道,多继发于肺结核。
症状特点:
• 慢性腹泻(糊状便,无肉眼血便);
• 低热、盗汗、消瘦(结核中毒症状)。
诊断依据:
• 结肠镜下可见回盲部溃疡、狭窄;
• 痰涂片或PCR检测结核杆菌DNA。
治疗原则:
•四联抗结核方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疗程≥6个月)。
五、其他慢性肠道疾病:不可忽视的“少数派”
1.乳糜泻
核心机制:麸质蛋白(小麦、大麦中的成分)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症状表现:
• 腹泻、腹胀、脂肪泻;
• 贫血、骨质疏松(营养吸收障碍)。
诊断关键:
• 抗组织谷氨酰胺转移酶抗体(tTG-IgA)阳性;
• 小肠活检显示绒毛萎缩。
治疗:终身无麸质饮食。
2.缺血性肠炎
高危人群: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
发病机制:肠道血流灌注不足(如急性血栓形成)。
典型症状:
• 突发剧烈腹痛,随后出现血便;
• 伴有恶心、呕吐、发热。
急救处理:
• 立即禁食、胃肠减压;
• 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或血管介入手术。
六、肠道肿瘤:腹泻可能是“晚期信号”
1.结直肠癌
腹泻机制:
• 肿瘤阻塞肠腔导致分泌物增加;
• 恶性肿瘤浸润神经丛引发分泌异常。
高危人群:
•40岁以上,有便血、体重下降者;
• 家族史阳性(直系亲属患癌危险翻倍)。
筛查手段:
• 肠镜+病理活检(先进准);
• 粪便潜血试验(FOBT)联合血清CEA检测。
七、预防与生活管理
1.饮食靠谱:
• 生熟分开,避免食用未煮熟海鲜、肉类;
• 冰箱冷藏食品保存≤24小时,剩饭充分加热。
2.肠道养护:
• 每日摄入25-30g膳食纤维(燕麦、红薯、西兰花);
• 补充益生菌(酸奶、发酵食品)。
3.压力管理:
• 规律作息,每日30分钟冥想或深呼吸练习;
• 通过运动(瑜伽、快走)释放压力激素。
医生结语:早诊早治,守护肠道健康
肚子咕咕叫伴拉稀看似普通,却可能是肠道疾病的早期信号。40岁以上人群建议常规肠镜筛查,高危人群(吸烟、肥胖、家族史)需提前至30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才能将危险降低!
张立明: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曾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研修学习,师从陆星华教授、钱家鸣教授。在多年的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胃镜、结肠镜对各种消化道疾病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结直肠息肉、便秘、腹泻等,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诊断和治疗幽门螺杆菌、反流性食管炎、溃疡性结肠炎和功能性消化不好引起的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