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引发疾病,慢性硬膜下血肿该如何应对
慢性硬膜下血肿(英文缩写CSDH),这种病其实很常见,它的发生率大约占颅内血肿的10%。通常来说,慢性硬膜下血肿大多是由头部创伤后数周(≥3周)引起或由积液转化而来,它的平均发病年龄为77岁;发病率约为14/10万-20.6/10万。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增加,发病率逐年升高。脑外伤引发疾病,慢性硬膜下血肿该如何应对?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复发姣况以及应对方式了。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都是月亮惹的祸? 中秋刚过,月亮也开始慢慢地改变它的形态。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症形态非常有特征,其形态犹如新月,见到脑内出现“新月”,基本上确定为本病无疑。一般发现这种病况多因逐渐加重出现的症状,如头痛、呕吐、淡漠、偏瘫、麻木、失语、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追诉病史3周前多有外伤史。行CT扫描发现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或等密度影。
但其发病机制却并不完全清楚,以下观点正在慢慢地被接受:1、急性硬膜下血肿转化而来。头部的外伤使得桥静脉撕裂,从而形成血肿,引起炎症反应,形成特征性的易渗漏的血管“新膜”,从这些血管中渗漏的血液导致血肿扩大。这其中有吸收与出血之间的失衡;2、轻度创伤或者颅骨不对称造成的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增加,较终导致脑脊液泄露,形成硬膜下积液。之后积液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新膜”形成,其外膜的脆性血管反复出血形成。
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率高达33%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传统治疗以保守治疗和手术钻孔引流治疗为主。保守治疗的好效率仅为3-18%,即便是钻孔引流治疗,其复发率也高达33%。
对于病情稳定,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无脑室受压,血肿体积较小且中线偏移较小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对于病情不稳定,存在神经系统症状,脑室受压,或血肿体积大于等于30ml,厚度大于等于10mm或中线偏移大于等于1cm者,应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内镜开颅术、钻孔引流术、开颅包膜切除术,其中以带闭式引流的钻孔引流较为常用。
钻孔引流手术是神经外科较简单的一种手术,常常是神经外科菜鸟们的启蒙之作。但其实医生面对本病并不轻松,只因复发率较高,复发率高达33%。有的甚至反复复发,成为折磨这一患者群体的难点。
脑外伤因其原因相对单一,看起来处理也较简单,但事实并非如此,其预后并不明确。也许世界上没有一种疾病是简单的。
针对责任血管,治服复发?
脑外伤引发疾病,慢性硬膜下血肿该如何应对?当我们对一种疾病苦无好办法时,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方法。人们从血管的源头去寻找答案,似乎找到了一把新的钥匙。研究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是因为责任血管的慢性渗血,如此,那针对责任血管的介入处理(闭塞)就应该有效。
大量证据表明脑膜中动脉(MMA)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主要供血血管,当人们缓慢、连续地把造影剂注射到MMA中时清晰地观察到MMA外周远端有“棉絮状”染色,这种毛细血管充盈外观与硬膜下血肿的膜形态相一致;对MMA的栓塞能治疗本病,减少复发吗?通过超选择性微导管到位,注射PVA或Onyx胶栓塞MMA未端血管可行吗?
早期时候,对于达到手术标准的患者,医生采取在钻孔引流术前或术后进行脑膜中动脉栓塞术,以减少术后复发的方法,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没有复发;钻孔引流解决了占位效应,MMA栓塞解决了出血来源的问题,做到了“标本”兼治。后期人们对没有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MMA栓塞治疗,已经出现的硬膜下血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吸收,并可阻止血肿扩大。之后人们开始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尝试,结果似乎还不错;较近的一项有关MMA栓塞治疗CSDH的meta分析显示MMA栓塞相对传统手术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MMA栓塞组的血肿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栓塞组(2.1% VS 27.7%,OR 0.563)。
医院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身患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在经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了,但数月之后又出现以前的症状又要来住院。病情复发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其病因并没有完全了解,病因复杂,各种学说纷呈。有外伤血肿、硬脑膜内层炎性出血、桥静脉缓慢渗血和渗透压及半透膜学说等,但均未很好地解释其病理机制。脑外伤引发疾病,慢性硬膜下血肿该如何应对?或许目前的这些医学手段都不是的,但是我相信我们人类始终是在进步的,早晚有一天,这个问题会被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