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怎样损害肾脏的跟药物有关吗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常见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合并肾脏损害者常见,既可以是疾病本身引起,也可以是由治疗疾病的药物引起。
有研究发现如果将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作为肾脏受损的指标,则在类风湿关节炎患病人群中肾脏受累可高达 46.3%~57.0%,且肾脏病变往往是导致 RA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肾小球肾炎包括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继发性淀粉样变疾病和小血管炎。由于RA的基础病变之一为血管炎,其中约15%的活动期RA病人可发生肾脏坏死性血管炎。
坏死性血管炎虽然不常见,却是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严重的表现,往往伴有新月体的形成。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的慢性炎症可以增加急性时相反应物质———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产生,这一蛋白的片段,AA蛋白沉积于肾组织引起肾淀粉样变,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
5%~10%长期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可发生继发性淀粉样变。
成都风湿医院蒙兴文医生介绍到,不少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与其治疗药物有关,主要为非甾体消炎药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如金制剂、青霉胺、A(CsA)等。
如老年人、合并心力衰竭、有基础肾病或细胞外液减少的病人,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易引起肾功能恶化,并可进展至纤维化,导致急、慢性肾衰竭。
金制剂可沉积于肾小管细胞的线粒体内和间质巨噬细胞内,引起小管间质性肾炎,进而小管上皮细胞损伤释放出抗原,通过免疫反应诱导自身抗体产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上皮下,从而发生膜性肾病。
青霉胺所致的肾损害可发生于青霉胺治疗后4-18个月,剂量>500mg/d者易出现蛋白尿,严重者出现肾病综合征。青霉胺较易引起膜性肾病、可能原因为青霉胺作为半抗原沉积于肾小球基膜,引起免疫复合物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