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的高发人群有哪些解析青光眼的三大误区
青光眼是一种很严重的眼病,生活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导致青光眼的出现,比如睡眠不足、过度劳累以及情绪激动等都有可能诱发青光眼。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青光眼的易发人群有哪些?
青光眼的发病率:30岁以上为0.57%,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但也可在20至30岁,甚至10岁发病。
青光眼是一种具有遗传性和家族性的疾病:确切的遗传方式尚不清楚,较可能是多基因多因素遗传。它在嫡亲家庭中的发病率较高,约5%~19%,而有家族史者发病率高达50%。
人群中有下列情况者易患青光眼:
①高眼压。这是危险因素,尽管早期没有青光眼性损害,随着高眼压持续时间延长,眼压基值不断升高,发生青光眼性损害的可能逐渐增大。
②视陷凹。这是第二危险因素,大而深的陷凹对压力的耐受力差。双侧陷凹不对称一般是后天造成的,且与高眼压有关,陷凹进行性扩大是较重要的危险因素,可发生在视野缺损前。这类人需定期检查视盘陷凹和视野,一旦出现视神经损伤即予治疗。
③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中青光眼发病率增高,同样青光眼中近视发病率也高。近视眼对眼压升高易感,又因产生陷凹较浅,不易辨认,又因巩膜硬度低,用压陷眼压计测量眼压值常偏低。
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青光眼的发生率为12.6%,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⑤全身血管病。特别是低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视盘供血不足,增加视神经损害的危险。
青光眼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青光眼都是遗传的。
青光眼具有遗传倾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就不会得青光眼。从儿童到老人都可能发生青光眼。其中40岁以上的人,远视眼患者,高度近视者,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有青光眼家族史者均是青光眼的易感人群。建议上述易感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此外,青光眼可由多种病变继发形成,其中局部以眼外伤、晶体改变(白内障、晶体脱位、人工晶体)、玻璃体病变(玻璃体出血)、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出血)、虹膜睫状体炎等,全身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先天发育不好等均可以引起青光眼的发生。另外,临床上因用药不当引发青光眼者也并非鲜见。
误区二:得了青光眼,迟早都会瞎。
过去,由于对青光眼认识不全面,治疗手段不多,以至于一些青光眼患者较终失明。如今,临床医生不但能采取多种方法来治疗青光眼,如药物(抗青光眼的滴眼液)、激光(无损伤的选择性激光)和手术,而且还能在某些青光眼(如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前期,通过及时干预(如缩小瞳孔、周边虹膜切除或切开术)来预防青光眼的发生。就目前医疗水平而言,除无法使失明的青光眼患眼复明外,一般青光眼是不会瞎掉的!
误区三:青光眼患者要尽量少喝水。
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产生这样的看法可能源于两点:
1、青光眼主要是眼压升高导致的眼病,而眼压与房水(眼内的一种流动液体)密切相关,“房水”既然是“水”,那么少喝水或不喝水就可以控制眼压。
2、早年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辅助诊断中有一种诱发试验叫“饮水试验”,即通过短时间内大量饮水(5分钟喝1000毫升)来诱发眼压升高,患者因此错误地认为少喝水,眼压就不会升高。
- 多吃哪些食物可以帮助保护视力
- 青光眼患者要做好哪些护理
- 做全飞秒手术有适应症需要符合这6个条件!
- 老年人如何预防眼部疾病
- 40岁以上的人群容易患上哪些眼病
- 干眼症的发生与哪些坏习惯有关
- 干眼症能做近视手术吗
- 如何预防继发青光眼,,
- 针对几种常见眼病为大家介绍相应的应急方法
- 眼睛也可能患癌症眼睛出现这5种异常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