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气血流失之谜,肾合能量助力,速享气血充盈之道
养生,实质上是调养身体的阳气。
然而,令人惋惜的不仅是现代人常因压力、欲念或盲从,日复一日地消耗自身的阳气,更令人担忧的是,当这种消耗已伤及身体根基,疾病频发时,许多人却仍浑然不觉。就像那位反复口腔溃疡的患者来就诊时惊叹:“咦?口腔溃疡不是应该降火吗?原来喝凉茶、吃消炎药并不对啊!”阳气,如同天空与太阳,一旦失去平衡,便会折损寿命,且不易察觉。
一、非时作息,阳不归根
中医认为,较佳的睡眠时段为亥时、子时、丑时,这六小时相当于四季中的冬季,冬季主收藏,而收藏对生命而言,即是回归本源。《老子》有云:“回归本源谓之静,静则复归生命之本,复归生命之本则为常,知晓常理则为明。不知常理,妄动则凶。
回归本源对生命至关重要,它是生命维持与健康的基石。对普通人而言,回归本源的主要途径便是睡眠。古人顺应天地法则,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天地作息同步,因此能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然而,现代人则不然。电灯、电视、电脑等娱乐设施的出现,让人们习惯了晚睡。很少有人能在亥时入睡,甚至子时还在“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而子时正是一阳初生,阴阳交替之际,若不能入睡,直接损伤的便是身体中的阳气。长此以往,阳气亏虚,各种疾病便接踵而至。
二、嗜食寒凉,兼好甜辣
受西方营养学影响,现代人偏爱生冷水果。冰箱的普及更让人们热衷于食用冰冻食品,尤其是冷饮。这些习惯都会严重损害脾胃的阳气。尤其在夏季,人体阳气外散,胃肠反而呈现虚寒状态。因此,夏季应饮食清淡,温食热饮。若以生冷食物和冷饮来解暑,便是犯了“虚虚实实”的错误。
脾阳受损,则运化不畅,导致腹痛、腹泻、乏力、消瘦等症状。喜食甜腻厚味,人体无法运化,导致痰湿内生。湿为阴邪,重着粘滞,阻碍阳气的运行,引发阳郁阳虚。而嗜食辛辣,则使人精神亢奋,阳气过分耗散,也会导致阳气亏虚。
三、人造贼风,夏月伤寒
《内经》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可见古人对风邪的防范之严。因为风邪不仅是百病之长,也是六淫之先行。
风邪侵犯肌表,导致表虚,其他邪气便可乘虚而入。其中,寒气对人体的伤害较大。寒邪属水,能灭火,较伤人阳气。而阳气为人身之本,张仲景著《伤寒论》而成医圣,足见谨避风寒之重要。
冬季外界寒风凛冽,水冰地裂,但人体毛孔收紧,加上厚衣保暖,风寒之邪不易侵犯。而夏季阳气外散,毛孔开泄,如同门户大开。此时若立即吹电扇或进入空调房,风寒之邪便会直入肌肤、筋脉、骨节。若不及时排出寒气,更会侵犯六腑五脏,甚至发展成不治之症。可见,人为邪气对人体的伤害远甚于自然之气。
四、生育延迟,产房受寒
根据中医学理论,女子生育较佳年龄为“三七”至“四七”,男子为“三八”至“四八”。然而,现代城市生育年龄普遍延迟,且孕前不注意保养肾精,导致父精母血亏虚。即使能受孕生产,但先天元阳已亏。元阳不足将贯穿人的一生,其阳虚体质难以改变。产妇所在的产房和手术室冷气充足,新生儿从温暖的羊水中出来很易感受寒邪。若不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将会伤及婴儿阳气。
另外,古时小孩的生存有自然淘汰的过程,或自然流产,或幼年夭折。而生存下来的小孩阳气都比较充足。现在,通过促孕保胎出生及婴幼儿时期以药物维持生命的小孩,阳气自然就比较亏虚了。
五、运动不当,得不偿失
现代人崇尚“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身体不适或生病时,往往认为是缺乏运动所致。于是开始定时定量、持之以恒地运动。但大部分人并未因运动得益,这是因为他们不明运动原理及不合理运动导致的。
卢崇汉先生在《扶阳讲记》中提到:“动能生阳,也能耗阳。”其实,运动的本质是加强气血的流通。它适合于阳气尚足但气血不畅之人,或为饮食厚腻,或为久坐不动,或为思虑过度。但避免适合于气血大亏之人。因为虚人阳气固摄的功能不足,运动后阳气耗散,导致阳气更虚。
另外,运动属生发,应该是春夏白昼之事。而现在很多人都是晚上运动健身,看似弥补了白日的运动不足,其实是违反了“生长收藏”之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要“无扰乎阳”、“无泄皮肤”。冬季大量运动出汗,影响了阳气的收藏,尤其使肾阳受损。
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请扫码二维码咨询中方中医院,或直接联系电话:1851009495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