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亏虚惹人忧,肾合能量来补救,迅速充盈有秘诀!
当前,气血不足已成为许多人的困扰,如何有效滋补气血成为了大众热议的话题。尽管人们尝试了各种补充方法,但气血不足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或许有人会认为,只要多吃滋补品就能解决气血不足的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我们这个时代,食品与补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但气血不足的现象却并未因此减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缺鸡鸭鱼肉,也不乏中药、西药及各种营养补充剂。然而,这些看似丰富的选择并未能有效解决气血不足的问题。那么,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情绪一直在消耗我们的气血
从道家医学的视角来看,情绪对人体气血的消耗是巨大的。无论是思考、谋划,还是忧虑、愤怒、烦恼,这些情绪活动都在无形中消耗着我们的气血。现代脑使用过度,导致气血消耗加剧,这也是气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道家修行者往往身体健康、长寿,他们并不依赖大量的滋补品。相反,他们饮食清淡,经常进行辟谷修炼。
这足以证明,单纯依靠食补来增加气血是片面的。修行者的核心在于修心,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他们的修行法门归根结底是静心的法门,强调的是“减”字诀。营养过剩同样会损耗气血,因为身体需要花费额外的能量去处理这些多余的“营养垃圾”。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吃完肉或补品后感觉精神焕发,有力气。但这很可能只是虚火在作祟,长期进补反而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包括气血不足。在临床实践中,如果病人脉象显示气血不足,但精神却异常亢奋,这往往被视为逆症,治疗起来相对困难。
相反,如果病人感到精神不振、想睡觉,这样的病情则更容易治疗。古中医在补充气血时,首先注重的是调理平衡、疏通循环。当阴阳平衡、循环通畅时,气血自然会得到滋养。
补气血就要健脾
其实,减少思虑、保持清淡适量的饮食、进行适度的运动以及保持规律的作息就是的方法。这些方法既简单又实用,无需花费太多费用。
然而,现代人往往对这些建议不屑一顾,更喜欢追求新奇的方法和技巧。这其实也是世道人心过于机巧所致。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
当年乾隆皇帝曾向一位百岁老寿星请教长寿之道,老寿星给出的也是这些建议。乾隆不悦地说这些道理三岁小孩都知道,老寿星则回答道,但八十岁老翁也不一定做得到。
要补充气血,关键在于脾胃功能要强健。因为只有脾胃能够吸收营养,并将其转化为气血。那么,如何健脾胃呢?有人说吃健脾的药,但如果药物就能轻易健脾的话,那问题就太简单了。
其实,的健脾胃方法是运动。脾主肌肉,只有让肌肉得到适当的消耗和锻炼,脾胃功能才会增强。这是人体自然的运作机制,药物的外力作用往往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运动也要适度。
过度运动会适得其反,大汗淋漓反而会消耗气血。运动的较佳状态是身上微微发热、出些小汗。另外,上午运动比下午好,因为上午人体行阳经,顺应其生发之势;下午则行阴经,主静养。
我在各地走动时发现一个现象:越是大城市,气血亏虚的人越多;而在小城市或偏远山区等相对闭塞的地方,气血功能好、身体健康的人会多一些。在发达的地方,人们的心思往往更复杂,生活也更累。
城里的孩子零食多、辛辣食物吃得多,家里常备冰饮料和冰西瓜。还没上小学就开始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心智过早被调动起来。因此,现在气血亏虚的孩子也特别多。
较健脾胃的原来如此廉价
在《伤寒论》的原则中,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即守护脾胃的运化功能。如果脾胃不运化、津血不生成,何谈自体免疫力、何谈治病呢?
其实,廉价而有效的健脾四味药是:人参、姜炙(这里指生姜经过炮制后的产品,但为保持原意,仍用“姜炙”表述)、甘草和大枣。这四味药各有其独特功效,对脾胃较为有益。其中,生姜和大枣已经广泛种植,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材。
人早已将这四味药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许多人追求稀有昂贵的保健品,但其实较管用的东西往往都是普及的、不昂贵的。这就是所谓的“老百姓日用而不知”。
1甘草、大枣较宜补充脾胃津液
甘草与大枣的药性,二者皆属甘味且略带温性,煎煮之后所得汁液黏稠甘甜。
甘味归脾,能直接滋养胃部津液,其温和的性质又能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故而,甘草与大枣在补充脾胃所需津液方面,实为上乘之选。
2脾胃寒了快吃姜
姜以其温中发散之性,能有效激活脾胃,促其温热运行。面对脾胃虚寒之症,单单一味姜便能发挥明显效用。后世医者面对津血不足,常倾向于采用麦冬、地黄等药材以滋阴养血。但当被质疑为何弃姜不用,他们却担忧姜之温热会耗损津液。然而,津血之生成,实则依赖于脾胃之运化,岂是单纯依赖生地、麦冬中的黏液所能直接补益?
后世医学在理解上往往趋于片面。脾胃虚寒,本质乃阴盛阳衰之体现,若再投以麦冬、生地等寒凉滋阴之品,无异于雪上加霜,使脾胃运化更加受阻。《伤寒论》中的用药智慧,在于从阳引阴,阴阳调和。若一味滋阴,阴盛阳衰,必将步入歧途。除非患者阴虚阳亢,脾胃运化功能尚健,方可考虑使用麦冬、地黄等药物以滋阴制阳。笔者曾接诊众多慢疾病患者,长期服用中药却未见病情好转,反而脉象呈现阴寒,症状尽显虚寒之态。审视其过往药方,不难发现,滋阴养血之药充斥其中,却未能触及病根。
3人参没热能,亢奋阴功效不可替代
关于人参,需进一步阐述其独特之处。后世医家常言其补气,此“气”在医学理论中,寓意“阳”,代表着能量与无形的气化力量;与之相对的“血”,则属“阴”,为有形之物质。
气化过程需热能驱动,故姜、桂、附等药材被视为气化之良药;而“味”关乎有形物质,如地黄、阿胶之黏稠,便为味厚之典范,用以补阴。药物之效用,大抵由“气”与“味”两者共同构成。
人参生于土中,生长缓慢,深汲土气之精华,故能补中焦。其“气”蕴含浓郁参香,凡香者皆具兴奋亢奋之效。然试之则知,人参不辛、不辣、不麻、不热,并无热能之表现。
因此,人参之亢奋作用,主要体现在“阴”之层面,“阳”之作用相对较少。《伤寒论》中,人参被用作救阴之药。在众多药物中,亢奋阳者众多,而能亢奋阴者则少有,此为人参之独特价值与不可替代性所在。
脾四味之效用各具特色:炙甘草与大枣,甘甜微温,能迅速补充津液;炙甘草补中之效尤为明显,大枣微香更助脾之运化;甘草色黄偏白,偏重补津,大枣外红里黄,兼能补血;姜则能运化脾胃,祛除寒邪;人参则能生津液。此四药各展所长,在临床应用中可灵活选用,以应万变。
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请扫码二维码咨询中方中医院,或直接联系电话:1851009495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