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有妙招,肾合能量来助力,改善体质暖如夏!
气温逐渐降低,许多人开始感到手脚冰凉,尤其是在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在中医理论中通常被视为阳虚或气血不足的表现。中医提供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帮助改善手脚冰凉的问题,让你温暖度过寒冬。
冬天“取暖”之前先辨证
下面列举手脚冰凉常见的三类证型,并推荐三道药膳。
1脾肾阳虚:当归生姜羊肉汤
脾肾阳虚者除了手脚冰凉,还有畏寒怕冷的表现,平常穿衣也比一般人多,容易腹泻。阳气乃生命之本,温煦身体是其重要功能之一。若阳气不足,无法运达手脚等肢体末梢部位,便会出现畏寒、手脚冰凉等现象。
治疗需要温阳健脾,常用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右归丸等。源于《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道有名的温阳食谱。
做法:用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炖汤,有补益气血、温中散寒的功效,适宜手足不温、腹中冷痛、畏寒喜暖者食用。
2气血两虚:黄芪党参乌鸡汤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如果气血推动无力,加之感受寒邪,寒性凝滞收引,会使血液循环凝滞变慢,四肢末端血液供应减少,造成手脚冰凉。
此类人群不仅会出现手足冰凉,还可见气短乏力、头晕、面白神疲、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等症状。
治宜补益气血,常用十全大补丸、八珍丸等大补气血。此类人群食疗以补气养血为原则,可用黄芪、党参各15克,与乌鸡共煲汤喝。日常还可以用桂圆、红枣、枸杞煮水代茶饮。
3血虚寒凝:生姜红枣茶
血虚寒凝型属虚实夹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的描述。脉细欲绝是因为人体血虚不足,不能充盈血管;手足厥寒即四肢冰凉,是因寒气凝滞造成,治疗可用当归四逆汤。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者还可以选用温中健脾的附子理中丸。此类人群食疗可用生姜红枣茶。
做法:取生姜15克,红枣5~6颗。生姜洗净切块,与红枣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10~15分钟,起锅前可添加适量红糖,每日尽量于上午代茶饮用。
六招教你改善“怕冷”体质
1运动
坚持规律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从而有效地改善末端循环、促进血液流动。平时依据个人爱好、体力强弱选择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佳,如瑜伽、散步、太很拳、八段锦等,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淋漓。
2晒太阳
中医讲“背为阳”, 冬天人处于“阴盛阳衰”的状态,宜进行“日光浴”,背对阳光,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互为表里,膀胱经脉行于背部, “日光浴”可暖背,温通膀胱经气,有助肾中阳气升发。
3艾灸
艾灸可祛除体内阴寒病邪,恢复阳气。具体可艾灸3个穴位。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艾灸该穴位可增强阳气,驱散寒湿,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容易上火的人慎用。
足三里:位于小腿上,当腿弯曲时可看到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便是足三里。足三里为养生保健要穴,民间有“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艾灸该穴有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的作用。
关元穴:在肚脐下四横指处。艾灸关元穴可治疗一切阳虚证,对畏寒怕冷效果尤佳。
4泡脚
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
冬夜睡前用具有补肾作用的中药(如菟丝子、淫羊藿、仙茅等)煎煮后泡脚,水温控制在40摄氏度左右,水漫过脚踝。浸泡20分钟左右,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 ,效果会更好。该法可以温肾阳,防寒袭。
5注意保暖,呵护脾胃秋冬季节,气温变幻莫测,一周经历春夏秋冬很常见,甚至一天也可以经历四季的气温变化,故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出门常备一件秋冬外套。
在寒冷的冬日早晨,推荐慢慢喝一杯温开水,呵护脾胃。这也是一个养护脾胃阳气的小方法。容易手脚冰凉的朋友,尽量不要在冬天一大杯凉水咕咚下肚,这是较容易直接损伤脾胃阳气的。
6作息经常心情不畅、烦躁易怒、手脚冰凉的人,要早起早睡,不要熬夜。夜晚阳气应收藏,熬夜会导致阳气损耗。
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请扫码二维码咨询中方中医院,或直接联系电话:18510094055(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