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问题不用愁,肾合能量调理法,健脾养胃身体好!
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很其重要的地位,它们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运化水谷精微,为全身各脏腑提供能量支持。
然而,现活中,由于饮食不规律、情绪压力、过度劳累等因素,脾胃不和已成为常见的健康问题。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
中医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说法,就是说如果脾胃功能强健,气血供应也就充足,脏腑的功能较强,身体状态就会比较好。
如果脾胃虚弱,会出现气血生化不足、脏腑功能虚衰,还会产生湿滞、饮食停滞、水邪不化等各方面问题,容易引发疾病。
所以说,治疗脾胃病、提高脾胃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疾病,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二、脾虚的症状
脾虚后可出现运化功能下降、气血生化不足、水湿停留等情况,具体症状如下:
1. 气血不足常表现为精力不足、身体乏力困重、少气懒言、容易疲惫、面色萎黄、指甲口唇颜色淡、时有头晕。
2. 运化不足就是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表现为食欲不佳、消化不好、容易胃胀、舌头发黏发腻、大便溏软。
3. 脾虚的其他表现还包括肌肉不够强健,运动耐力下降,手脚怕冷,一吃冷的东西容易胃胀、腹泻等。
三、饮食调理
规律进食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
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稀饭、蒸煮的蔬菜等,减少油腻、辛辣、生冷食物的摄入。
健脾益胃食物适量食用山药、莲子、红枣、粳米、茯苓等食物,这些食物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食疗方如山药薏米粥、红枣莲子粥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能调理脾胃。
四、中医外治
1. 艾灸
艾灸具有温中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艾灸(在背部,首先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首先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神阙(在上腹部,脐中央)等穴位,可以祛除寒气,强健脾胃。
2. 刮痧
刮痧通过在局部经络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促使皮肤出现出血点,可活血祛瘀、疏通经络。
脾虚者刮痧可选阿是穴(局部痛点)、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穴位推拿推荐两个常用的健脾穴位:中脘和足三里,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作时用掌根按揉2~3分钟,每天作1~2次。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是脾胃保健要穴。
可用拇指的指腹端按揉此穴或握拳用指间关节叩击此处,每日2~3分钟。
中药热敷脾虚者可用温通驱寒的中药(如丁香、小茴香、肉桂、青皮、乌药等研末)配合青盐进行穴位外敷治疗,在热力与药力的双重作用下,热敷局部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故能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祛湿驱寒的功效。
此法对于有胃痛、胃胀、食欲不振、泛酸、嗳气、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属寒证者有较好效果。
3. 中药沐足
足部有三阴、三阳之经脉,运用中药足浴能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疏通经络气血、健脾安神、调节脏腑功能。
足浴常用药物有鬼针草、艾叶、红花等。
01. 个体差异:中医调理脾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因此治疗方案应因人而异。
02. 避免过度用药:脾胃功能失调时,药物吸收可能不佳,应避免过度使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等对脾胃有影响的药物。
03. 持续养护:脾胃养护不是一时之功,需要长期坚持和维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调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请扫码二维码咨询中方中医院,或直接联系电话:18510094055(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