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道,其根本在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更新时间:2023-05-04 10:24:26
来源:北京崇文中方中医医院
摘要:中医认为,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在万物中,只有人具备反过来认识天地的能力,所以人是万物之灵,得到天地间较精华的物质。
西方医学很多实验是从低级生物做起,从老鼠做起,较多做到猴子,他们认为这些实验可以接近于人。其实,猩猩、狒狒、猴子,可以接近于人,但它们不是人。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被史学界公认的。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原四大文明古国中,五千年来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要讲今天的文化,就需要从我们的历史讲起。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较根本的思想,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人放在位。
大家都知道“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三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开创者,同时还是高明的医生;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
这充分说明,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把“人”放在位。有“人”才有“文”,有“文”才有“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能够如此繁衍昌盛,与我们的祖先把“人”放在位是分不开的。
是人主宰着世界,还是神主宰着世界?是人本主义,还是神本主义?这是原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较根本的区别,也是我们要讲的“天人合一”的前提。
1、“仁”与“义”
道家和儒家都有“天人合一”的概念,但内涵不太一样。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儒家讲的是人与天命的合一。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原古代是怎么出现的呢?
人首先和自然的关系较密切。远古时代,人类对天地山河等自然界产生崇拜,导致人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道家讲的,自然与人的合一。
老子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道德经》里面讲“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从来不讲暴力,为什么?从历史的角度,我们知道,老子的思想实质上是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思想的高度结晶。
妈妈,在自然界中是较伟大的、较公平的,她从来不因为这个孩子美、那个孩子丑,就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母爱是较包容的,所以老子的思想也讲包容。
儒家讲的是对祖先的崇拜。
我们中华民族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其他的类别,是因为祖先给了我们人的生命。祖先虽然去世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然在抚慰着我们。这种祖先崇拜,逐渐演变成了人与天命的合一。
孔子的这种思想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父系氏族思想的体现。在外讲“君君、臣臣”,在家讲“父父、子子”,是父系氏族形成以后出现的等级观念。
当等级观念造成争夺和矛盾的时候,孔子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他提出了一个字:“仁”。
二人为“仁”,实质上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对方的角度去想,这样你的善良之心、仁慈之心就出来了。
在等级森严的父系社会中,要解决等级之间的矛盾,当带领的要想想部下,当部下的要想想带领。这种善良之心、仁慈之心,是缓和社会矛盾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孔子思想在原社会发展的几千年中,始终是维系着社会安好的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如果一味地为对方着想,也会出现问题。
《史记》中有一句话叫“妇人之仁”,指一味施行仁爱而不分是非,这也是有害的。所以,孟子在孔子“仁”的前提下,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思想:“义”。
“义”的繁体字,上面是个“羊”,下面是个“我”。羊,在原古代是较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义”的涵义,就是“我为了美好的事物,可以献出自己”。这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思想。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构建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两个较重要的支柱。中医学传承的是什么?中医学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解决人在自然中如何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
因此,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老子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可以完全结合在一起。
唐太仆令王冰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注,就引用了很多《道德经》的话,来说明中医学的道理。如果我们对老子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再去读《内经》,就不会觉得很陌生了。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道德经》中讲得非常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什么意思?“道”是一个混混沌沌的物质,这个物质在不断运动中产生了“一”。
原古代没有“零”的概念。“一”就是一个点,把这个点延伸开来,就产生了“一”;“一”,严格地讲可以说是太很,太很是阴和阳的完全统一,这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这个太很在不断运动中,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就形成了天和地两个方面。
有了天、有了地,是不是就有万物了呢?还不行。只有进入“三”的状态,才有万物的产生。什么是“三”?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间运动着的气就是“三”。我们聊天的时候说一个人有没有“运气”,这个词实际上就源自于“三”的运动过程。
火星上有天、有地,为什么没有人?因为它没有“三”,缺少这种运动着的气的存在,缺少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样一种天地交泰的状态,所以火星无法产生和地球同类的生物。
所谓“三生万物”,是指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运动着的气产生的。无论人还是地球上其他生物,都是天地运动的产物。“冲气”在原古代指阴阳气的交会,只有阴阳之气交会,才能产生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和其他生物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气运动的产物。
“气”是什么呢?我们站在山上,会看到一些有形的物质在不断上升,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气”的存在。
咱们到道观里去参观,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字:“炁”。这个字上面是个“无”,下面有四个点,这是道家的“气”。上面的“无”,不代表不存在,是代表看不见。下面的四个点,在原古代具有“火”的涵义,“火”代表运动。
所以,“炁”字的意思就是,有一团看不见的东西在不断地运动,这就是原古代“炁”的涵义。不管是“一”也好,“二”也好,“三”也好,实质上都是“气一元论”,即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气所化生出来的,这是原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庄子》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自然界的一切东西,当气以某种形式聚合的时候,事物以一定的形态出现;当气以某种形式分散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它了。人就是这样,人活着的时候是气聚;人一死,气散了,有形的生命个体就消失了。
西方文化现在才开始逐渐走向天、地、生,而我们的老子讲的很清楚,“三生万物”,早就强调了天、地、生的三种关系。
生、长、壮、老、已,是地球上一切生物遵循的法则。人活在地上,地的运动是跟着天的运动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后面紧接着说“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讲到“道”,大家可能会感觉虚无缥缈,老子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告诉我们:“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春天过去是夏天,夏天过去是秋天,秋天过去是冬天。春、夏、秋、冬的自然运动的变化规律,就反映着“道”的规律。
《内经》中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我们怎么理解呢?举例来说,人体有一个穴位叫“人中”。为什么叫“人中”呢?大家可能觉得只是个名字而已,其实不然,它是有深刻涵义的。
人是天地的产物,是天地形态的一种高度的浓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人有九窍。当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九窍不通一窍通,只有脐带跟妈妈连通着,妈妈形成的屏障在保护孩子。
一旦婴儿落生,是一窍不通九窍通,脐带割断了,这个自立的个体就与自然界形成了一种相关性。我们看看,人的九窍是怎么分布的?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只耳朵在上面,下面是口、前阴、后阴。
在口之上、鼻之下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说的“人中”。在原传统文化中,上面三个偶数,代表“坤”,代表地;下面三个奇数,代表“乾”,代表天。
人的九窍分布,体现了地气需要上升、天气需要下降,所以地到天上去了,天到地下来了,这样才形成了一种天地交泰的状态,才是一个自立的生命个体存活的状态。
当人昏倒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掐人中,为什么?因为这里正是天地相交的地方。昏倒,说明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阴阳绝离了;那么一掐这里,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人就清醒了。所以,人法天地自然而生,不是一句空话。
3、“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中医学非常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
《内经》讲:“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并且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意思是说,人作为一个自立的生命个体,需要与自然之气、水谷之气相结合。人的生命之气由三部分组成:先天之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
《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爸爸妈妈把你生下来,是人而不是小狗,是因为你得的是爸爸妈真气;所以原古代有“母壮则子肥”的说法,即爸爸妈妈身体好,小孩子身体就好,先天禀赋就好。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生下来之后,如果没有呼吸之气的供给,较多活半个小时;如果没有水谷之气,较多活七天。所以中医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作为一个自立的生命个体,只有吸收天地之气,才能维持人的生命,中医学在这个问题上与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中医学更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这是《内经》中的原话,意思是说:天在上面,地在下面,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天地之间,其中较为宝贵的是人。中医认为,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在万物中,只有人具备反过来认识天地的能力,所以人是万物之灵,得到天地间较精华的物质。
西方医学很多实验是从低级生物做起,从老鼠做起,较多做到猴子,他们认为这些实验可以接近于人。其实,猩猩、狒狒、猴子,可以接近于人,但它们不是人。
在整个地球上,只有人类可以反过来认识天地,这个能力是地球上其他一切生物都不具备的,这是动物和人的根本区别。原传统文化常常将天、地、人并举,就是将人放在“万物之灵”的地位上。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中医认为,志以阳气为主,志以阴气为主。志以阳气为主,我们平时看得不明显;志以阴气为主,可以看得很明显。女性的月经,在原传统叫做“月信”。
“信”是什么?诚信。“月信”的意思是说,志的生命跟着月亮走,每一个月准时来到,时间在二十八天左右,这和月亮的圆缺是休戚相关的。月信在志的生命中非常重要。
当月信要来的时候,她会觉得非常烦躁,因为这时候血向下行,气向上升,她的气血不平衡了,就像月底和月初的月亮,这个时候世界非常黑暗,所以志动不动就发脾气。两次月信中间的时候,就是志气血非常旺盛的时候,是月亮圆的时候,这时候世界非常美好。
我们从这种生命现象中可以体会到,中医学说的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是有道理的。正是因为我们强调人在天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决定了人作为一个自立生命个体,与天地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相关性,这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
4、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我们生病的时候,比如感冒,西医要检查是感染了什么细菌或细菌,中医则要辨别是风寒、风热还是风燥。为什么?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候变化,春天就应该温暖,夏天就应该炎热,秋天就应该凉爽,冬天就应该寒冷。
自然界的六气,和人体内的六气是相通的。当人体内的变化和自然界的变化同步的时候,人就不会得病。相反,夏天自然界中以热为主,而人天天在空调的房子里,制造出一个寒冷的小环境,那人就要得病了。
所以,中医学讲的非常清楚:“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举个例子,SARS的时候,大家都觉得SARS非常可怕,因为西医遇见这类问题的时候,首先找的是致病因子,然后再寻找兵器消灭它。但SARS细菌到底是什么情况?不了解。
得了病以后谁死谁不死?不知道。再一个就是,大量的医务人员躺在了病床上,这是造成大家恐慌的根本原因。但是从中医角度看,2003年的三月到五月,北京SARS较横行的时候,北京的气候出现了异常的表现。
北京本来是一个多风的城市,但是2003年的三月到五月,北京一次沙尘暴都没有,反而出现了一种寒、湿、热三者共存的气候的异常组合,而这个气候条件应该说是SARS细菌产生的自然环境。
以往流感的时候,出租车司机的感染率较高,因为他们的防护条件较差。但SARS来的时候,出租车司机的感染率几乎是零。为什么?因为在北京三月到五月的时候,出租车的窗子始终是开着的,风是的祛湿剂。
当风把“湿”这个条件撤掉的时候,SARS细菌在自然界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就被阻断了。相反,医院的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地板不停消毒,医院里边的寒、湿、热邪气共存的条件较齐备,所以再好的防护服也没法阻止在这个环境中给SARS细菌创造的客观条件。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寒、湿、热其实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但当它“太过”或“不及”,出现了异常组合的时候,就是我们《内经》讲的“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了。
中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不去找它是谁,也不去消灭它,而是把环境和条件改变了。如果自然界是寒、湿、热共存,而人体内也是寒、湿、热共存的话,这样的人无疑就是易感人群。我们可以看到,SARS来到的时候,老人和小孩得病不多,体弱的人得病不多,而身壮的病人较多。
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生活规律、生活环境,使得体内寒、湿、热较容易存在。中医预防这个疾病的方法是散寒、清热、祛湿。外边的环境没法解决,但如果体内的寒、湿、热三个条件不能共存,那SARS细菌能奈你何?
两丸银翘解毒丸加上藿香正气就行了。为什么?寒邪用银翘解毒丸就可以解决,湿热用藿香正气就可以解决,把这三个条件调整过来了,SARS细菌就没办法生存了。由此可见,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我们的疾病观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在治病的时候更强调的是治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疾病在人的身上产生,一定有它的病因,这个病因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大自然给人以生存的权利,给细菌细菌同样生存的权利。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一个纯之又纯的环境中生存,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气,喝的是自然的水,谁也不能保证自然界的致病因子不侵害你。另一方面来说,是不是致病因子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疾病呢?非也。
借用佛教的一句话,叫作“因、缘、果”——因缘相合方为果。病因是客观存在的,得病就是“果”,如果说西方现代医学的治疗是从“因”入手的话,中医治病就是从“缘”入手、从条件入手;切断了致病因子赖以发展的条件,这个“因”是不会变成“果”的。
中医在治病的时候,为什么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就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在疾病产生的过程中,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人的不同状态,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疾病;所以,在治病的时候,中医一定不是用一种定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同样,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认为,人的正常脉象随着四季变化,有弦、洪、浮、沉的不同。春天的时候,人正常的脉象应该带有弦象,夏天的脉象应该带有洪象,秋天的脉象应该带有浮象,冬天的脉象应该带有沉象。
为什么?春天的时候,所有的物体都是从内向外生长,比如植物春天就会发芽;弦脉,就是手按在脉上,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弹琴的人知道,手按在琴弦上,有一种端直而长、绷紧的感觉。
为什么春天出现绷紧的感觉是正常呢?因为人和自然是相通的,春天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走,但外面的毛孔还是闭合的,没有完全通达,因此就会出现弦脉。夏天,自然界的植物枝繁叶茂,人的气血也都到外面来了,这时的脉象应该是洪大的,用手轻轻一按就能感觉到,就像洪水一样。
相反,如果使劲按才能按到,那说明阳气不足,夏天应该升发出来的时候,反而升发不出来。中医的脉象理论和四季的关系,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法四时而成”;人的气血、藏象、脉象,都是天人一致的。
当人的状态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完全相符的时候,人就没有病;或者即使有病,也不会是大病。
人是万物之灵,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
中医整个的治病过程,就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人本来是得天地之全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都是调和的、平衡的,没有疾病;有病的时候,就是人所具备的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完全调和的状态被打破的时候,中医用草根树皮来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治人,即用药物的偏性把人体被破坏的平衡重新调整过来。
所以,中药里边金石草木什么都有,随手拈来全是药。比如豆子,有黄豆、绿豆、赤豆、黑豆,虽然都叫豆子,但在中医理念里完全不一样。我们说“白菜豆腐保平安”,豆腐就是黄豆做的,黄豆的颜色是黄的,可以调补脾胃。
黑豆的颜色是黑的,入肾经。绿豆,外面是绿的,可以入肝经。赤小豆的颜色是红的,入心经。同样是豆子,由于大自然赋予它们不同的性和味,所以在治疗时,这些豆子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中药的使用也是这样。从《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味药,到《本草纲目》的一千八百九十二味药,中华民族没有走药物化学的道路,而是根据中医的理念来加以利用。
食和药都有偏性,中医正是利用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医随手拈来全是药;因为凡是偏性的东西,只要用得合理,都可以纠正人体被破坏的平衡。
大家都吃过鸭子,鸭子因为总在水里,所以性质是寒性的。在南京,吃嫩鸭子的时候要用盐来腌制,叫咸水鸭;北京吃鸭子的时候吃烤鸭;到了广东,做老鸭汤。为什么用老鸭煲汤?
因为老鸭已经不下水了,在地上呆的时间长,它的寒性已经被佐制了,可以用来煲汤。如果把嫩鸭子煲了汤,喝完人就要拉稀。用烤制或者盐腌的办法,把鸭子的寒性佐制之后,就变成平性的食物了。药食同源,用药的理论、吃饭的理论,都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出一辙。
5、“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叫“无为则无不为”。
“无为”,不是不做事,什么事情不做,天上掉馅饼的事是没有的。在我看来,《道德经》讲的“道”,是世界自然变化的规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去做事,看似无为实有为;如果不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做事,看似有为实无为。
比如说,春天过去之后,需要经过夏天,才能进入秋天。如果你在春天这个季节,就想做秋天收获的事,那只能拔苗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句话,人应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自然界存在着它固有的规律,人所做的只能是辅佐着自然,按照万物自然的规律去做事,不要试图改变规律,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现在很多人做事情做不好、做不成,我认为就是不尊重事物运动的规律所致。比如,夏天人本来应该热,因为天气炎热,人的气血也是热的。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走,在热天的时候,人需要要出汗,出汗是把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种本能。
古人认为,夏天的东西是扇子,因为它可以“小大由之”——天特别热的时候扇一扇,不热的时候可以不扇。而且,古人不是不会盖楼房,但更多的是盖平房,因为平房接地气。
住在北方的平房里,你会有种感觉:再热的天,坐北朝南的平房里也有一股清凉之气,不会那么酷热。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夏天家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办公室里是空调。毛孔应该张开的时候,人为地让毛孔闭合起来,这肯定是违背规律的;因为我们违背了规律,所以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现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夏天患上了冬天的感冒,这个不能赖老天爷,古人有一句话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好像是生活得更舒服了,但是违背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大自然就必然会惩罚你。
处于疾病状态的时候,人体一定会产生一种对抗的办法。
比如受寒了,于是人体调动体内的气血向外发汗,这就是人的自然本能。原古人非常注重顺应自然,中医治疗的核心大法就是“因势利导”。中医在治疗风寒的病人时,为什么要用辛热、辛温的药?
因为当风寒束于体表的时候,人本身就有一个想发汗的反应,但发不出来,这时候给一点辅助的力量就解决了。被雨淋湿了,妈妈说“喝点姜汤吧”,干嘛呢?因势利导。一般小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解决不了,你找到中医大夫的时候,用点桂枝,汗一发,病就好了。
因势利导,就是利用人体自然向外抗争的力量,给予辅助。“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就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如果不能因势利导,不能顺应疾病的趋势去治疗的话,必然会适得其反。
所以,中医说该发汗的时候要发汗,如果该发汗的时候用攻下了,那就反其道而行之了,肯定好不了。中医的这种思想和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完全一致的。
中医的养生理念,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内经》有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告诉我们春天应该怎么养生,夏天应该怎么养生,秋天应该怎么养生,冬天应该怎么养生;它得出的较后结论是:“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四气,就是春、夏、秋、冬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果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来养生,人就会长寿;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我们现在对自然的破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西方文化和原文化不一样,原文化讲的是“和谐”。从历史上看,我们的祖先在宋代就已经发现了石油和煤炭,为什么不去用它?因为中华民族非常注意对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尊重,这是中华民族的特点。
西方讲的是斗争、弱肉强食,所以他对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对抗性的。比如说疾病,西方医学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研究抗生素,现在已经研究出的抗生素有七千多种,但临床上可用的只有几十种。为什么?
你想消灭它,大自然不让它死;你越想消灭它,它的变异速度就越快,这就把现代医学带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医学是如此,人们对自然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果科技发展的代价是消灭我们的地球母亲的话,那么我们一定是子孙后代的罪人。
总之,“天人合一”在中医学里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理论依据的。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休戚相关,所以在治病的时候,中医的参照系数是天、地、人。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参照系统。《内经》中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意思是,不知道今年是什么年份,今年什么气旺盛、什么气衰弱,哪里是虚、哪里是实,就做不了好大夫。
换句话说,一个医生,如果上不识天文,下不识地理,中不懂人事,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辨证关系,是做不了好医生的。这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思想。《内经》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孙思邈说:“善言天者,必治于人;善言人者,亦必本于天。”
中医学是以原古代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运用《周易》的阴阳五行象数理论,研究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这就是我给中医学下的定义。
中医讲究把生命的带领权交给生命体本身自有的“生命之全气”,其具有自己的调控、平衡、和谐、灵动的完善体系,只有依赖本身具有的“生命之全气”,才能从整体上把人体机能调控好,我们的生命才能在整体上基本不会出现大的足以影响整体生命生活的问题。而中医对于“生命之全气”本身具有的“中和”机制的发现,更让人类真确体会到这个体系洋溢着的活跃的生机是如何得以保障的,这是一种高度自治而又能充分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内在机制,从而让生命的通道更加通畅。所以,没有什么比把顺应、辅助自身机体功能的恢复与自我提升作为治理原则更靠谱、更有效的治理理念了。
中医要求起居有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命要符合自然规律运用,生命才不会受伤。早晨自然界处于太阳升起的状态,人体的阳气也相呼应地处于上升的状态,心率随之加速;而下午之后,心率随太阳落而下降,晚上太阳处于潜藏状态,人的阳气也与之相呼应处于潜藏状态,睡眠中的心跳一般每分钟只有四十几下。这些自然现象都在揭示着人的生命状态是呼应着自然界的状态的,是随着太阳周而复始的运动而相应地我们身体也要按照这样的节律变化。这才是中医的生命节律观,这才是中医所说的“起居有常”的含义。所以,“熬夜熬的不是夜,是生命,是健康。过度的是生命的元阳,是妈妈给我们的‘能量包’。”
同样地,中医说“饮食有节”,也不是讲每天、每餐都严格吃三两食物就是懂得饮食有节,更不是讲每餐摄入的蛋白质、维生素达到多少多少量就能保持身体健康。而是中医发现,自然界是节律性地变化着的,在不同季节,阴阳之气按照特定的节律而处于不同的平衡比例状态,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自然物生长状态,因而才有中华文化的二十四节气物产不同,因而才有不同的地域出产有异。而人体生命的阴阳平衡,是与自然界的这种节律变化相顺应的。所以,中医说的“饮食有节”,是要按照自然节律应季节、应地域、应人体体质地饮食。
有的人一进空调房,就会流鼻涕、嗽嗓子,中医认为是身体卫气不足所导致的人体对环境的冷热变化适应性差,身体调控能力差。中医通过固卫气、散风、清肺等方式去提升人体气对自然环境寒热的适应能力,那么上述的那些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有些人一见到阳光,皮肤就会出现红肿,这都是人的生命状态对自然不适应的表现。都在提示身体出现了问题,与自然的亲近度不够,或是人们不懂得按照自然节律、顺应自然节律生活了。
现代人对身体健康与疾病的认知越来越局限于具体的可感可测量的实体改变。而中医认识到,人生病是因为人生活的基本规律不符合自然之道,从而造成生命内在的规则被扭曲甚至破坏的结果,而这种生命内在规则被破坏后所表现出来的疾病情形,又反过来提醒、督促人们通过反省来改变和回复正常的生活规律,从而疾病也是生命整体维持其健康的一种补救机制,所以每次生病都是对我们自己生命需要反省、需要升级的提示。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倡导自然观,强调要尊重自然,本质是用中医的和谐观、中和观、天人合一观去养生和医疗,通过顺应自然、辅助生命自然本性的充分发挥来实现对身体的健康产生主动的影响。
中医治的不是病,治的是人。是要通过“治”实现让人懂生活规律,懂自然规律,并且顺应自然规律,让人能与自然的价值体系相吻合。当今的原乃至于当今的全人类全世界,都正在处于回归中医为代表的自然中和文化的大潮中,国人应该对自身文化有充分自信,原真确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与文化自信,其核心价值观与认识体系目前只有在中医中药实践中才能重新找回,这是我们真确拥有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
天人合一在讲什么?讲的就是温度(能量),地球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离不开太阳,太阳(阳)的能量(温度)决定了地球(阴)的情况。人体肾阳(阳,人体太阳)决定了五脏六腑(阴,地球)的情况。人的生老病死,离不开肾阳。这才是真确的天人合一。
人体生病的秘密:肾精=肾气=肾阳=温度=湿寒=病症(虚—寒—湿—凝—淤—堵—瘤—癌)。人体不生病的秘密:肾气(阳)足,百病除!这才是治本。
“补阳圣药·肾合胶囊”
补阳圣药·肾合胶囊:肾藏精、肝藏血,用大量人参助山茱、熟地纯阴之药,使阴中有阳,生血生精,肝肾同补。温肾助阳,益气固精。提高肾阳,提高温度,祛寒祛湿,恢复健康。
三大功效:
1、补肾气,疏理淤堵,内外双调,温肾助阳,益气固精。纯中药萃取,无任何副作用;通过多靶点、多系统、多部位作用于全身,温补、循序渐进激发,拯救性功能。
2、补阳益阴,阴阳双补,固精缩尿。针对阳痿、早泄、前列腺炎、遗精、滑精、尿频、尿不尽、尿等待;畏寒怕冷、月经不调等肾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以及肾气不足引起的肾虚腰痛、肾虚耳鸣、肾虚脱发,失眠多梦等有很好的效果。
3、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肾气不足。有补火助阳、散寒驱湿、活血通经的作用,适用于肾气不足导致的各种症状。数位中药合用引火归元,直入肾经,温补肾阳,使阴阳平衡。
中方中医院微信咨询:zfyy1057
免费私密咨询中医医生:
阳痿 | 早泄 | 前列腺炎 | 前列腺增生 | 前列腺钙化 | 时间短 | 尿频 | 尿不尽 | 尿等待 | 夜尿多 | 尿不出 | 勃起不坚 | 中途疲软 | 晨勃少 | 过度 | 四肢无力 | 耳鸣 | 脱发 | 鼻炎 | 失眠 | 怕冷 | 糖尿病 | 胃病 | 大便溏稀 | 四肢无力 | 腰酸背痛 | 肾虚 |
长按下图二维码,官网在线咨询,添加医生主任,制定治疗方案。
相关阅读
更多+
- 肾合能量揭秘:告别爱出汗与脸发红的尴尬,重拾自信光彩
- 重塑生命基石:肾合胶囊——解锁肾精深度滋养的秘密
- "早泄迷雾中的曙光:肾合胶囊带领幸福重塑之旅"
- 重塑生命之源:肾合胶囊——解锁男性健康的秘密钥匙
- 重塑生命基石:肾合胶囊——解锁肾精深度滋养的秘密
- 肾合胶囊指引:揭秘出汗与骨质疏松,倾听身体生命的
- 早泄没少吃药,反反复复无法治好?其实是你忽略了这
- 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不足?一文搞清楚,针对性去养
- “纵欲过度”的可怕程度,“性”与性命间的直接关系
- 中医:湿邪到底是什么?怎么辨、怎么治?(果断收藏
- 气聚则生,气衰则弱,关于补气的好方法,你一定要知
- 阳痿怎么治?丁丁硬不起来,硬的慢或是硬一会就软了
- 万恶淫为首!戒色修身,肾精补充足了,才能自在生活
- 寒气未退,湿气而至,脾胃虚的人难熬!用1个药方,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