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气、阴阳、物质、能量角度谈疾病!
“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用寥寥数语,说尽了人所有疾病的来源。
《黄帝内经. 素问. 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
把“气”理解为“阳”,看作能量,我们便能理解阴阳的深刻内涵,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以及科学家戴维.波姆对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E=MC2作出的准确解释:物质其实就是光和能量的聚合。各种细菌,细菌,在显微镜下看起来是物质,但归根结底都是各种能量场的组合,是一些频率不同的振动波而已。对人体有益的能量场是新鲜的空气、干净的食物、鲜花、自然的芳香、赞美的语言、宽容和理解…….,对人体有害的能量场是人造的化工产品、辐射、加了防腐剂的食品、仇恨、嫉妒、细菌和细菌…….
由于人类受限于感官所能触及的三维空间及线性的时间观念,误把实体的、有边界的物质,与连续的、波动的能量场视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前者以牛顿的古典动力学)为代表,而后者以麦克斯威尔的古典电动力学为代表,两者成为19世纪末古典物理学达到完满的两大支柱。可是,当科学家再往较微细的次原子领域探索,或向较广阔的宇宙苍穹深究时,却发现在人类感官经验所不及的境地,物质与能量的本质其实是合而为一的。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及相对论,也有效颠覆了古典物理机械式的时空观。
其实,早在源自古埃及和希腊的“秘传哲理”谈到宇宙七个原理的“振动原理”就明白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的,一切都在动,一切都在振动。”而东方圣贤如佛陀,也在2600年前指出,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动组成。近代的科学也印证了能量和物质间的关系,较有名的就是爱因斯坦的E=mc2。
现代科学的发展和认知帮助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来理解阴阳,帮助我们理解了中医所说的“气”就是一种“能量”。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有很多人工制造的能量影响着我们,手机的信号,收音机的信号,电视的信号,各种电磁辐射……,我们看不见,但确实存在,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同理,自然界也有各种各样的自然能量,河流、山川、森林、雷电、太阳、月球、地球、宇宙的各种事物都会发出能量,当人们与自然的能量协调统一时,人们就越来越自然、平静,越接近“道”的规律,通晓这些规律的人,也就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说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古人所说的“风水”,用破除迷信的角度讲,实际上就是山川、河流、大地、宇宙……所发出的自然能量场,当我们顺应这种能量场,我们便能借助“宇宙自然”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统一,即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当我们违反这些自然的能量场时,背离“道”的规律,我们就会收到来自自然的“惩罚”。
太阳是地球和人类的主要能量场的来源。地球的公转、自转形成了一年四季、黑夜白天的主要气候特征,身处太阳系第三轨道位置的地球受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相对运动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些行星的运动规律形成了气候,而且这样气候是相对稳定状态下一定范围的波动。天气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实际也是宇宙间能量场的变化。从正负的角度看,细菌、细菌属于“负”能量;同理,愤怒、嫉妒、悲观、忧郁、担忧、指责……也都是的能量。正确的医药属于正面的能量,感恩、平静、感谢、愉悦……,都是正面的能量。
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西医有很大不同。西医往往把疾病归结为有形的物质体发生了病变。而中医则从能量体来观察,认为一种疾病的形成是违背了自然的能量体,病变的能量体形成了病变的物质体。基于两种不同的认识,西医在于通过手术和化学药品去除病变体,而中医认为,如果不改变变异的能量体,病变的物质体可能还会再次发生。
由于对疾病的认知不同,中医使用的中药,和西药在原理有很大的不同。西药的核心原理被称作“灭菌”,中医则称作“扶正祛邪”。西药大多是化工合成而成,而中药主要是从自然中获得,主要是一些树皮、草根和植物的种子。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同理、中草药也来自自然,因此浓缩了自然的能量,每一味中草药都蕴含了自然的能量,不同的中草药因为生长的地域和季节不同,因此也储藏了不同的能量。中药,就是利用这种自然的能量来调整、补益人体失常的能量系统。
举一例而言:中药中有一味叫“地龙”的药,就是蚯蚓被晒干的躯体,在实践应用中发现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用西医的方法来分析,主要是由蛋白质构成。但中医如何知道它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呢?原理并不复杂,蚯蚓在活着的时候善于松土,因此它的身体里“记忆储存”了松土化瘀的信息,这种信息即使在它死后依然保存,中医用药把地龙煎到水里,这种信息能量便会传递到水里,通过喝这样的水就可以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实践也验证了这种理论。
再举一例:龙骨,龙骨实际上就是地下挖出来动物的化石,龙骨这个药经常是用来“安魂纳魄”的,从经络角度讲,是入心经的。当一个人总是神不守舍,特别焦躁的时候,为什么特别焦躁呢?总是不能“活在当下”,总是想下一刻的事情,总是没有办法安静下来,他的“神气”总是会离开心灵,这时会经常使用到龙骨。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块骨头,在地下埋了几万年……我们的假设是,万物都有生命能量和记忆,虽然是死掉的骨头,还是有某种生命的特质和律动,这块骨头留在地底这么久,就好像它在那儿沉思了几万年,它想啊想啊,想着:“从前我还活着的时候有多逍遥,可以在外面跑来跑去、看风景,现在变成空壳儿了,失去灵魂了,躺在这儿,真是枯燥又乏味。”于是这个东西之中就慢慢形成一种念力,一种想要紧紧抓住灵魂的力量,因为它是一个渴望灵魂渴望了几万年的东西,所以我们把它吃下去以后,身体里面的灵气、磁场有脱位的地方,龙骨可以把它抓回来,这就是龙骨较主要的药性,在临床上主要就是用它这个药性:固摄人的元气。
《神农本草经》讲:龙骨上品,味甘平,生川谷,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欬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病生于气候:当心空调和人造气
《黄帝内经》上讲: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就是身外的气候会导致疾病。
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纯自然的,但现在时代有了变化。这个“风”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风扇。“寒”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空调、冷气。所以现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为什么会有天热呢?天热的时候是阳气发散,阳气需要发散,阳气发散就把里面的阴寒鼓荡出来。因为人要吃五谷杂粮,人的环境不能够保证每时每刻都那么理想,所以里面会有阴寒,阴寒要借什么力量发散出去呢?天地的力量,夏天。
夏天来了以后大家的汗毛孔都打开,然后天气又很热,大家又要适当的劳作,虽然说“不妄作劳”但是要“作劳”,要有运动,这就要出汗,出汗以后人体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隐患排掉,这是肌体自己在调整,自然需要热,人身也需要热,这个时候阳气向外发散,就把内部的东西带出来,人要“顺”。
所以《内经》里面讲到夏三月是“无厌于日”,夏三月我们较讨厌太阳,但是《内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讨厌太阳,这就叫作“从之”啊,因为我们需要太阳。
病生于阴阳:夫妻关系和谐很重要
生于什么阴阳?大家现在较能看到的阴阳就是**了,男的为阳,女的为阴,阴阳是个大问题。
为什么《内经》讲生于阴阳?较大的阴阳是**。**较大的关系是什么?夫妇。很多疾病怎么来?是从夫妇那里来的。“阴阳之道,发端乎夫妇”,孔子讲的。
道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阳要和谐,也就是夫妇要和谐。现在有几对夫妻不吵架呀?现在很多夫妇不是你埋怨我就是我埋怨你,男的猜忌女的,女的猜忌男的,这样阴阳就不协调。
夫妇不好了,阴阳不好了,阴阳不和了,那么生出来的子女,又在这样一个阴阳不调和的家里生长,这个子女不可能好。
和谐的家庭,就是和谐的阴阳,就是“阴平阳秘”,“精神”就“乃治”,形神才能够健康。
病生于喜怒;情绪是健康的关键
生于喜怒,就是生于情志,情志是很影响健康的。情志是什么?“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恐。”人为什么要法于阴阳呢?因为人跟天地是一个整体,人的情志实际上就相似于天地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这个情志太过或者不及都会影响健康。“寒暑燥湿风”是外五行,外五行可以致病;“喜怒思忧恐”是内五行,内五行也可以致病。
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可归纳为五点:
是怨,喜欢埋怨人。
第二是恨。
第三是恼,恼火。
第四是怒,容易发怒。
第五是烦。
恨人,就伤“心”,循环系统的疾病跟恨是有决定关系的。
恼,呼吸系统,肺。
怒,就是肝系统,肝胆。怒包括闷怒、郁怒、大怒等,中风这些在中医也是属于肝系统。
烦,志喜欢讲“烦死人”。对不起,肾就有问题,生殖系统就有问题,烦这个因素直接伤肾。
病生于饮食:冷饮会伤阳气
饮食包括食量的问题、饮量的问题,尤其现在饮酒的同志,“感情深一口闷”。
包括“寒温无节”,大量进食生冷、冰冻的东西。尤其现在什么东西都是冰冻的,这个会损伤人的阳气。人的阳气对于生命来说太重要了,不要轻耗。
病生于居处:睡觉就是养命
居处对健康也有很大影响,居处的环境实际上就是风水。
只要有道医就有风水,风水跟道医是一个道理,它们都讲五行。怎么进气,门窗的走向,纳什么气,就是阴阳,就是五行。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人身就是五行,人的五行的秉受是不同的,所以居住的环境,阴阳协不协调,五行相不相合,它会影响在这个环境里面居住的人,他的心、他的身。
睡眠很重要。人生的睡眠实际上是一个补充阳气的过程。我们刚刚讲到阳气是人的命根,阳气靠什么补充?阳气耗散的途径很多,行、动、一切思维都在耗阳气,举手投足都在耗阳气。耗阳气的途径很多,可是补充阳气的途径很少,几乎就靠睡眠。
为什么要早睡?居处是要“有时”,睡眠是要“有时”,为什么要有时?因为天地的阳气是在这个时候潜藏,人在这个时候也是需要藏的。我们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的藏的状态是什么呢?睡眠。在睡眠状态下就养精就蓄锐,阳气就获得很好的补给,人的生命就可以持续发展。
黄帝内经:越活越年轻的秘密
《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尽终其天年。”相传在上古时候,有葛天氏之民,人人都能活到百岁。老人们鹤发童颜,充分享受上天赐予的寿命。
想要越活越年轻,一起来看看古人如何养生。
1、形劳而不倦
《黄帝内经》有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古代养生家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
即所谓的“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若要养好“形与神”,须得协调好“动与静”。“静”有助于培养元气,“动”能使元气更好地循环。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适时适度的饮食习惯、坚持有效的身体锻炼。做好这些,能使精神饱满,从而让身体越活越年轻。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老人,往往比城市的老人更硬朗长寿。
这得益于乡村生活,让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身体经常劳作,就不至于轻易感到疲倦。真气平和调顺,自然寿命绵长。
2、心安而不惧
《黄帝内经》里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心态平和,不患得患失,保持一种主动乐观的心态。
人体内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按照自然规律去运行。反观那些整天心事重重、活得战战兢兢的人,很少有能够长寿的。
中医养生之道,讲究的是“养心调神”。这与《黄帝内经》中,“心安而不惧”的说法是一致的。所谓心安者,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喜悦的心情和愉快的笑声,远胜过世间一切保养品。
佛说:万物唯心造,随所住处皆安乐。内心安好、无有恐惧,因而能够自在洒脱。
3、德全而不危
《黄帝内经》有言:“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意思是,有些人之所以能活到百岁,动作灵活而不显得衰老,是因为道德修养的完备。
古人以“德”为立身之本。孔子曰:“大德者,必得其寿。”意思是说,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往往越活越年轻。
孔子这番“有德者寿”的说法,实际是蕴含着医理的。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养德,能够调理人的性情。由内而外地维护人的元气,使人长寿。
所谓德全,概括起来有八个字:性善,仁礼,知足,憋让。
谦和礼让、敬人持己,能够让我们免除忧患。保护形神不受伤害,进而可以益寿延年。
4、志闲而少欲
《黄帝内经》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意思是,人的精神恬淡,无欲无求,真气就会存留体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又怎么能够袭来呢?
人要越活越年轻,就得学会掌控自己的欲念。
清代养生家李度远,深谙节欲养生之道。他倡导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饮食简单,可以减轻脾胃的负担;欲念简单,可以使精神保持清明;少说话,有助于调理气息;人际关系简单,可以洁身自好;不沾酒色,就能清心寡欲;减轻思虑,便可以免除烦恼。
阴阳合一、阳为带领,地表万物应天之变化而变化,此既是天地阴阳合一。人身仿于天地间一草木,天地变化,随时影响草木生化。人身一小天地。肾阳为根,如同树木根下之水的温度,身仿自然之一木。植于土,得天地阴阳而生长化收藏。查树木之状态,则可反求天地阴阳。由此亦可窥见人身脏腑相配、经络循行、六经气化运行之理。阳即是草木人身得天地之阳助而为己身所用的温度(能量),天人合一在讲什么?讲的就是温度(能量),地球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离不开太阳,太阳(阳)的能量(温度)决定了地球(阴)的情况。人体肾阳(阳,人体太阳)决定了五脏六腑(阴,地球)的情况。人的生老病死,离不开肾阳,这才是真确的天人合一。“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了人身体的根本健康状况。
人体生病的秘密:肾精=肾气=肾阳=温度=湿寒=病症(虚—寒—湿—凝—淤—堵—瘤—癌)。人体不生病的秘密:肾气(阳)足,百病除!这才是治本。
“补阳圣药·肾合胶囊”
补阳圣药·肾合胶囊:肾藏精、肝藏血,用大量人参助山茱、熟地纯阴之药,使阴中有阳,生血生精,肝肾同补。温肾助阳,益气固精。
提高肾阳,提高温度,祛寒祛湿,恢复健康。
三大功效:
1、补肾气,疏理淤堵,内外双调,温肾助阳,益气固精。纯中药萃取,无任何副作用;通过多靶点、多系统、多部位作用于全身,温补、循循渐进激发,唤醒性功能。
2、补阳益阴,阴阳双补,固精缩尿。针对阳痿、早泄、前列腺炎、遗精、滑精、尿频、尿不尽、尿等待;畏寒怕冷、月经不调等肾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以及肾气不足引起的肾虚腰痛、肾虚耳鸣、肾虚脱发,失眠多梦等有很好的效果。
3、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肾气不足。有补火助阳、散寒驱湿、活血通经的作用,适用于肾气不足导致的各种症状。数位中药合用引火归元,直入肾经,温补肾阳,使阴阳平衡。
中方中医院微信咨询:zfyy1057
免费私密咨询中医医生:
阳痿 | 早泄 | 前列腺炎 | 前列腺增生 | 前列腺钙化 | 时间短 | 尿频 | 尿不尽 | 尿等待 | 夜尿多 | 尿不出 | 勃起不坚 | 中途疲软 | 晨勃少 | 过度 | 四肢无力 | 耳鸣 | 脱发 | 鼻炎 | 失眠 | 怕冷 | 糖尿病 | 胃病 | 大便溏稀 | 四肢无力 | 腰酸背痛 | 肾虚 |
长按下图二维码,一对一咨询中医院医生。
中医医生在线坐诊 给到治疗方案
- 肾合能量揭秘:告别爱出汗与脸发红的尴尬,重拾自信光彩
- 重塑生命基石:肾合胶囊——解锁肾精深度滋养的秘密
- "早泄迷雾中的曙光:肾合胶囊带领幸福重塑之旅"
- 重塑生命之源:肾合胶囊——解锁男性健康的秘密钥匙
- 重塑生命基石:肾合胶囊——解锁肾精深度滋养的秘密
- 肾合胶囊指引:揭秘出汗与骨质疏松,倾听身体生命的
- 早泄没少吃药,反反复复无法治好?其实是你忽略了这
- 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不足?一文搞清楚,针对性去养
- “纵欲过度”的可怕程度,“性”与性命间的直接关系
- 中医:湿邪到底是什么?怎么辨、怎么治?(果断收藏
- 气聚则生,气衰则弱,关于补气的好方法,你一定要知
- 阳痿怎么治?丁丁硬不起来,硬的慢或是硬一会就软了
- 万恶淫为首!戒色修身,肾精补充足了,才能自在生活
- 寒气未退,湿气而至,脾胃虚的人难熬!用1个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