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阐述媒体的可读性
http://www.qm120.com2009-03-27 13:56:17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再次,运用规律性推测有时会犯主观上的经验主义错误。可读性心理变化的现象是易逝的、多变的,用恒定不变的定律推及其瞬息万变的非常态因素并不可取,如果将成败得失仅仅归因于偶然因素如运气等,就会出现其结果的全然不同,这是对可读性的纷繁芜杂缺乏足够认识导致的必然结局,当引以为戒。
二、用科学的心理学原理研究独具特色的可读性的心理现象势在必行
可读性是人类在精神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生命界中物质运动的心理现象,它于社会现象、生理现象即生物物理现象和生物化学现象都要归结为物理现象。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一切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物质运动的原则,我们把可读性这一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运用多学科互相关联、又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的心理学方法,摆进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大背景中,从对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中,从心理过程、状态、特征的心理动态与稳态的维度上,尝试探讨、力求在提及问题上能有一些收获,以引发人们对可读性心理学层面的关注,聊慰初衷,也就心满意足、无愧于人,且不负我心了。
可读性心理现象,应当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顺应时代要求,摆上议事日程,引起人们尤其是心理学学者和新闻学、编辑学、传播学工作者携手并肩,密切配合,协力并举,共同研讨。
可读性心理活动,必然包括其认知、情绪、意志的最基本的过程反应。可读性在认知过程中的侧重点应放在获得知识的感知觉、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表现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把可读性的心理体验包括情绪和情感及意志即知、情、意的加工程序放在心理状态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考察,摸索可读性形成的受众群的心理特征、人格特质、行为趋向,找准具有规律性的可读方式,并加以描述、解释和预测,以达到控制可读性的行为,引导精神文化消费的预期目的。
研究可读性出于对心理学研究目标的理解。运用观察、调查、测量、个案、实验等常用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可靠的论断是必不可少的。观察是对可读性的行为方式所做的系统的观察记录,尽可能少用自然观察,多用人为性的控制观察,少用非参与性观察,多用参与性观察,如举办受众沙龙、受众座谈会等编读互动往来活动,反映自然真实的可读性观察结果,作为非系统性和系统性观察的第一手资料。忌避主观性和片面性,要界定明确可读性观察目的、计划、程序,自然地、如实地、及时地做好记录,音像资料收存整理,调查读者的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采取问卷法(调查问卷)与晤谈法(访问调查),研究可读性的群体和个体心理矢量。设计标准化的量表测量读者、观众、听众的智能、性格、态度、兴趣及个性心理特征,是技术性、操作性、准确性相对较强的方法,但还必须结合个案测试,实验操作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控制分析,确定可读性的心理变量效应,为编辑心理学、传播心理学以及实际工作者等解决可读性干预对策提供可靠的统计学分析资料。
可读性的心理学研究必须置于特定的心理环境基础之中,即放在自然的、社会的、物理的、文化传统的、虚拟世界的、社会情境的、大众氛围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层面、高起点的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人的心理世界是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的复杂正是因为人的心理世界的影响而变幻无穷。我们要在浩瀚的心海中,寻找可读性心理现象的变化规律,需要付出超常的甚至难于想象的心理能量,探索其不定的奥秘和诀窍,驯服可读性“这匹野马”,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更多更好的贡献。
(作者系《报刊荟萃》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