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RT的不断进展,不孕症的诊治正从诊断性操作向预后导向路径转化。不幸的是,ART有时是用来治疗未彻底评估的患者;她们在一个快速的通常不彻底的检查后就被推荐进行ART治疗。因为IVF - ET的有效性和成功率的显著进步,使它和其他助孕方法被认为是可放宽指征使用的治疗不孕症的常规部分。因此,某些情况需要在早期诊断中进行进一步治疗的事实常被忽略,IVF已逐渐成为新近建立的不孕诊疗程序的基本干预措施。据估计,目前为止在美国出生的每一百个婴儿中,就有一个是通过ART技术诞生的。然而仍有关于ART的种种担心。许多研究人员报道了通过ART技术受孕后妊娠并发症有增加的趋势,包括2.2比值比的先天性异常和1.6比值比的官内生长受限。另外,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通过ART而受孕的单胎妊娠中,早产(OR1.95)和围产期死亡(OR2.19)风险增加。这些产科和新生儿的风险在多胎妊娠时更明显,在ART妊娠中出现了一定的流行比例。在2003年SART数据库中报告的超过31000例妊娠中,有29%的双胎妊娠和5.9%的三胎以上的多胎妊娠。
在生殖门诊中,常会遇到患者问“我和她都是不孕患者,为什么治疗方案大不相同呢?”“我可不可以用我朋友前次促排用的方案?”促排卵方案的选择是目前决定做试管婴儿的患者最为关注的话题。其实每个方案的选择主要依据患者的年龄、卵巢储备功能、是否存在生殖相关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BMI、AMH、基础FSH/LH、基础E2、双侧卵巢窦卵泡数目、既往促排卵治疗卵巢反应性及盆腔卵巢手术史等来综合评估卵巢储备功能是否正常,从而选择合适的促排卵方案。目前常用的促排卵方案有长方案、短方案、拮抗剂方案、超短方案、超长方案、黄体期促排方案及自然周期方案等。长方案:又称黄体中期长方案,是目前使用较多、效果较好、成功率也比较高的经典促排方案。长方案主要适合年龄较小,且卵巢储备功能正常者。该方案是从患者月经周期的第21天或排卵后7天开始使用垂体降调节的药物进行降调节,在进行14天的降调节后,结合超声检查以及FSH、LH、E2等激素水平评估降调效果,当达到降调节标准时,再使用药物进行促排卵。其中促排卵药物的起始剂量主要根据患者的双侧窦卵泡数目和患者的体重进行计算,开始每日注射促性腺激素(Gn),后期根据E2的水平调整用药,当有2个卵泡直径达18mm、3个卵泡直径达17mm或4个卵泡直径达16mm时停用促性腺激素,并于当晚注射hCG 5000~10000U,34~38小时后促卵。然而,卵泡达到多大或达到什么比例可以促卵,目前并没有定论,临床医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患者情况确定合适的促卵时机。如患者本身无过度刺激反应且激素水平也正常,可于促卵后3天或者促卵后5天进行卵裂期胚胎或者囊胚的移植。移植后进行黄体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