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前卵泡的数量和大小预示排卵时间及妊娠和多胎妊娠的机会。要排卵的卵泡在到达10mm前通常以直径每天1mm的速率增长,之后则以每天2mm的速率增长至排卵。在克罗米芬周期,当优势卵泡直到18~20mm时出现自发的峰,优势卵泡的直径在排卵当天通常为20~24mmg周期的妊娠率主要与自发或以上卵泡数量相关,多胎妊娠率则与12mm以上卵泡数量相关。当15mm以上卵泡有4个时妊娠率最高,而且这样的卵泡有5个或更多时妊娠率不会增加。当使用诱发排卵时,优势卵泡直径到达16mm时妊娠率最高、直径12mm以上(促性腺激素周期为10mm以上)的卵泡都可能排卵从而导致多胎妊娠。卵泡发育障碍如果最后一片克罗米后5~7天没有10mm以上的优势卵泡,而且雌二醇水平和内膜厚度(一种反映雌激素活性的测量方法)没有变化,可以立即重复克罗米芬并加量50mg。如果出现10~14mm的卵泡,则2~4天内重复以保证卵泡继续增长。
对用药安全咨询时需明确美国FDA对于药物的分类。鉴于不同药物对不同的器官和组织的发育存在不同的致畸作用,因此,对于药物的致畸作用不能以偏概全,应该做到客观看待。目前最常用的孕期用药咨询依据的是美国FDA对孕期和哺乳期用药的分类方法,根据药品安全性,FDA将药物分为A、B、C、D和X五类。近年来,也有调整,即要求药品的标签要标注出孕期和哺乳期用药对胎儿和婴幼儿的风险等问题,其中包括临床试验数据、风险及参考剂量等相关信息。A~X级致畸系数呈现递增。但划分致畸效果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会随着孕周的变化而呈现变化。
A级药物最为安全。有证据显示该类药物对怀孕前3个月的孕妇和胎儿没有危险性,对后6个月孕妇也没有致畸作用,如常见的水溶性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但务必注意剂量,如果维生素A的计量超过2万单位则呈现出明显的致畸性,可划分为X级。
B级相对安全。该类药物提示,经动物实验证明未发现对动物的胚胎有致畸性或存在副作用,但在早孕期女性中未见相关数据报道。抗生素多属于此类,但是部分对动物有致畸的药物,如甲硝唑,对人类并无明显的致畸作用,故而划分到B类药物,在临床运用中建议要指征明确方推荐用药。
C级药物则是权衡利弊后用药。该类药物是在动物中有相关证据提示对动物胚胎或后代有致畸作用,但在孕期女性中无相关数据报道。孕期用此类药物必须权衡,应在对孕妇和胎儿的好处大于危害时方可使用。因此,对于该类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需向患者家属说明情况后方可用药。抗病毒药物多属于此类。
D级药物为不得已方使用的药物。该类药物已有证据提示对人类胎儿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只是在疾病威胁到孕妇生命时,且无其他安全用药可以替代的情况下,选择此类药物对孕妇进行治疗。抗肿瘤类药物多属于此类药物。
若测出怀孕,女性比较好到正规医院进行彻底的检测,确定完全没有问题时才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