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2025-01-22 07:01:18
来源:全民健康网试管婴儿频道
关注度:25
目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DOI 10.3969/j.issn. 1006⁃9771.2025.02.

-125 -

·专稿·

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主笔专家

张 皓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

主审专家

凌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1

共识制定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卜宏伟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

王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1

王征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

江 山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1

刘海娟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

何江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1

李 哲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市4

芦海涛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

陆 晓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京市2

吴东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市1

吴军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2

吴雪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2

张庆苏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

张小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

张 一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江苏常州市2

林 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长沙市4

钟 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市4

赵晓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南京市2

袁 华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陕西西安市7

曹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1

谢秋幼 南方大学珠江医院,广东广州市5

曾庆 南方大学珠江医院,广东广州市5

虞容豪 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广东广州市5

潘钰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市1

共识审稿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公维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市1

王萍芝 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 山西太原市0

王 强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青岛市2

叶祥明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市3

江 文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陕西西安市7

刘 敏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山东济南市2

陈秀琼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广西南宁市5

何 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成都市6

李红玲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石家庄市0

李景琦 杭州明州脑康康复医院,浙江杭州市3

http :/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李远清

全民健康网理工大学,广东广州市5

李贞兰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市1

邵伟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南京市2

肖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市4

杨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市1

杨信才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保定市0

张立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市1

张巧俊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市7

罗本燕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浙江杭州市3

相久大

北京延生残疾人康养辅助中心,北京市1

倪 隽

福建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市3

倪莹莹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市5

黄 怀

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广东广州市5

谢 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市8

潘化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江苏南京市2

潘家辉

全民健康网师范大学,广东佛山市5

潘树义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市1

秘书组(排名不分先后)

张欣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

李慧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

党辉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

董凌辉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

关键词慢性意识障碍 ;康复 ;专家共识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 1006⁃9771(2025)02-0125-

[本文著录格式]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 中国康复医学会 ,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29(2):125- 139.

CITED AS China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of Disabled Persons,China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China Expert Consensus on Rehabilitation of Prolonged Disordersof Consciousness [J].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2025 29(2):125- 139.

布了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3]。

1 总则

慢 性 意 识 障 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是指由脑外伤 、脑卒中 、缺血缺氧性脑病 等各类脑损伤所导致意识丧失超过28天的病理状态, 可分为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无反应觉醒综合 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最低意 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 1]。pDoC 患者 神经系统受损严重 、伴有复杂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 康复周期长且难度大 。 因此 ,在pDoC 患者的整个治 疗周期中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 挑战。

近年来 国外神经病学会及康复医学会相继制定 了 pDoC 的临床实践及诊断指南[ 1-2], 中国医师协会神 经修复专业委员会意识障碍与促醒学组也于2025年发

然而国内尚缺乏pDoC 康复专家共识 。为推动pDoC 患 者的规范化康复管理 ,提供更加系统 、全面 、精准的 临床指导 ,本共识组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 、研究与临 床实践情况 ,制定pDoC 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2 共识制定方法

2 1 专家组成

本共识主要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康复医 学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 , 专家选择遵循专业 性 、权威性和多学科的原则 , 由康复医学科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 、高压氧科 、中医科 、护理 、基础科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 ,包括制定专家组 、审稿专家组和 秘书组等 ,其中 ,执笔专家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审 稿专家具有高级职称 。所有专家均具有10年以上工作 经验 ,且长期从事pDoC 相关的医疗工作。

http :/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127 -

2 2 共识制定过程

2025年7月 ,共识召集人介绍 《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的目的 、意义并组织讨论 ,专家组成员参照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 ,结合国内临床实际 情况 ,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于2025年11月形成初稿, 包含36项条目 , 内容涉及pDoC 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康 复评定7条 ,康复治疗21条)、特殊临床问题处理(8 条)。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 ,包括 《国际 疾 病 分 类 第 十 一 次 修 订 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11)和 《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n ‐ 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lth Intervention,ICHI), 对pDoC 的诊断及健康干预进行分类[4]。见表1。

1 基于ICD -11 pDoC 疾病分类

诊断描述

ICD- 11 分类

ICD- 11 编码

持续性植物状态

神经系统疾病-意识障碍

长期性植物状态

神经系统疾病-意识障碍

最低意识状态

神经系统疾病-意识障碍

注: 2018年美国《意识障碍临床实践指南更新摘要》中提出 去除“持续性植物状态”“长期性植物状态”等指向预后状态差 、不可逆的用语(B 级)[ 1],推荐使用“植物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联合病程进行客观描述,以提高诊断准确与合理性。

德尔菲法是目前共识或指南中最常用的形成推荐 意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集中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在专 家小组中达成共识 ,尤其适用于大量专家参与且地理 位置分散的研究[5]。本共识基于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评价系统制定推荐强度[6],采用德尔菲法以问卷 形式匿名征集意见 ,进行整理 、归纳 、统计 。以Ken‐dall 协调系数(W)反映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以评估咨 询结果可靠性 。W 取值范围0~ 1,W 值越大 ,表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越高[7]。参考定量论证的方法[8], 以 某项共识意见选择总票数超过70%视为达成共识 ,确 定推荐强度。

第一轮德尔菲法向51位执笔与审稿专家发放问 卷,由专家参考文献讨论共识中36项条目,问卷回收率100%。其中34项同意率达70%,根据专家意见剔除 康复治疗中2项条目 ,包括认知领域智能康复手段和 经颅超声刺激 ,最终形成共识的问题框架 ,含34项 pDoC 的 康 复 评 估 与 治 疗条 目 ,W值= 0.601(P< 0.001)。第二轮德尔菲法面向51位执笔与审稿专家发 放问卷 , 问卷内容包括共识意见 、推荐意见 ,其中共识意见为34项康复评定与治疗内容 ,推荐意见包括强

推荐 、弱推荐两个等级 ,其中强推荐指明确显示干预 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弱推荐指利弊不确定或无 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 同时综合考虑利 弊平衡 、成本高低及患者家属的依从性[9]。第二轮问 卷回收率为100%,表明参与专家的积极性良好[ 10],W值=0.412 (P< 0.001),所有条目最终推荐意见得票数 均超过70%。对34个共识意见的14项(41. 18%)均给予强推荐意见 ,其余20项予以弱推荐意见(58.82%)。所 有推荐意见经过论证后已达成共识 ,故未开展第三轮 论证。

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注册 (NO PREPARE-2025CN770)。

3 共识意见

3、1 康复模式与流程

pDoC 康复应建立以康复医生为主导的多学科团 队工作模式 ,其成员组成可根据患者病情 、病程或康 复机构实际情况而定 。首先进行全面 、准确的康复评 定,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和目标 ;其次要进行全面 综合的目标化管理 ;最后需要协调团队成员 ,适时调 整康复方案和目标 。通过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 ,最终 实现提高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3、2 康复评定与治疗

3 2.1 康复评定

3、2.1.1 常规康复评定及预后预测 共识意见

推荐康复医生对pDoC 患者进行全身状况的评定, 同时了解可能影响康复进程和疗效的其他相关因素。 推荐使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 CRS-R)为主的量表评定意识状态,多次反复 评定选取最优的评估结果;采用多模态评价方法以提 高诊断和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康复治疗前需进行常规全身状况评定 , 以了解患 者的生命体征和全身各器官功能情况 。同时了解既往 病史和用药情况 ,职业 、兴趣爱好等个人史 ,家庭和 社会支持 ,家属陪护的心理状况等 。评估临床特殊问 题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 ,是否存在康复禁忌证 。首 选采用行为量表评定意识状态 ,评定时需注意排除各 种干扰因素 。常用的量表有CRS-R 、全面无反应性评 分量表(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FOUR)、感觉 模式评估与康复技术(Sensory Modality Assessment

http :/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SMART)等[ 11],其中CRS-R 是 最为广泛使用和认可度比较高的pDoC 行为量表 ,但评 估人员需要专门培训 ,10d 内评估5次可以提高诊断 的准确性[ 12]。

影响pDoC 预后的因素很多 ,一般认为以下因素 与预后密切相关 , 即年龄 、病因和意识障碍持续的时 间,儿童预后优于成人 ,外伤性优于非外伤性 ,病程 越长意识恢复的可能性越低[ 13- 14]。 随着生物标志物 、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深入 ,多模态评估方 法和综合的预后预测模型可提高评估准确性 ,为制定 长期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15, 16]。

3、2.1.2 神经影像技术

共识意见

推荐 将 正 电 子 发射 型计算机 断 层 显 像(positr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与功能磁共振成 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数据 整合到多模态诊断和预测模型中,提高pDoC 患者预 后预测准确率。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PET 最早为无行为学反应pDoC 患者提供了皮质 激活的证据 ,进行有无意识的划分[2, 17],结果可靠性 高。但检测费用昂贵且需摄入放射性核素 ,影响临床 应用。

结构性磁共振成像可清晰显示脑损伤病灶 、脑室 形态及脑萎缩情况 ,大脑灰/白质体积和完整性及其之 间区域的结构连通性 。fMRI 的静息态成像能够观测 脑网络内的连通性 ,揭示患者的脑功能态[3]。其中默 认网络,尤其后扣带回皮质/楔前叶与pDoC 的发生及 意识恢复有高度相关性[ 18-21],对患者3个月后的苏醒 预测准确率达81.25%[ 19]。任务态fMRI 可通过运动或 空间想象等任务范式 ,确认pDoC 患者的意识活动及 交互能力 ,提供更为可靠的意识评估结论[22-23]。对于 机械通气 、使用镇静或其他改变意识的药物 ,伴中重 度脑积水 、严重全身或局部疾病患者 ,病前有严重心 理疾病或酒精或药物滥用史的pDoC 患者不建议行 fMRI。

3 2.1.3 脑电技术

共识意见

推荐将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评估作 为床旁pDoC 客观诊断的选择靠前方式,单独或与多模态 神经影像学检测联合进行意识评估。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脑电技术为pDoC 患者的预后预测和疗效评估提 供客观信息[24]。长时程视频EEG 记录能够为诊断提供 丰富信息 , 睡眠节律 、慢波及纺锤波的出现 ,是意识初步恢复的重要特征[25]。量化EEG(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 qEEG)的功率谱 、谱熵值 、连接性 及其他非线性分析 ,具有更为有效的判定价值[26]。要 求采集环境安静 、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患者无开放性 颅脑损伤或病前无精神或神经方面疾病史。

3、2.1.4 诱发电位技术

共识意见

推荐将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中P3型 脑 电 波(P300)、失 匹 配 负 波(mismatch nega‐tive, MMN)用作意识恢复的生物标志物,亦可用做促 醒治疗的疗效评定标志物。推荐与多模态EEG 和MRI评估技术联合使用。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诱发电位技术应用简单 、被动的行为范式获取神 经传导通路完整性信息 ,从多维度评估大脑信息处理 功能[27]。包括躯体感觉诱发 、脑干听觉诱发 、中潜伏 期听觉诱发以及视觉诱发电位等[28]。ERP 通过不同的 范式测定 , 提供pDoC 患者意识(认知维度)相关的脑 电特征 ,较静息态 EEG 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可作为隐 匿意识的初步筛查工具并提示恢复潜能 。 目前基于听 觉刺激范式的ERP 已被广泛应用 ,P300、MMN 等能 够直观提供无行为学反应患者的脑电反应证据[29]。 3 2.1.5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

共识意见

推荐fNIRS 单独或与多模态MRI 及EEG 联合使用 评估意识水平。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fNIRS 是利用近红外光检测脑组织血氧变化的无 创检测技术 ,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适中的空间分 辨率、可移动便携及连续监测的优势 。当fMRI 、EEG等受颅内金属植入物(颅骨修补)或电脉冲(电磁刺激 等)影响时[30],fNIRS 的光学成像原理为临床检测提供 了重要的技术补充 。fNIRS 主要通过测量含氧血红蛋 白和总血红蛋白浓度来研究局部脑功能谢 。近年来

http :/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129 -

开始 用 于 任 务 态 或 主 动 运 动 想 象 的 脑 区 反 应 性 检 测[31],在临床意识评估 、干预效能评价等方面都具有 重要意义。

3 2、1.6 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electroencephalography,TMS-EEG) 共识意见

推荐将TMS-EEG 作为多模态评估方法之一 ,提 高意识评估的准确性。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TMS-EEG 是在大脑皮质接受经颅磁刺激的同时 记录大脑皮质电反应的无创检测技术 ,可以反映大脑 信息丰富度和集成信息的能力 , 即产生意识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 ,无需患者主动配合[32]。客观 定量指标如扰动复杂指数(perturbational complexity in‐dex, PCI)可量化脑电复杂度 ,在个体层面上区分意识 水平[33]。清醒状态 、MCS 的PCI 值> 0.3,深度睡眠 、VS 的PCI 值< 0.3[34]。TMS-EEG 还可用于意识障碍的 治疗效果评价和机制分析。

3 2.2 康复治疗

3、2、2.1 康复类

3、2.2.1.1 运动疗法

3、2.2.1.1.1 体位转换训练 共识意见

推荐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体位转换训

练,逐渐增加每日离床时间。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体位转换训练对长期卧床且无法主动配合康复训 练的 pDoC 患者具有以下益处:①提高患者觉醒度和 增加睁眼时间 ;②牵伸各部位关节与肌肉 、肌腱等软 组织 , 防止挛缩变形 ;③促进心 、肺及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 防治直立性低血压 ;④提供后期开展其他康复治疗需要的体位条件[35]。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床上翻 身 、卧位到半坐位 、床边坐位 、床边坐到轮椅坐位、卧位到斜床站立位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逐渐延 长pDoC 患者每天离床时间 ,可从30 min到2~3 h,最后争取达到6~8h[36]。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或体位性低 血压,局部骨折未愈合、异位骨化、严重疼痛或痉挛患 者慎用。

3、2.2.1.1.2 运动训练

共识意见

推荐为pDoC 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训练方案, 以减轻痉挛并预防挛缩。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运动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 、肢体负重训练 、坐 位平衡训练 、踏车训练 、四肢联动训练等 ,不仅能够 提高pDoC 患者的肌力和耐力 , 防治废用性肌萎缩等 并发症 , 同时还能改善心血管 、呼吸等多系统重要脏器功能 。每次20~30min ,每周4~6次的运动训练对减轻 pDoC 患者的痉挛程度和预防挛缩具有更好的效 果[37]。病情不稳定 、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发作、下肢和臀部压疮 、皮肤破溃等患者慎用[38]。

3、2.2.1.2 呼吸康复

共识意见

推荐pDoC 患者进行常规呼吸康复 ,并依据病情 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呼吸康复可改善pDoC 患者的肺功能 ,减少感染, 加快脱机或拔管进程 。针对pDoC 患者的呼吸康复包 括头颈部肌群拉伸训练 、胸廓牵伸训练 、呼吸肌训 练 、俯卧位通气和体位排痰等[3]。外振荡技术适用于 外周气道有痰液的患者 ,主要方法有振动和叩击 、振 动排痰仪和高频胸壁振荡 。体位引流技术一般取侧卧 位或者俯卧位 ,利用重力作用促使分泌物向大气道移 动 。治疗时间和频次因人而异 , 也可通过血氧 、心 率、呼吸频率等同步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神经肌肉电 刺激仪对膈神经和腹肌协同反馈式电刺激 ,可逐步增 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 ,常用于长期使用呼吸机的患 者[39]。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高血压、癫痫等,气胸、胸部骨折未愈合及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1.3 作业治疗

共识意见

推荐在不引起患者疲劳的前提下,每天进行多次 多感官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 programs,SSP)治疗。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应 使 用 作 业 治 疗 实 践 框 架(occupational therapy practice framework,OTPF)以认知干预为重点 ,对患者 意识状态进行评估后再实施治疗 ,包括家属的访谈与 宣教 、参与 ,认知的干预 ,作业活动的介入 ,环境改造与辅助技术的干预应用。

http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SSP 是针对pDoC 患者常用的干预手段 ,是指运 用环境刺激来促进觉醒和行为反应的系列方法[40],包 括但不限于视 、听、嗅 、味 、触 、前庭觉等多个感官重复的刺激 。机制是丰富环境有利于认知和运动功能 的恢复 、降低意识知觉的阈值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将SSP 与音乐和记忆疗法相结合 ,是提供 SSP 的有效工具[41]。通常采用观看熟悉的视频节目 、亲属呼唤 、聆听音乐 、触摸 、活动肢体 、闻不同气味及果汁唇舌刺激等形式 , 每次10~20min ,结合情感 或自传体内容的刺激效果更佳[42]。生命体征不稳定, 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1 4 吞咽治疗

共识意见

推荐对pDoC 患者进行床旁吞咽行为的评估以及 床旁内镜检查,经评估后可进行一定强度的吞咽训练 和经口治疗性喂咽, 以维持和强化患者的吞咽功能。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几乎所有的pDoC 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

碍,气管造口术可加重或导致吞咽困难[43],加强吞咽 训练有助于拔除气管套管 。大部分pDoC 患者不适宜 经口进行普通食物的喂咽 。尤其是VS 患者 , 咽喉部 分泌物较多 ,常意味自主吞咽次数偏少而极易发生误 吸 , 即使是鼻饲饮食 ,也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误吸和窒息。对pDoC 患者进行一定强度的吞咽治疗 ,增加 自主吞咽次数 ,有益于吞咽功能的维持和强化 ,但治 疗前应进行床旁吞咽功能评估和床旁内镜检查[44]。根 据评估结果进行一定强度的床旁吞咽治疗 ,包括口腔 卫生管理 、口腔的感觉刺激(包括味觉和冷刺激)、治 疗性经口喂咽以及舌骨上肌群的肌电刺激等[45]。对适 合经口进行治疗性喂养的患者应给予喂养监管(如进 行 监 护 人 宣 教)及 喂 养 食 物 性 状 的 调 整(如 使 用增 稠剂)。

3 2、2.1 5 物理因子治疗

共识意见

推荐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根据临床评估结果选 择恰当的物理因子治疗, 以改善pDoC 患者的症状和 防治并发症。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物理因子通常包括温度刺激(冷 、热)、机械刺激 (超声波、冲击波 、擦浴)、电磁刺激(直流电 、低频

电 、中频电 、高频电 、磁疗)、光(红外线 、紫外线 、激光)等。主要是针对pDoC 患者的各种临床问题 ,如 肺炎 、胃潴留 、尿潴留 、肢端水肿 、肢体痉挛 、肌肉 萎缩[37]、关节挛缩 、疼痛 、压疮 、局部炎症等。

3、2.2.1.6 音乐疗法

共识意见

推荐采取个体化的音乐治疗方案对pDoC 患者进 行治疗。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音乐疗法通过激活相关脑网络来增强执行功能, 改善认知功能 ,促进脑可塑性 ,提高pDoC 患者的意 识水平[46]。可由患者亲属或音乐治疗师来选择治疗性 音乐[47-48] ,选择靠前患者喜好的音乐 , 由专业音乐治疗师 现场演奏效果更佳 。建议治疗时长每次10~ 15min, 每天2次以上 ,避免过度刺激而造成疲劳 。生命体征 不稳定,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1.7 高 压 氧 治 疗(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

共识意见

推荐在pDoC 患者全身状态允许和安全的前提下, 评估后进行多疗程HBOT 治疗。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HBOT 是指在超过1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 ,通 过吸入纯氧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主要机制在于提高组 织氧分压和氧气的弥散距离 ,改善缺血组织的氧供。 一般来说 ,HBOT 的压力为1.4~2.4肯定大气压 ,每次吸氧60~90min , 中间休息时吸入空气 ,具体使用压 力与疗程通常根据疾病的需要和患者的状态决定[49-50]。 HBOT 可改善pDoC 患者的脑微循环 , 同时改变脑组 织的氧气稳态 ,刺激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和神经环路, 发挥促醒和神经修复作用[51],通常采用压力1.4~2.0绝 对大气压 ,20次 1个疗程 。 国内外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已证实HBOT 的有效性[52]。生命体征不稳定 、开 放性胸部创伤 、严重肺部感染 、肺大疱等 ,癫痫发作 未控制者 ,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1.8 中医治疗

共识意见

推荐pDoC 患者属中医实证者采用针刺穴位强刺 激治疗,属虚证者以针刺补法及灸法为主,联合中药 辨证施治。

http :/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131 -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中医药疗法救治pDoC 患者的历史悠久 ,方法流 派众多, 主要包括针灸 、中药等 。针灸:以醒神开 窍 、启闭固脱为法 ,属实证者 ,选取人中 、内关 、合谷 、三阴交 、太冲 、涌泉 、风池 、百会 、神庭等穴 位 ,运用快速捻针法或电针刺激法 ,每次10~20min, 7~ 10d 为1个疗程; 属虚证者 ,包括营养状况不佳、贫血等 ,选取气海 、足三里 、太溪 、涌泉等穴位 ,运用针刺补法鼓舞人体正气 , 百会 、神阙 、关元用灸 法[53]。 中药 :实证伴高热者可选用安宫牛黄丸 ,无高 热者可选用苏合香丸 , 中药汤剂以补阳还五汤 、化瘀 通窍方等辨证施治 , 随证加减 ,亦可煎剂保留灌肠以 清热通腹排便 ,效果良好[54]。生命体征不稳定 ,不能 耐受者慎用。

3、2.2.1.9 康复护理

共识意见

推荐重点关注pDoC 患者体位 、皮肤 、营养和管 道的管理, 以及并发症的护理。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康复护理是pDoC 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 。常规护 理包括体位管理 ,选择合适的体位垫 ,定时翻身 ,避 免压疮 。护理过程中应尽量增加SSP 以促进意识的恢 复。气管切开患者做好气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气道湿化 ,翻身叩背 ,并采用体位引流 、辅助排 痰和俯卧位通气等协助痰液排出 。进行营养筛查 ,协 助做好营养途径的选择与维护 。做好口腔护理 ,进行 坐位 、头控训练及吞咽器官基础训练 。若病情需要, 根据患者残余尿量可行无菌间歇导尿 ,进行家庭康复 护理指导[55]。

3 2、2.1.10 神经调控治疗

3、2.2.1.10.1 无创神经调控治疗

3 2.2.1.10.1.1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共识意见

推荐在pDoC 患者原发病情稳定及脑水肿消退后, 可根据病情进行多疗程TMS 治疗。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TMS 通过电磁脉冲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性突触活

颅磁 刺 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最常用的刺激模式 ,一般认为高频rTMS 具 有皮质兴奋性效应 ,低频具有抑止性效应 。 目前多使用高频(5 Hz 、10Hz 、20Hz)rTMS 刺激前额叶背外侧 区(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后顶叶皮质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PPC),刺 激 强 度 为80%~ 100%静息运动阈值 ,1 000~ 1 500个脉冲 ,疗程为1~ 20d[57-58]。 间 歇 爆 发 模 式 脉 冲 刺 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可 能 也 是 一 种 有 效 的 模 式。 MCS 患者的总体获益优于VS/UWS 患者 。对具有靶区 不稳定病变 、癫痫病史 、治疗部位颅骨缺损或体内金 属植入物(包括带有呼吸机 、金属气管套管等)的患者 慎用。

3、2.2.1.10.1. 2 经 颅 直 流 电 刺 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

共识意见

推荐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可采用多靶点联合刺 激及长时程tDCS 治疗pDoC 患者。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tDCS 利用低强度电流作用于特定脑区 ,调节大 脑皮质神经活动 ,可能加强额顶网络皮质功能联系, 具有一定的促醒疗效[33]。刺激靶区的选择是产生疗效 的核心 ,推荐阳极tDCS 刺激前额叶背外侧区 、初级 感觉运动皮质以及前额叶 , 每次20min , 电流密度 40~56 μA/cm2 ,刺激10d ,可进行1~2个疗程治疗[59]。 有癫痫病史或颅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慎用 。 3、2、2.1.10.1.3 正 中 神 经 电 刺 激(median nerve stimula‐tion,MNS)

共识意见

推荐可根据pDoC 患者病情行多疗程MNS 治疗。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MNS 通过刺激正中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导至脑干、丘脑及大脑皮质 ,达到改善脑血流 、兴奋脑干网状系 统 、提高皮质兴奋性等作用[60]。 目前治疗部位多选取 利手侧,参数设置主要为 :频率40 Hz, 电流强度10~ 20mA ,脉冲宽度300 ms ,每分钟20~30s ,连续刺激 3~8h ,每天1次 ,连续刺激2周为1个疗程[61-62],不良反应罕见 。刺激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感染者 ,不能耐受 者慎用。

动,调节皮质兴奋性 ,促进神经可塑性[56-57]。重复经

http :/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3 2、2.1.10.1.4 经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

共识意见

推荐taVNS 作为补充治疗手段与其他治疗方法联 合应用改善pDoC 患者的意识水平。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taVNS 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可能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耳支 ,进而通过孤束核 、上行网状 激活系统等激活突显网络 、边缘系统和内感受系统 等 ,提高皮质兴奋性 ,促进意识障碍的恢复[63]。常见 刺激部位有耳甲腔 、耳甲艇[64],参数常采用频率20~ 25Hz , 电流强度1~6mA ,脉冲宽度< 1000 μs,连续刺激30min ,每天1~2次 ,疗程4~8周[65]。未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 以在特定条件下带来最大的治疗 效果。刺激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感染者 , 不能耐受者 慎用。

3、2.2.1.10.2 有创神经调控治疗

3、2.2.1.10.2.1 植入式神经调控技术

共识意见

推荐在常规康复及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无效时,充 分评估后可依据患者病情考虑外科治疗。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植 入式 神 经 调 控 技 术 主 要 包 括 脑 深 部 电 刺 激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和 植 入 式 迷 走 神经 电 刺 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等[33]。通过直接对意识相关脑 网络进行刺激与调节 ,达到促进意识恢复的目标 。适 用于病程超过3个月 ,常规康复及无创神经调控治疗 无效的MCS 患者 ,手术方式及类型根据病情确定[3]。 植入式神经调控的术后参数设置与程控具有较高的专 业要 求 , 原 则 上 应 由 手 术 医 生 团 队 管 理 , 或 有 其 参与。

3 2.2.1.10.2.2 植入式神经调控术后康复

共识意见

推荐植入神经调控设备的pDoC 患者 ,仍进行持 续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前需认真阅读患者持有的植 入设备使用说明书,或咨询手术医生。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近年来随着外科植入式神经调控临床应用日益增

多 , 术后康复治疗面临新的挑战 。注意事项如下 。 ①高压氧治疗:围手术期后 ,可以接受高压氧治疗, 但入舱前需要关闭刺激器 , 出舱后需使用程控仪重新 开启刺激器 。②针刺及透热治疗:可以接受相关治 疗 ,但在皮下埋置的刺激器及连接电缆通过的皮肤区 域 ,禁止针刺及透热治疗 , 以免皮肤破损导致植入物感染 ;在植入区附近透热治疗时 ,需用一定厚度的衣 物遮盖 , 以防热效应损坏植入物 。一般情况下 , 针 刺、贴片及热疗等应距离植入物10cm 以上 。③功能 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FES):由于同 时多种电刺激的作用机制及效应关系不明确 ,通常不 建议同时进行刺激 ,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害 ; 进行 FES 时原则上停用植入刺激器 ,治疗结束后再重新开 启。④肢体活动:围手术期后可进行常规肢体被动活 动,但植入物放置及经过区域应避免过度牵拉 ,或皮 肤 表 面 多 次 摩 擦 , 以 避 免 皮 肤 破 损 , 导 致 植 入 物 外露。

3 2.2.1.11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 共识意见

推荐BCI 作为意识评估方法的一种补充,辅助诊 断和评定pDoC 患者的意识状态。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BCI 是指不依赖常规外周神经和肌肉组织 ,在大 脑与外部环境之间直接建立一种新型信息交流通道的 技术[66]。 目前基于EEG 的非侵入式BCI 系统的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 已实现pDoC 患者的意识状态检测和辅 助诊断 ,弥补传统行为量表对意识评估的不足 ;同时也可应用于pDoC 患者的辅助交流和预后预测[67-68]。此 外, 已证实双向-闭环BCI可依托反馈信息对大脑进行干预,从而促进大脑神经重塑 ,有望成为pDoC 患者 促醒康复治疗的临床辅助工具 。生命体征不稳定 ,不 能耐受者慎用。

3、2.2.1.12 康复机器人技术

共识意见

推荐具有重症康复经验的康复中心,在充分评估 患者安全性后,早期开展康复机器人辅助下活动, 同 步实施个体化的音乐治疗及神经电磁刺激等,有效提 高pDoC 患者康复训练效率。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康复机器人技术的核心为人机交互 ,可自动执行

http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133 -

任务, 帮助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69]。pDoC 患者 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机器人辅助下直立训练和肢体 被动活动 ,能预防和改善直立性低血压 、获得性衰弱 的临床症状[70]。更重要的是 ,康复机器人辅助下的直 立、被动活动训练结合音乐治疗 、神经电刺激 、运动 意图识别与人机交互控制 ,能更有效地加速运动及认 知功能的恢复 ,从而提高患者的意识水平 , 改善结 局[71]。生命体征不稳定 ,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2 治疗类(药物治疗)

共识意见

推荐在重度脑外伤所致的pDoC 患者中使用金刚 烷胺改善意识水平。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金刚烷胺(200~400)mg/d 可 提高脑外伤后认知和觉醒水平 ,在重度脑外伤患者中 推荐使用[ 1]。其他作用于多巴胺能 、儿茶酚胺能和胆 碱能系统的药物以及唑吡坦 、巴氯芬等药物也有临床 应用报道 ,但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3]。

3 2、2.3 健康促进类(综合管理)

共识意见

推荐康复医生对pDoC 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目标 化管理,为每位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管理方案和目标。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综合康复管理需要康复医生对pDoC 患者进行全 面综合的目标化管理 ,涉及诊断 、营养 、呼吸 、心率/血压 、皮肤 、尿便控制 、运动/姿势控制 、疼痛、痉挛 、睡眠 、个人卫生 、家庭支持 、出院计划 、决策制定等方面 。尽早介入康复是关键 , 可有效预防并发 症,激活和提高残存功能 ,增加感觉的输入 ,促进意 识的恢复[72]。

3 3 特殊临床问题处理

3 3.1 气管套管的拔除 共识意见

推荐由康复医师、耳鼻喉科医师、呼吸科或感染 科医师、心肺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和护士组成多 学科团队,拔管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呼吸康复,采取 个体化拔管方案。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快速安全地拔除气管套管可促进pDoC 患者的恢

复并改善预后结局[73]。脱离机械通气 , 临床生命体征 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即可拔管[74]。拔管前需充分评估意 识状态 、气道通畅性 、吞咽功能 、咳嗽有效性和分泌 物清除能力等[75]。漏气试验阴性后采用封盖或单向阀 进行封堵训练 ,观察是否能够耐受 。对不能耐受者需 内窥镜检查确定原因并予以处理 。胸廓牵伸技术 、辅 助静态呼吸训练及体位排痰等训练可促进患者呼吸功 能恢复,加速拔管。

3 3.2 颅骨缺损的修补

共识意见

推荐pDoC 患者在术后3个月且颅内情况稳定后 尽早进行修补。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去骨瓣减压术是减轻脑损伤后脑水肿 、降低颅内 压的常用手术方法 ,但颅骨缺损 ,脑水肿消退后大脑 失去骨性保护 ,改变了颅内生理环境 ,导致脑脊液、脑血流循环异常 ,脑组织随体位变化向骨窗外膨出或 凹陷 ,影响神经功能恢复[76]。因此 ,在原发脑损伤稳 定后应行颅骨修补 , 以恢复颅腔完整性 。一般术后3~6个月为最佳时机 ,部分病例也可在3个月内早期修 补[77]。常用修补材料为钛合金材料 , 临床应用时间 长 ,组织相容性好 ,缺点是有透热性 ,头部CT、MRI 检查有伪影 。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是 近年应用的新材料 ,塑形好 , 隔热性强 ,影像检查无伪影 ,但价格较高 ,临床应用时间短 ,缺乏相关并发症的大样本报道[78-79]。

3、3.3 脑积水 共识意见

推荐高压性脑积水行分流手术治疗。单纯脑室扩

大,颅压正常或低于正常,可行必要的检查明确诊断 并评估分流手术风险与获益。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脑损伤意识不恢复 ,或恢复后又出现意识水平下

降 ,应警惕脑积水可能 。临床常见高压性脑积水 ,影 像可见脑室扩大或进行性增大 ,伴脑室周围脑脊液渗 出 ,腰穿测压超过200mmH2O ,应行分流手术[80]。部 分患者单纯脑室扩大 ,腰穿测压正常或低于正常值, 不除外正常压力或低压性脑积水 ,应依患者意识状 态、脑脊液放液或腰大池引流试验综合判断[81-82]。试 验阳性患者大多能从分流术中获益 。阴性结果患者可

http :/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综合影像、医生经验及家属意愿确定处置方式 。脑积 水手术常用脑室-腹腔分流术 ,部分也可采用腰大池- 腹腔分流 。使用可调压分流阀有利于必要时进行压力 调整。

3、3.4 ICU 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ICU-AW)

共识意见

推荐在pDoC 患者病情初步稳定后尽早行康复治 疗及训练,减少ICU-AW 发生。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由于严重原发病卧床 ,或因治疗需要镇静 、镇痛 及制动等处置后 , 出现全身性肌肉无力和萎缩 , 呼吸 肌和全身近端肢体容易受累 ,发生呼吸困难 、呼吸机 撤离困难及四肢无力 、瘫痪等 , 导致严重并发症, ICU 及住院时间延长 ,病残和死亡率增高等 。pDoC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 ,ICU-AW 发生尤为普遍且隐蔽。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被动康复训练 、神经肌肉电刺 激等 。 对 意 识 部 分 恢 复 患 者 应 尽 早 协 助 进 行 主 动 训练[83]。

3 3.5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共识意见

推荐对所有pDoC 患者行DVT 发生、复发和出血 风险评估,并行预防措施。 当存在明显的血栓进展危 险因素/血栓症状严重时,建议积极治疗。启动抗凝治 疗后经评估可考虑早期适当活动。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pDoC 患者是DVT 高危人群 ,可导致肺栓塞 ,严 重者可导致死亡 。建议采用早期双下肢抬高 、被动肢 体活动 、按摩小腿三头肌 、间歇性充气加压 、神经肌 肉电刺激 、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早期预防[84]。可使用超 声和D-二聚体动态变化进行临床评估 。急性孤立性下 肢远端DVT ,血栓范围扩展时可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或 皮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85]。若高危因素持续存在, 在定期评估复发和出血基础上抗凝时间应超过3个月。 出血风险较低 ,无限期抗凝治疗是高复发风险者的最 佳选择 。广泛下肢DVT 患者可选择血栓清除外科手 术治疗 。严重DVT 且肯定抗凝禁忌证者考虑下腔静 脉滤器置入(但应尽早移除)。对抗凝药物已达到治疗 水平或稳定浓度且血栓脱落风险较低者 ,早期下床活 动有益于减轻疼痛 、肿胀 ,减少血栓后综合征 ,不会

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86-87]。

3、3.6 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PSH)

共识意见

推荐通过临床症状及PSH 评分量表(paroxysmal sympathetichyperactivity-assessment measure,PSH-AM)诊断,需排除癫痫。早期识别、积极治疗对改善 pDoC 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PSH 是以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活跃为特征的临床 综合征 ,包括发热 、呼吸频率增快 、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出汗及肌张力增高或痉挛 ,易被误诊为癫痫发 作[88]。 临床主要通过症状及PSH-AM 诊断 , 但需经 EEG 排除癫痫[89]。PSH 的治疗目标是消除病因(减少脑 水肿和控制颅内高压)和诱因(疼痛 、尿潴留 、吸痰 、擦拭等),控制症状及减少并发症 。药物治疗的作用 靶点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 、阿片受体 、钙离子通道 、多巴胺D2受体 、γ-氨基丁酸-A/B 受体等。

3、3.7 营养管理与胃肠康复

共识意见

推荐对pDoC 患者进行营养目标管理 ,按照个体 化的需求补充能量和营养成分,达到理想的体质量指 数,改善患者的胃肠问题。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进行营养目标管理 ,应评估最适合的营养途径, 选择最适宜的食物 ,最后设定体质量指数控制范围或 增减目标值 。选择靠前肠内营养 ,早期开始 。不耐受鼻胃 管喂养 、反流/误吸高风险患者 ,可选择鼻肠管或胃/ 肠造瘘术 。保留经口进食能力者 ,应积极接受吞咽功 能评定和训练 。营养管理要保障营养的质和量 ,能量 供 应 一般应 达 到25~30 kCal/(kg ·d), 蛋 白 质1.2~2.0g/(kg·d)。如存在发热 、肌张力增高等情况需适当提高 能量给予[90]。

pDoC 患者极易出现胃肠问题 , 与长期卧床 、应 用抗生素菌群失调 、交感神经兴奋 、营养缺乏等因素 有关 ,常需多因素干预 。除药物治疗 、调整体位等传 统方式外 , 还应注意规范日常护理细节 ,并结合中 医 、理疗等方法 ,对患者进行综合细致的管理[91]。联 合运动疗法 、干扰电以及胫神经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胃 肠功能障碍[92]。

http :/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135 -

3、3.8 儿童pDoC 康复

共识意见

推荐使用儿童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for Pediatrics,GCS-P)、FOUR 、儿童版昏迷 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 for Pediatrics,CRS-P) 和神经电生理技术评估儿童pDoC 患者,采用无创神 经调控治疗。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儿童pDoC 病因有创伤 、感染 、发育性疾病和先 天性谢病等。 由于处在生长发育期 ,儿童pDoC 的 评估和治疗较成人有较大差异 。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行 为量表评估联合神经电生理技术 、脑成像进行综合评 定。CRS-P 可提高评估准确性 。FOUR 适用于所有年 龄段的患者 ,尤其不能配合的低龄患者[93]。部分早期 pDoC 患儿可使用GCS-P 。神经电生理技术广泛应用 于儿童pDoC 的评估 ,具有低成本和无创的优点[94-95]。

目前国内外暂无针对儿童pDoC 治疗的指南 ,迫 切需要具有高度循证依据的干预措施 。MNS 、SSP、高压氧、音乐疗法 、tDCS 和TMS 等多种治疗方法已 应用于儿童pDoC 治疗 ,且均取得一定疗效 。但需密 切注意EEG 检查结果和临床癫痫发作情况 , 同时做好定期评估 。无创神经调控容易实施且副作用较小 ,在 临床上易推广 。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在儿童尚无应用 经验 , 当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实施。

4 展望

由于pDoC 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其康复具有很多 特殊性,也有很多的治疗难点 ,不论是意识状态的恢 复机制与治疗干预手段 ,还是各种功能障碍的康复, 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新技术 和新方法也将为康复提供新的思路 , 为pDoC 患者带 来希望之光 。此外 ,针对这类特殊人群的相关法律法 规 、伦理问题 ,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 ,适合的康复医疗和长期照护机构的建设 ,伴随终生的基本康复和基 础护理的延伸服务 ,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 1]GIACIMo.j T,KATZ D I,SCHIFF N D,et al.Practice Guide‐lineUpdate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

emyof Neurology;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Disability,Independent Living, and Rehabilitation Research[J].Neurology, 2018, 91 ( 10): 450-460.

[2]KONDZIELLA D,BENDER A,DISERENS K,et al.European Academyof Neurology Guideline on the Diagnosis of Coma and Othe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Eur J Neurol, 2025, 27(5):741-756.

[3]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意识障碍与促醒学组.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医学杂 志, 2025,19( 10):977-982.

Group of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promo‐tion,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Neurorepair of Chinese Medi‐calDoctor Association.Diagnoses and Treatments of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n Experts Consensus[J].Chin J Neuromed, 2025, 19( 10):977-982.

[4] 姜静远,邱卓英,王国祥,等.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 在康复中系统应用的方案与路线图[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 践,2025, 26( 11):1241- 1255.

JIANG J Y,QIU Z Y,WANG G X,et al.Systematic imple‐mentatio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mily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s in rehabilitation: protocol and roadmap[J].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2025, 26( 11):1241- 1255.

[5]HUMPHREY-MURTO S,WOOD T J,GONSALVES C,et al.The Delphi Method[J].Acad Med, 2025, 95( 1):168.

[6]BALSHEM H,HELFAND M,SCHUNEMANN H J,et al.GRADE Guidelines:3.Rating the Quality of Evidence[J].J Clin Epidemiol,2011, 64(4):401-406.

[7]WILLERMAN B.The adaptation and use of Kendall‘s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W)to sociometric-type rankings[J].Psy‐chol Bull, 1955, 52(2):132- 133.

[8]陈耀龙,陈恳,叶志康,等.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 的制定[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 15(2):236-239.

CHEN Y L,CHEN K,YE Z K,et al.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of Vancomycin[J].Chin J Evid-based Med, 2015, 15(2):236-239.

[9]GUYATT G H,OXMAN A D,VIST G E,et al.GRADE:an emerging consensus on rating quality of evidence and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J].BMJ, 2008, 336(7650):924-926.

[ 10]刘子建,王兴,韩莹,等.用德尔菲法确定5-氨基酮戊酸光动 力疗法治疗口腔潜在恶性疾患专家共识的临床问题及结局 指标[J].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0(5):330-337.

LIU Z J,WANG X,HAN Y,et al.Clinical problems and out‐come indicators in the expert consensus determined by the Del‐phi method of5 ⁃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oral potential malignant diseases[J].

http :/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Treat Stomatol Dis,2025, 30(5):330-337.

[11]SEEL R T,SHERER M,WHYTE J,et al.Assessment scales for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J].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0, 91( 12):1795- 1813.

[12]WANNEZ S,HEINE L,THONNARD M,et al.The repeti‐tion of behavioral assessments in diagnosis of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Ann Neurol, 2017, 81(6):883-889.

[ 13]KOWALSKI R G,HAMMOND F M,WEINTRAUB A H, et al.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mod‐erate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AMA Neurol, 2025, 78(5):548-557.

[14]GIACIMo.j T,SHERER M,CHRISTOFOROU A,et al.Be‐havioral recovery and early decision making in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disturbance in consciousnes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J Neurotrauma, 2025, 37(2):357-365.

[15]SKIBSTED A P,AMIRI M,FISHER P M,et al.Conscious‐nessin neurocritical care cohort study using fMRI and EEG(CONNECT-ME): protocol for a longitudinal prospective study and a tertiary clinical care service[J].Front Neurol, 2018, 9:

1012.

[ 16]ZHENG R Z,QI Z X,WANG Z,et al.Clinical decision o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fter acquired brain injury: stepping forward[J].Neurosci Bull, 2025 39( 1):138- 162.

[17]QIN P,WU X,DUNCAN N W,et al.GABAA receptor defi‐cits predict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a preliminary multimodal[( 11)C]Flumazenil PET and fMRI study[J].Human Brain Mapping, 2015, 36( 10):3867-

3877.

[18]QIN P,WU X,HUANG Z,et al.How are different neural networks related to consciousness? [J].Ann Neurol, 2015, 78 (4):594-605.

[19]WU X,ZOU Q,HU J,et al.Intrins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atterns predict consciousness level and recovery outcome in acquiredbrain injury[J].J Neurosci, 2015, 35(37):12932-

12946.

[20]ZOU Q,WU X,HU J,et al.Longitudinal recovery of local neuronal activity and consciousness level in acquired brain inju‐ry[J].Hum Brain Mapp, 2017, 38(7):3579-3591.

[21]WU H,QI Z,WU X,et al.Anterior precuneus related to the recoveryof consciousness[J].Neuroimage Clin, 2025, 33:

102951.

[22]HARRISON A H,NOSEWORTHY M D,REILLY J P,et al.EEG and fMRI agree: mental arithmetic is the easiest form of imagery to detect [J].Conscious Cogn, 2017, 48:104- 116.

[23]GIBSON R M,FERNANDEZ-ESPEJO D,GONZALEZ-

LARA L E,et al.Multiple tasks and neuroimaging modalities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detecting covert awareness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Front Hum Neurosci, 2014, 8:950.

[24]CLAASSEN J,DOYLE K,MATORY A,et al.Detection of brain activation in unresponsive patients with acute brain injury[J].N Engl J Med, 2019, 380(26):2497-2505.

[25]BAI Y,LIN Y,ZIEMANN U.Managing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the role of electroencephalography[J].J Neurol, 2025,268( 11):4033-4065.

[26]LUTKENHOFF E S,NIGRI A,ROSSI SEBASTIANO D,et al. EEG power spectra and subcortical pathology in chron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Psychol Med, 2025, 52(8):1491-

1500.

[27]BEKINSCHTEIN T A,DEHAENE S,ROHAUT B,et al.Neural signature of the conscious processing of auditory regu‐laritie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9, 106(5):1672- 1677.

[28]ANDRE-OBADIA N,ZYSS J,GAVARET M,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evoked potentials in comatose patients[J].Neurophysiol Clin, 2018, 48 (3):143- 169.

[29]ROLLNIK J D.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of neurologic reha‐bilitation [J].Handb Clin Neurol, 2019, 161:187- 194.

[30]SI J,DANG Y,ZHANG Y,et al.Spinal cord stimulation fre‐quency influences the hemodynamic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of consciousness[J].Neurosci Bull, 2018, 34(4):

659-667.

[31]KEMPNY A M,JAMES L,YELDEN K,et al.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s a probe of brain function in peo‐ple with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 Neuroimage Clin, 2016, 12:312-319.

[32]CASAROTTO S,ROMERO LAURO L J,BELLINA V,et al. EEG responses to TMS a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per‐turbation parameters and repeatable over time[J].PLoS One, 2010, 5(4): e10281.

[33]THIBAUT A,SCHIFF N,GIACIMo.j,et al.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span> in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 Lancet Neurol, 2019, 18(6):600-614.

[34]ARAI N,NAKANISHI T,NAKAJIMA S,et al.Insights of neurophysiology on unconscious state using combined transcra‐nial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 sys‐tematicreview[J].Neurosci Biobehav Rev, 2025, 131:

293-312.

[35]NG H,KING A.A systematic review of head-up tilt to im‐prove consciousness in people with a prolonged 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 [J].Clin Rehabil, 2025, 35( 1):13-25.

http :/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137 -

[36]BARTOLO M,BARGELLESI S,CASTIONI C A,et al.Mo‐bilization in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ith severe acquired brain injury: an observational study[J].J Rehabil Med,2017, 49(9):715-722.

[37]THIBAUT A,WANNEZ S,DELTOMBE T,et al.Physic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impact on spasticityand muscle contracture[J].NeuroRehabilitation, 2018, 42(2):199-205.

[38]WILLIAMS K,CHRISTENBURY J,NIEMEIER J P,et al.Is robotic gait training feasible in adul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J Head Trauma Rehabil, 2025, 35(3): E266-

E270.

[39]PORTA R,VITACCA M,GILE L S,et al.Supportedarm training in patients recently weaned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J].Chest, 2005, 128(4):2511-2520.

[40]GIACIMo.j T.Sensory stimulati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the evidence for effectiveness[J].NeuroRehabilitation, 1996, 6( 1):69-78.

[41]LIANG P,XU H,LI S,et al.Virtual reality-basedsensory stimulation for pediatr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pilot study[J].Front Pediatr, 2025, 10:879422.

[42]LI J,CHENG Q,LIU F K,et al.Sensory stimulation to im‐prove arousal in comatose patient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eurol Sci, 2025, 41 (9):2367-2376.

[43]MELOTTE E,MAUDOUX A,DELHALLE S,et al.Swal‐lowing in individual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 cohort study [J].Ann Phys Rehabil Med, 2025, 64(4):101403.

[44]DZIEWAS R,MICHOU E,TRAPL-GRUNDSCHOBER M,et al.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and European Society for Swallowing Disorders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ysphagia[J].Eur Stroke J, 2025, 6(3): LXXX ‐

IX-CXV.

[45]PRUM G,MALLART R,BEATRIX M,et al.Swallowing ac‐tivation using sensory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J Rehabil Med Clin Commun, 2025, 5:2448.

[46]O‘KELLY J,JAMES L,PALANIAPPAN R,et al.Neuro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music therapy in vegeta‐tive and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s[J].Front Hum Neurosci, 2013, 7:884.

[47]PERRIN F,CASTRO M,TILLMANN B,et al.Promoting the use of personally relevant stimuli for investigating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Front Psychol, 2015, 6:

1102.

[48]MAGEE W L.Music in the 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ogno‐

sisof people with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Neuropsychol Rehabil, 2018, 28(8):1331- 1339.

[49]ROCKSWOLD S B,ROCKSWOLD G L,ZAUN D A,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mbined hyperbaric and normobaric hyperoxia on ce‐rebral metabolism,intracranial pressure,oxygen toxicity,and clinical outcome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surg, 2013, 118(6):1317- 1328.

[50]WALKER J M,MULATYA C,HEBERT D,et al.Sleep as‐sessment in a randomized trial of hyperbaric oxygen in U.S.service members with post concussive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omparedto normal controls[J].Sleep Med, 2018, 51:

66-79.

[51]赵继宗.意识障碍临床诊疗的现状与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5, 17( 1):1-3.

ZHAOJ Z.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nscious‐ness disorders [J].J Clin Neurosurg, 2025, 17( 1):1-3.

[52]YANG Y,XU L,XIE R,et al.A meta-analysi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time window of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on disordersof consciousness in China[J].J Neurorestoratol, 2025, 8(4):270-280.

[53]张毅敏,陈爱连,唐纯志,等.电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 促醒作用的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 2013, 38(2):158- 162.

ZHANG Y M,CHEN A L,TANG C Z,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for arousing consciousness of co‐matose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brain injury[J].Acup Res, 2013,38(2):158- 162.

[54]钟慧,许立国,黄根胜,等.中风后意识障碍的中医康复研究 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25, 13(20):126- 129.

ZHONG H,XU L G,HUANG G S,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rehabilitation of 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 after stroke[J]. Clin J Chin Med, 2025, 13(20):126- 129.

[55]RACITI L,CORALLO F,MANULI A,et al.Nursing,care‐giving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in chron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 scoping review[J].Acta Biomed, 2025, 92(S2):e2025013.

[56]O‘NEAL C M,SCHROEDER L N,WELLS A A,et al.Pa‐tient outcomes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follow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J].Front Neurol, 2025, 12:

694970.

[57]SHOU Z,LI Z,WANG X,et al.Non-invasive brain interven‐tion techniques used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Int J Neurosci, 2025, 131(4):390-404.

[58]FORMICA C,DE SALVO S,CORALLO F,et al.Role of neuro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us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

http :/ /www.cjrtponline.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5年2月第29卷第2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Feb., 2025Vol. 29,NO

lation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J Int Med Res, 2025, 49 (2):300060520976472.

[59]ZHANG X,LIU B,LI Y,et al.Multi-target and multi-session transcranial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 controlled study[J].Front Neurosci, 2025, 15:641951.

[60]LEI J,WANG L,GAO G,et al.Right median nerve electri‐calstimulation for acute traumatic coma patients[J].J Neu‐rotrauma,2015, 32(20):1584- 1589.

[61]WU X,ZHANG C,FENG J,et al.Right median nerve elec‐tricalstimulation for acute traumatic coma(the Asia Coma ElectricalStimulation trial):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rials, 2017, 18( 1):311.

[62]COOPER E B,COOPER J B.Electrical treatment of coma via the median nerve[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8.0pt;color:#231f20;white-space:pre-wrap;“>J].Acta Neurochir Suppl, 2003, 87:7- 10.

[63]YU Y,YANG Y,GAN S,et al.Cerebral hemodynamic corre‐lates of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al nerve stimulation in con‐sciousness restoration: an open-label pilot study[J].Front Neu‐rol,2025, 12:684791.

[64]DE GURTUBAY I G,BERMEJO P,LOPEZ M,et al.Evalua‐tion of different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natomical targets in the ear by vagus evoked potential responses[J].Brain Behav, 2025, 11( 11): e2343.

[65]OSINSKA A,RYNKIEWICZ A,BINDER M,et al.Non-in‐vasiv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treatment of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longitudinal case study[J].Front Neurosci, 2025, 16:834507.

[66]GIBSON R M,OWEN A M,CRUSE D.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for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Prog Brain Res, 2016, 228:241-291.

[67]PAN J,XIAO J,WANG J,et al.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for awareness detection,auxiliary diagnosis,prognosis,and re‐habilitation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