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23 余武强:1、糖尿病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认识,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合并脂肪和蛋白质谢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由于饮食、营养、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而发病,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2、Ⅱ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Ⅱ型糖尿病有很明显的家族性。I型糖尿病遗传关系不大是(2)、肥胖和饮食生活方式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3)、胰岛素抵抗具体发病机理有:
摄食过多和体力活动过少及肥胖、胰岛素受体异常、胰岛素受体抗体,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常血糖期,已存在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尚正常,性分泌胰岛素增多。第二阶段是糖耐量减低期,β细胞功能始衰退,胰岛素分泌开始减少,可出现小血
管和大血管合症;第三阶段是显性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的进一步减少,β细胞功能衰退明显。
(4)、病毒感染 1型糖尿病患者,是在病人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
(5)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有重大发现2017年,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表过文章称,糖尿病可以逆转,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需要用药就能够保持正常的血糖稳定三个月以上。就是说胰岛功能的损害不是非常严重的话,它主要的是来源于你的胰岛素抵抗,你的体脂过高对于胰岛的毒性作用,还有高血糖的毒性作用。这些毒性作用,如果你把它去除了以后,你的胰岛功能就自动的分泌正常了,就不需要药物来治疗了。所以逆转就是恢复我们胰岛的正常的功能。2025年,美国的ADA进一步明确了2型糖尿病缓解的概念,指的是不打针不吃药,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作为二型糖尿病缓解的标准。我国由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邹大进教授牵头,出了逆转指导性文件《2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4月《中国糖尿病杂志》公布了。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国传统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禀赋不足,五脏虚弱;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过食肥甘,形体肥胖与消渴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后历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挥,使糖尿病病因病机理论日趋完善充实。这和现在医学的观点基本一致。
1、禀赋不足五脏虚弱。《灵枢》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这里论述了先天禀赋不足、五脏亏虚,元精不足,气血虚弱而发为消渴。这与现医学认为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一致。在五脏虚弱中,古今医家更加强调肾虚在消渴病发病中的重要性,倪海厦老师强调心火不足在糖尿病发病机理中起指导作用。
2、情志失调-燥热伤肺:长期受到精神刺激,导致肝脏情志受损,形成肝气郁结、郁怒伤肝、思虑过重,以至于郁久化火上扬,灼发肺胃阴津。通常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
3、饮食失节-胃燥津伤:长期食用口味重的饮食,酒、辛辣物刺激,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肥腻厚位易化痰生热,造成胃火盛,胃口大。
4、劳欲过度-肾阴亏损:房事纵欲过度导致肾精亏损,形成肾阴虚火,伤液灼津,最终肾虚肺燥胃热都出现,发为消渴。消渴症状就是阴津亏损...阴虚燥热为消渴病理特点,其病变脏腑在肺、胃、肾,并以肾为主。消渴病宗“三消“分型,养阴清热,生津除燥为治疗消渴病的大法。
5、渴病之病理特点应为精微不得运化,化为痰湿,瘀毒,久而化热化燥。
中医对糖尿病的病机,综合以下:强调禀赋不足五脏虚弱为主要,心火不足更常见。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强调补虚扶正为首要。情志失调-饮食失节,饮食疗法,情绪调节和西医一致,运动疗法没提到,事实上中医和注重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站桩,龟息功等都是中医提倡的。对痰湿,瘀毒的认识,相当西医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粘、高尿酸的认识,但更符合糖尿病的病机,对于痰、湿、瘀、毒的治疗有一套成熟方案。
早期,五脏功能损害轻,以阴阳失调为主,阴虚阳亢,燥热明显,三多一少症状中,以口渴,烦渴引饮,喜冷饮,饥饿感强,吃得多,饿得快,脉洪大有力,舌质红,苔黄腻而干。随着病情发展,五脏损害越来越重,阴损及阳,阴阳都虚,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变成寒湿垃圾,久而化热,湿热湿毒形成,这些湿毒又是致病因素,损害脏腑功能,堵塞经络,血脉,恶性循环,到晚期出现心、脑、肾、眼、足等并发症。
思考:从中医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来看西医目前的治疗方案,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