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是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安详、有尊严地离世。
1、安宁疗护背景
欧洲是安宁疗护(hospice)的发源地。在中世纪,hospice是一种为朝圣者、旅行者提供休息和照顾的驿站,设立在修道院附近。中世纪之后,随着十字军东征的结束以及新朝圣路线的开辟,之前的驿站失去了原来的作用,hospice也转变为一类机构,专门照顾无法治愈的患者。1967年,西西里·桑德斯(Cicely Saunders)医生在英国伦敦郊区创办了圣克利斯朵夫安宁医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开启了现意义上安宁疗护机构和服务的实践。很快,桑德斯医生所提倡的安宁疗护理念和服务在世界多个国家推广开来,形成了一场国际性的安宁疗护运动。安宁疗护在大陆地区其实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最初成为临终关怀,1986年就由学者张燮泉介绍引入,1988年7月15日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之后30 余年安宁疗护在我国内地的推进活动一直较为缓慢,大多数医疗资源都集中在治愈性治疗上。近几年一系列会议、政策、文件的发布为我国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谋划了蓝图,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
我国癌症患者的数量不断上升,每年约增长4个百分点。中国拥有世界19.3%的人口,中国癌患却占世界癌患的21.8%。除了癌症之外,其他疾病也不容小觑。目前中国每年约有750万人死亡,其中约八成,即600万人需要安宁疗护服务。但我国的医院大多属于急症医院(Acute Hosptial),主要提供短期住院治疗服务,这就导致我国享受安宁疗护服务的患者数远低于发达国家,安宁疗护供需比例严重失调,大多数终末期患者只能在ICU度过自己最后的人生旅程,痛苦、孤独与恐惧与其相伴。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很多患者也注意到了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开始求助安宁疗护团队,希望自己能够在家人陪伴下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转身告别。
50岁的王志庆罹患肝癌,伴有全身转移,走到生命尽头,痛苦不堪,彻夜难眠,四处奔走,求助多家医院,都未能帮到他,最后在我们安宁疗护团队的照护下安详离世;45岁的夏冉的父亲由于结肠癌晚期合并肺部感染住进ICU,最后在ICU经历了气管插管、心脏按压等有创抢救措施都没能留住父亲,反而让父亲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还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没有尊严,没有陪伴,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她经受了巨大的打击,为了能够为自己的生命做主,她带着“五个愿望”生前预嘱文件来到安宁疗护门诊咨询,郑重地勾选每一项有关生命的决定。
2、什么是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安宁疗护既不加速死亡,也不推迟死亡,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帮助与支持患者与家属,让生命划下很好的句点,以达到生死两相安。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安宁和缓医疗、姑息疗法等内涵具有相似之处,国家卫健委将临终关怀、舒缓医疗、姑息治疗等统称为安宁疗护。
3、安宁疗护的意义是什么?
西西里•桑德斯医生说过,你重要,因为你是你,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然重要。当患者进入疾病终末期,虽然无法做治愈性治疗,但由医生、护士、无偿给予的人、社工、理疗师及心理师等人员组成的安宁疗护团队也不会放弃治疗,而且还持续关心、照顾,减轻他们的痛苦,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让患者在家人陪伴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同时还要关注与帮助家属,让家属能勇敢地渡过哀伤,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所以安宁疗护照顾的对象不仅是患者,更是生命,希望在照护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寻找和重建生命的意义,而家属也能够从亲人离世的悲伤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勇敢开启以后的人生。这何不是生命全民健康网,生不息的表现呢。
4、哪些患者能够接受安宁疗护服务?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明确指出,安宁疗护以终末期患者和家属为中心。其中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就可获得安宁疗护服务:疾病终末期,出现症状;拒绝原发疾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接受安宁疗护的理念,具有安宁疗护的需求和意愿。目前关于生命未期的界定没有统一标准,现有的医学手段无法准确预测生存期,只要患者有需求和意愿,都应获得安宁疗护。安宁疗护不限于癌症患者,它服务一切末期患者,例如失智症或心肺肾功能疾患等。如果病情稳定好转,而患者也可以随时要求停止安宁疗护,继续接受治愈性治疗。
5、安宁疗护都有哪些服务形式
安宁疗护主要有住院、社区、居家三种照护模式,如病情危重或复杂难处理,需住院接受治疗,可以在安宁病房接受安宁疗护服务;当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时,可在社区医院接受安宁疗护服务;若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或不喜欢住院,且家属有能力照顾时,便可回家接受安宁居家照顾,让安宁居家团队到患者家中做诊查、治疗、照顾及技巧指导。
6、安宁疗护认识误区
a. 误区一:接受安宁疗护就是等死。
接受安宁疗护服务,并不是等死,而是让终末期患者即使知道生命的极限,仍然可拥有生命尊严及维护生活质量,因此在临终阶段除了控制身体不适的症状外,也还可以做最后一段旅程的规划,充分利用最后的生命时间,继续完成生命的成长,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b.误区二:安宁疗护就是安乐死。
安乐死是对无法救治的患者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患者无痛苦地死去;安宁疗护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希望帮助终末期患者渡过最后一段舒适、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让他们好好地活到最后一刻。
c.误区三:将老人送进安宁疗护病房等于不孝。
对安宁疗护需求的患者经常以老人为主,如果将老人送进安宁疗护病房“放弃抢救”,可能会被周围人视为不孝,子女也因此承受着一定的社会压力。需要明确的是,安宁疗护不是不治疗,而是让患者得到最适当的治疗!这已是国际共识。所以新时的中国人应该改变这样的陈旧观念,真正地从亲人的角度出发,最大程度地帮助亲人减少疾病的痛苦,让亲人能舒适、有尊严地告他人生,这也是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