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孩子哭闹正确处理方式应该是从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安抚孩子、转移孩子注意力等方式。清楚了解到孩子哭闹的原因以后,家长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去安抚孩子,用温柔的语气跟孩子们说话,解决他们的需求,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孩子的哭闹情况就会得到缓解。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哭闹属于正常的情况,家长应该对婴幼儿有耐心,不要对孩子发脾气。
2岁多的淘淘兴奋地到处跑,啪地一声,碰在沙发扶手上,哇地一声哭起来。妈妈马上抱起宝宝哄:“看把我们淘淘磕的,都磕红了,磕疼了,疼死我们了,哎呀,淘淘太可怜了。”
淘淘扑在妈妈怀里哭,越哭越厉害,妈妈赶紧继续哄:“淘淘不哭,沙发坏,磕了宝宝,我们打它……”可是宝宝不但没有停下来哭,反而哭得更凶了。
这样的场景我想,每个家庭都曾经遇到过。孩子不听劝,越哄越哭,怎么办呢?有的老人说,不能惯坏了孩子,让他自己哭一会儿,没人理就好了。这样真的可以吗?今天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幼年的时候没有成熟的情绪体验、表达、调控的能力,哭就成了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个时候,孩子遇到以外的情况,比如说磕了一下,第一反应是愣了一下,因为他自己还不能确定如何应对这种突发情况。
然后呢,孩子的反应很大程度会依赖成人的反应。
大人表现出来的态度,很大程度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大人让宝宝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宝宝的情绪就会反应更加强烈。
所以一个劲地说宝宝被磕疼了,孩子得到的信息就是:这个事情很重大,我有理由大声的哭,当然就更觉得自己委屈,哭个不停了。
那么反过来呢,告诉孩子说:“没事。你自己磕的哭什么。”这样的方法,看似培养孩子坚强勇敢的品质,其实也是不适当的。孩子心里会觉得:我真的很疼,可是你怎么还说没事?
幼儿最初的时期,安全感、信任感都来自于最亲近的养育者,如果孩子没有从他们身上得到应有的安慰,就产生失望、不信任的情绪。
如果在年幼的时候,从最亲近的人身上感受不到温暖和信任,孩子的性格里更可能出现冷漠、焦虑、缺乏同情心这些负面特征。
最适当的表达方式是:学会倾听、承认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抚慰和爱以及适当地鼓励。
轻轻地抱着孩子,温柔地说:“宝宝不哭,来,告诉妈妈,怎了?”“宝宝磕疼了,是吧。这里太滑,我们不在这里玩了。宝宝不哭,真勇敢。”
这样做,孩子感受到来自大人的认同感,同时得到的信息是“我不哭,这是非常勇敢的”。
在发展心理学中,把幼儿2-3岁,称为成长的第一个“叛逆期”。因为此时的孩子,能走能跑,不再像婴儿期一样,凡事依赖成人,自己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大脑也有了更强的思维能力。于是,自我意识第一次从孩子的小脑瓜里觉醒了。
他们的小脑瓜不断运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尝试、模仿、探索,破坏力也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孩子也在不停地试探父母的底线在哪里,哪些事情被许可,哪些则不行。好像前面越不让拿的东西,孩子越哭闹着要拿。怎么办呢?
出了这样的状况无论怎么哄,都只是法子,我们要学会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表达、调控自己的情绪。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就是指情绪的成熟性。所以孩子的情商,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培养的。那么孩子的情商,包括哪些方面呢?
1、自我意识,准确知道自己的情绪,能对自己的感受识别和区分;
2、兴趣管理能力,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主要是负面情绪)表达,与当时的情境相切合,不过分兴奋、哭闹;
3、同情能力,即同理心,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绪,获得他人的语言和非语言线索。
孩子着急、愤怒、害怕、失望等等情绪,不知道如何恰当表达的时候,就只能大哭,越是哭越是让家长无所适从。
所以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明白自己是哪一种情绪,学习如何表达出来,并且能够从他人的语言和肢体语言中得到信息,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情绪,大哭大闹。
此时孩子开始对自己情绪有一定的认识和调控能力了。孩子会从家长的反应中得到“情绪参照”,调整自己的情绪认知。
所以在交流中多给宝宝积极的引导,比如陪宝宝读一读情绪管理的童书,告诉宝宝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都是非常有益的做法。
孩子越哄越哭、大哭不止时,无论冷处理,还是无限制的宠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帮助孩子辨别自己的情绪,用更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培养出“高情商”的性格,学会和人相处,和环境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