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退热贴要及早发现孩子发热的方法?退热贴和冰袋的区别?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是最确切的。通常用肛表测量小宝宝的直肠温度较确切(正常体温为37℃~38℃),也可测量宝宝的腋下或颈部(正常体温为36℃~37℃),测出的直肠温度需减去0.5℃,腋下和颈部温度应加0.5℃,得出的度数便是宝宝的现时体温数,如此可知宝宝的准确体温和是否发热。学龄前宝宝比较好不要用口腔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酒精擦身(也可用白酒):用95%的酒精一份,加温水两份稀释,用纱布或小毛巾浸湿后擦血管分布比较多的部位,如颈部、腋下、大腿根部、国窝部(即膝关节的屈侧)、手脚心等处。这些部位血液循环快,血管表浅,容易散热。涂擦时应先擦上身,后擦下身;先擦一侧,后擦另一侧。为了防止着凉感冒,擦上身时盖好下身,擦左侧时盖好右侧,要注意避开心脏部位。每次擦5--10分钟。这种方法降温快,经过半小时后体温一般都会下降。
用退热贴要及早发现孩子发热的方法
摸:平时经常摸摸宝宝的小手和颈部后面,既可知道宝宝体温是否正常,更重要的可以了解宝宝的衣着是否合适,穿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宝宝的健康和舒适。了解了宝宝的正常体温,一旦宝宝有发热,你就马上能“摸出”。用手大致感觉出了宝宝的体温异常,可用你的额角接触宝宝的额角,如果明显感觉宝宝的额头比你的热,那么宝宝多半是发烧了。降低环境温度:可通过开窗通风,减少穿着、盖被,打开襁褓或包裹的被褥,使温度下降。这种方法多适用于新生儿。
看:如果宝宝脸部潮红、嘴唇干热、哭闹不安,或者没有食欲时,宝宝很可能是发热了。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消耗较大,如果宝宝的小便比平时的尿量少,且小便发黄、颜色较深,宝宝也可能体温增高了。冷敷:可用冰袋、热水袋或塑料袋,灌上凉水或冰水;也可用毛巾浸泡凉水或冰水拧干后湿敷。放置的部位是后枕部、前额部、腋窝部、大腿根部等处。如为冷湿敷,应五分钟换一次,直至高热有所下降为止。如患儿出现哆嗦、发凉、脸色发青、局部皮肤发紫,应立即停止使用。温湿敷:按着热的扩散原理,随孩子的大小,用小毛巾或大毛巾浸泡于低于病儿体温1--2度的温水中,拧干后辅放在患儿的胸腹部,约10分钟更换一次。如病儿脸色发紫、发抖、四肢发凉时,应停止使用。
退热贴和冰袋的区别
退热贴,具有退热降温作用,能缓解感冒引起伴有的发烧、头痛及牙痛、日晒、肌肉扭伤所致疼热症状,一天1-2次,可按个人需要使用,每片冷却效果可持续约10小时。使用时沿缺口撕开包装袋,取出贴剂,揭开透明薄膜,直接敷贴于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为了加快降温速度,可同时加贴数贴于人体左右颈总动脉,左右腋下动脉,左右股动脉处。可按照使用部位大小剪下使用。本品为辅助治疗降温器械,若高温持续不退,应请医生诊治。每片限用一次。
退热贴除了将胶贴面紧贴于额头、脖颈、太阳穴或其他需要降温、冷敷的部位。具体用法:1、可根据需要剪成相应大小使用;2、为加快降温速度,可加用数贴同时贴在人体左右颈总动脉、左右腋下动脉、左右股动脉处;3、本品用于物理降温,如高温持续不退,应请医生诊治;4、居家备用时,放入冰箱保存室保存后再使用,冷却效果更佳(勿放入保存室)。此外,小孩发烧一般不超过38度不建议用药治疗,以免孩子产生耐药性,日后在发烧一般药物会止不住,可以采用物理降热的方法,如用温水经常给孩子擦身体或者使用退热贴这种物理降温方式。现在家长们比较常用的是退热贴,到药店或者医院都可以免费到的。
冰袋是一种冰块的升级替助孕品,有更多的适用性,其使用方便、卫生、用途广泛。用于医疗高烧降温退热,消炎止痛,冷敷美容、扭伤、止血、化脓、护肤等辅助理疗。保存运输各种生物保存试剂,锡膏、禽药、药品、血浆、疫苗、水产、家禽、观赏鱼及外贸保鲜食品的长距离保存运输。用于体育界运动员训练及比赛过程中以外碰伤、扭伤、摔伤等使用。日常生活蓄冷节电,在冰箱断电时维持低温、食品保鲜、冰镇饮料、旅游携带。其有效使用冷容量为同体积冰的6倍折叠。
冰袋适用范围:冷敷:物理降温、退烧、消炎止痛、消除疲劳、止痒,迅速消除因发热、头痛、牙疼、扭伤、腰疼、腮腺炎、中暑等产生的不适或痛楚;还适用于学生学习,考试时降温防暑、醒脑提神。热敷:缓解风湿痛、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颈椎痛、腰肌劳损等各种疼痛,改善及减轻手术后粘膜、疤痕;有效促进人体微循环,对手、脚冻伤、骨伤、肌肉损伤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消肿止痛功能,促进经络畅通;热敷相关穴位,清除胃寒不适、经血不通等症状,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折叠使用方法,冷敷:将冷热袋放在保存室预冷30分钟以上或长时间放在保存室备用。热敷:用湿毛巾裹住本品放入微波炉中火加热2分钟。(亦可用水蒸气蒸热后使用)。
浑身发烫这种情况可能是要发烧了,对于大人来说可能就是可以吃吃药挂挂水,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不可以随便治疗了,还是建议去医院看下医生的多,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孩子发烧了多是会用退热贴帮忙,有些家长还会用到冰袋。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