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网手机端

手机扫一扫

试管婴儿试管婴儿百科正文

试管婴儿一般几次可以成功?费用得要多少!

2024-11-28 15:13:54试管百科
63

高龄是一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论你是什么原因,z终达到“40岁以上高龄、不孕、需要接受试管婴儿治疗”这样的境地,都会不得不面临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z终的成功几率,太低太低了!那么试管婴儿一般几次可以成功?高龄做试管有风险吗?

试管婴儿一般几次可以成功?费用得要多少!

试管婴儿一般几次可以成功?高龄做试管有风险吗?

根据z近一期的我国全国生殖中心汇报数据,41-44周岁的不孕妇女,行1次试管婴儿促排卵-胚胎移植周期的活产率,第一代为13.3,第2代为8,总计为12.1。

也即是说,每做1次试管婴儿,大约有9成的41岁以上妇女是不会成功的。

当然这个数据非常不完全,比如,一些促排卵后没有移植、行全胚保存的患者,或者新鲜胚胎移植失败、但有多余胚胎保存的患者,她们后续行冻融胚胎移植,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临床上遇到40岁以上的患者,告知“一次的活产率仅有10”时,大多会说,“那我多做几次呢?一直做到成功,会是第几次呢?做到第一0次,应该就有1oo了吧?”或者,“我就只做3个周期,医生你告诉我总的成功率有多少吧?”

其实,很少有医生能圆满回答这类的提问。绝大部分生殖中心,提供的只有“单次成功率”,而对单个病人个体的,整个就诊治疗过程的,代表总的治疗,效果的“累积妊娠率”,基本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即使是搞研究,截至在国内目前的报道里,也很少见到相关的讨论。那么我们又如何才能得知高龄不孕妇女们的累积生育几率呢?

有统计治疗的41周岁~小于44周岁的不孕妇女,z多进行了13个试管婴儿周期,z终生下小孩子的,有33.6。这其实算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了。

如果按年龄细分呢,41-42岁组,活产率为45.3;42-43岁为29.6;43-44岁为23.1。可以看到,即使都是人群,累积成功率也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

所以说,要想怀孕,不论是自然同房试孕,还是接受辅助生殖治疗,都要越早越好啊!

当然这个研究的级别不是太高,受制于回顾性研究的缺陷,所得的数据可能会比实际情况要低一些。比如:研究中的累积活产率=所有第一次活产的人数÷所有人接受的所有周期数。

由于有很多患者在没有达到13个周期之前就放弃了治疗,因此这部分人群的活产率为0;而如果她们能够继续坚持更多周期的试管婴儿的话,还是有更多希望的。

在2015年JAMA这样的顶,级杂志上发表过另外一个高级别的研究,除了其前瞻性研究的属性以外,还对放弃治疗的患者人群进行了多种预测。

其中一种预测就是假设放弃治疗的患者中,有能达到继续治疗人群的成功率。

40-42岁的不孕妇女,接受9个周期的治疗后,累积活产率(加上预测部分)可以达到32.7。而>;42岁的人群中,累积活产率为15.9。

前3个周期,成功率会有明显上升,而到了6个周期以后,曲线上升趋势明显减缓。对42岁、43岁以上人群,经过6个周期试管婴儿的治疗,活产率就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也就是说,从第7个周期往后,虽然肯定的妊娠数量必定会有提高,但相对的增长率,已经非常低了。事实上所有的成功分娩的40岁以上不孕妇女中,有近86是在6个治疗周期内完成的,只有约14的幸运儿才能在后续的“持久战”中获得成功。

不同生殖中心的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在自己就诊的地方,该怎样去计算大致的累积成功率呢?这里提供一种思路,即根据每个周期的平均活产率去进行类比。

不同年龄的“单个周期活产率”,以及“3/6个周期的累积活产率”。很明确的一点是,单个周期成功率越高,累积成功率也越高。文章一开始,我们提到过了,我国41-44周岁的不孕妇女,单个周期的活产率是12.1,因此毛估估一下,也大概可以得出做3次、或者6次试管婴儿治疗的累积活产率了。

z后,给大家总结一下:

1、年龄越大,累积活产率越低,接受试管婴儿治疗要趁早;

2、接受至多13个周期治疗,41-42岁的活产率为45.3;42-43岁为29.6;43-44岁为23.1。这个程度的结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3、累积6个周期的治疗,达到活产的人数占总活产人数的,累积活产率进入了上升缓慢的平台期。经济、精力等有限的患者(或生殖中心),可以选择6个周期治疗作为一个可考虑的终止点。当然有条件继续进行更多周期治疗的,总累积活产率还是会继续上升,但增速显著减缓;

4、根据“平均每周期活产率”可大致推测出“多个周期的累积活产率”,从而患者(或医生)可以大致判断本中心治疗的预后;

5、由于我国40岁以上平均每周期活产率明显高于多个国外的数据,所以对我国总体的累积妊娠率情况,得出结论还需谨慎。

以上就是关于试管婴儿一般几次可以成功?高龄做试管有风险吗?的全部内容。如果还有疑惑的话欢迎咨询试管资讯分享平台的专业生殖顾问。祝您hy~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