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网手机端

手机扫一扫

试管婴儿试管婴儿百科正文

试管婴儿促排卵的方案有哪些,2024要想好孕得选择适合自己的!

2024-09-12 10:09:42试管百科
58

试管婴儿促排卵的方案有哪些

虽然我们经常在说但还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促排卵,而现实中的介绍是通过药物,通过促进多个卵泡的发育,增加受孕几率的一种方法。根据排卵药物治疗的目标,促排卵可以分为诱导排卵(OI)和控制性卵巢刺激( COS)。

试管婴儿促排卵的方案有哪些,2024要想好孕得选择适合自己的!

其中控制性卵巢刺激就是做试管婴儿过程所用到的,它有许多种治疗方案,比如长方案、短方案、超长方案、拮抗剂方案、微刺激方案等等,而不同的促排卵方案也适合不同人群。

医生一般根据患者的年龄、AMH、基础窦卵泡数、基础FSH、体重、BMI及既往的促排卵对药物的反应来综合考虑选择用药方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促排卵方案才是2023年好运的开始。

试管婴儿长方案

基础介绍
  • 1、适应人群:主要适用于卵巢储备功能较好的患者。
  • 2、特点:长方案的优点在于卵泡同步,大小相对均匀,体内激素水平稳定,一般可以获得多于5个高质量卵子,可以提高累积妊娠率。
  • 3、长方案为目前最常用的超促排卵方案。
用法
  • 一般于前次月经周期第21天(黄体中期)开始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节。月经来潮第2天超声、FSH、LH、E2等评价降调效果,于月经第3天开始每日注射促性腺激素(Gn),当有2个直径达18mm或3个达17mm或4个达16mm卵泡时停用Gn,当晚注射HCG5000-10000IU,34-36小时后促排卵。

短方案

基础介绍
  • 1、适应人群:年纪较大或卵巢反应较差的患者
  • 2、特点:相对于长方案,短方案的优点在于可以保证患者在卵泡的数目不多的情况下,避免经过抑止后,压制了自身促卵泡生长激素的分泌,使卵泡不易排出或只有较少卵泡生长,使卵泡数量变得更少。
用法
  • 短方案的流程是在月经的第2天开始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促使体内FSH、LH的分泌。月经的第3天即开始使用促排卵药物进行促排。同时通过B超监测卵泡的生长情况,并抽血测定雌激素含量的变化,根据结果判断调整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剂量和决定HCG注射的时间,这点和长方案是一样的。

拮抗剂方案

基础介绍
  • 1、适应人群:主要用于卵巢高反应人群(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对于正常反应、低反应及首次试管婴儿失败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拮抗剂方案。
  • 2、特点:该方案治疗周期短(一般促排卵9天左右)、患者往返医院次数相对长方案少。如果卵泡过多发育,可以通过改变夜针的用药方案+全胚保存来达到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的目的,这一点是长方案所不具备的。
用法
  • 月经第2-4天,根据血激素及B超的结果及患者的自身情况,医生决定启动剂量。促排卵的第5-7天后会加用拮抗剂以防止促排卵前排卵,一般促排9-10天后夜针,夜针后36小时左右促排卵。

微刺激方案

基础介绍
  • 1、适应人群:主要是卵巢功能下降者、常规方案卵巢反应不良者或既往多次常规方案促排卵后反复种植失败者。
  • 2、特点:使用促排卵药物相对较少,对卵巢的刺激较轻微,可以每月连续促排卵,进而累积储存胚胎。
用法
  • 月经第2-4天,医生根据血激素及B超的结果及患者的自身情况决定用药,一般促排卵药物不超过150U,可以加或不加口服促排卵药物,促排卵后期会加用拮抗剂以防止促排卵前排卵。一般促排7-9天后夜针,夜针后36小时左右促排卵。

超长方案

基础介绍
  • 1、适应人群:卵巢储蓄功能好的,再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等患者,而对于4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并不建议使用超长方案。
  • 2、特点:超长方案的成功率是公认的,比短方案成功率还要高,将患者体内LH值压的更加彻底,与子宫内膜厚度同步的更好,所以想要鲜胚移植的女性,试管婴儿超长方案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单周期上时间耗费较大。
用法
  • 一般超长方案降调只需要2针(长效GnRH),2针间隔一个月,在第2半针长效GnRH注射后的14天前往医院验血,这个时候并根据具体情况正式安排促排细节。通过肌注射曲普瑞林2-6个周期的时间,并在这个时候进行卵泡监测,时间通常持续14-28天(同长方案相似)。B超监测下提示卵泡开始恢复这时候医生会通过患者情况进行夜针准备,并给予患者绒促性素扳机,在注射后36小时促排卵。

自然周期

自然周期是一个特殊的方案,这个方案使用的非常少,但是相对于其他促排卵流程来说也是最为简单的,没有药物的使用,正常的生理周期,在优势卵泡变为成熟卵泡并排出的时候进行促排卵。

从以上来看试管婴儿促排卵方案真的有很多种,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比较好的。究竟自己适合哪种促排方案还需要医生帮你“量身定夺”,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疑惑不妨点进我们客服进行交流咨询。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