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网手机端

手机扫一扫

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文章正文

人工周期促黄体生成素正常值是多少?人工周期促黄体生成素高怎么办?

2024-10-20 06:36:02试管知识
42

人工周期促黄体生成素正常值是多少?人工周期促黄体生成素高怎么办?女性黄体生成素过高容易使没太成熟的卵子提前排出,受精能力就差,还会导致多囊卵巢;男性黄体生成素过高会影响睾丸精曲管发育,引起精子生成障碍。因此,上海长江医院专家介绍说,黄体生成素高是会影响怀孕的。

人工周期促黄体生成素正常值是多少?人工周期促黄体生成素高怎么办?

人工周期促黄体生成素正常值是多少

人体内的激素水平都是有一个相对平衡的含量的,如果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身体的健康,那么,人工周期促黄体生成素正常值是多少?

促黄体生成素(LH)由腺垂体嗜碱粒细胞分泌。在女性(LH)协同FSH共同作用维持卵巢的月经周期,导致排卵与黄体形成。LH的产生受下丘脑促性腺释放激素的控制,同时受卵巢的正、负反馈调控。LH与FSH联合检测,在女性主要鉴别原发性(卵巢性)或继发性(垂体性)闭经;在男性用于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睾丸功能低下;同时可鉴别青春期前儿童真性或假性早熟。黄体生成素又叫促黄体生成素,它是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主要作用是刺激卵巢分泌雌激素,使卵泡成熟、破裂形成黄体,进而促进黄体分泌孕酮。正常女性在不同的时期,黄体生成素的数值不一样:

1、卵泡期,2.12-10.89mU/ml。

2、排卵期,19.18-103.03mU/ml。

3、黄体期,1.20-12.86mU/ml。

4、绝经期,10.87-58.64mU/ml。这个数值项目的检查,在临床常做的激素六项检查内包括,检查出来的数值应该参考准确的参考范围,比如来月经第三天做的检查,可以看卵泡期;如果年龄50岁以上,可以参考绝经期。

人工周期促黄体生成素正常值是多少?人工周期促黄体生成素高怎么办?

人工周期促黄体生成素高怎么办

促黄体生成素是男性和女性体内都会有的一种激素。一般情况下,促黄体生成素的数值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但是也有的情况下促黄体生成素会出现偏高或者是偏低的情况。那么促黄体生成素高怎么办呢?如果你不知道就赶紧跟着小编去看看吧。

促黄体生成素是由垂体产生出的一种激素,而它存在于男性中,是能够刺激睾丸间质细胞而分泌出男性激素,而它存在于女性中,是能够刺激出卵巢而分泌出女性雌激素,此时的促黄体生成素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促进卵泡成熟并且能达到排卵的效果。

促黄体生成素垂体分泌的一种生殖激素,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卵泡生成激素及促黄体生成素。通过促卵泡生成激素可以让卵泡开始发育,而此时在促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就可以让卵泡分泌出雌激素。而雌激素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能够让子宫内膜发生变化。如果卵泡成熟的话,就会分泌出有大量的雌激素,而垂体也会释放出大量的促黄体生成素,可以让促黄体生成素高峰的形成,此时就可以让成熟的卵泡破裂,从而就达到排卵的效果。

促黄体生成素是属于一种激素,所以通过激素六项检查就可以检查到促黄体生成素的高低。有的人检查发现自己的促黄体生成素偏高,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促黄体生成素是有一个标准值的,而如果通过激素六项检查,发现促黄体生成素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就会对雌激素的功能受到影响。因为促黄体生成素是能够刺激卵巢而分泌雌激素的,而它的偏高或偏低影响到雌激素的功能,当然就会影响到女性的正常排卵。为什么促黄体生成素会偏高?

性激素六项正常值促黄体生成正常值:男性l.2——7.8U/L;女性卵泡期l.65——15U/L,黄体期0.61——16.3U/L,排卵期21.9——56.6U/L,绝经期14.2——52.3U/L。促黄体生成素偏高与机体内分泌紊乱有关,当然它的偏高就会造成卵巢功能失调,导致雌孕激素水平分泌失调,就会影响到卵泡的破裂,排卵,所以就容易导致不孕症的发生。因此说,现在有一些女性患上不孕症,很可能与促黄体生成素偏高有关。

促黄体生成素是可以刺激卵巢分泌出雌激素,并且能够促进卵泡成熟破裂,达到排卵的效果。而有些女性通过激素六项检查时,会出现促黄体生成素偏高的现象,而它的偏高就会造成女性患上不孕症,因此大家想了解促黄体生成素高怎么办?

促黄体生成素的偏高主要是由于女性内分泌失调导致的,而一旦内分泌失调,就会影响到卵巢的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到卵泡的成熟,就会阻止排卵障碍。而要想让促黄体生成素达到平衡的状态,可以利用中药做调理。而不是利用激素药物进行替代,在服药期间,即使机体恢复“正常”,也是外源激素强迫的假象,而不是机体内分泌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激素药物只会使你的内分泌失调进行性加重,服用激素药物越多,疾病越难治愈。

促黄体生成素如果比较高的话,会给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毕竟促黄体生成素会促进黄体的生成,还作用于卵巢的促进排卵,所以说会影响到女性的排卵。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