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检注意事项?怀孕12周多了应该做什么检查?B超检查时间,一般是在孕5~6个月以后,因为超声波对胎龄越大的胎儿影响越小。但结合孕妈咪不同的实际情况,做B超检查的时间与次数都会有所不同,但千万要记住并不是多多亦善,其实只要听从医生的意见就可以了,不必有过多的顾虑。
孕检注意事项
1、不可以因怕称体重而不吃东西
孕妈咪们不要因为产检时候要称体重,就不吃东西了。要注意,这对自己和胎宝宝可都不好哦!而且,因为饥饿,接下去的很多检查都会受到影响的。所以,除了医生特别通知你因为要做血液检查外,产检前还是要好好吃东西的。
2、量血压时一定要放松
孕妈咪因为走来走去,或是来到医院感到紧张,使得量出来的血压有些失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医生会建议你可以先休息15分钟,安静下来以后再进行测量。
3、比较好不要穿过膝的袜子
医生是通过按压孕妈咪的足部和腿部来完成浮肿检查的,如果你穿着长筒袜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麻烦,所以检查时比较好还是穿短袜为好,穿脱更方便。爱穿裙子的也不要穿过膝袜子。
4、血液检查前必须遵守的!
检查前一天的晚餐比较好能在家里吃。当天早上空腹接受检查最适合。如果进餐的话,血液中的营养成分会增加,这样就无法做正确的检查。 抽血当天不要穿袖口过小过紧的衣服。
5、采尿时,中段尿液是比较好的!
通常,比较好在早上采尿样,因为这是一天中尿样浓度比较高的时候。其中中段尿液比较好,因开始的尿流会机械性地把尿道口污物冲出。
6、B超检查并非多多益善
怀孕12周多了应该做什么检查
通过糖耐量的检查疑似有糖尿病的孕妇可以得到确认,抓紧治疗,检查结果一切正常的孕妇会更加放心,何乐而不为呢。既然糖耐量的检查是很有必要做的,那糖耐量检查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在进行检查的前3天,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应于200-300g,如果低于200-300g的量会使糖耐量减低导致假阳性的出现。而对于本来就营养不良的孕妇,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时间应延长1-2周再去医院进行检查。
2. 在糖耐量检查前应禁食10-16小时,可以喝水,但不能喝除了水以外的其它饮料。
3. 糖耐量检查前不应做剧烈活动,检查前孕妇应静坐或静卧半小时,心情应保持平静,同时避免精神刺激。
4. 如果孕妇此时患有其它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应向医生说明,因为这些情况都会引起糖耐量的减低,通常医生会让孕妇在病情痊愈后再去做糖耐量检查。
5. 大部分口服药物都会导致糖耐量降低,因此在做糖耐量检查前需要停药3-4天。
8. 糖耐量检查中孕妇饮用的葡萄糖水浓度应适宜,过高或过低直接关系检查数值,通常是75g糖粉倒入300ml温开的比例,完全溶解后的糖水应在5分钟内服完。
9. 要准时抽血、留尿。
女性在怀孕期间血糖升高的情况比较常见,所以女性朋友在孕期一定要多加留意自己的血糖和尿量情况,准妈妈们在孕期的饮食上应该清淡一些。那么,孕期糖耐量检查的最佳时间是什么呢?
孕期糖耐量的最佳检查时间是在妊娠24-28周时进行,此时段为最佳时间段。糖耐量的检查需要进行75g正规糖耐量试验,以及监测空腹及喝糖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后的血糖数值,这几项的测试结果中如有任何一项大于或等于限定值,即为妊娠期糖尿病造成的结果,这时就应该马上开始进行对症的治疗;如果测试结果小于取限定值,准妈妈就可以放心了,可以不用每天都想办法去控制自己的血糖了,正常饮食,对孩子的发育不会造成什么不利影响。孕妇在孕期由于妊娠的特殊体质,应避免吃很多含糖量很高的东西,像是糖果、甜食等,保证血糖持续在平稳正常的状态中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糖耐量检查简单地说是测量孕妇对于糖分摄取的承受能力,对于普通人而言都应时常关注自己的血糖情况,何况是孕妇,所以孕妇做糖耐量试验是必要的。那么,孕妇糖耐量检查要多久出结果呢?
糖耐量的检查通常是当天就可以拿到检测结果。但是它的检查过程比较麻烦,中间环节上等待的时间也比较长,一会儿抽一次血,所以建议准妈妈们上午早些去医院挂号排队,保证时间充足,结果可以及时出来。
对于测试结果高的准妈妈来说,控制血糖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饮食、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在饮食上可以粗细搭配,不要吃的过于精致,一天当中少量多餐;多吃粗粮和各种高纤维食物;必须减少糖分的摄入量,大部分水果中都含有糖分,因此比较甜的水果应该少吃或者不吃;同时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平时吃饭以汤-菜-蛋白类-主食的顺序进食,减少精细主食的摄入,可以有效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准妈妈合理饮食的同时还要搭配适量运动。每天至少做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家务都可以。但不论什么都要注意安全。
怀孕12周检查挂什么科,怀孕12周多了应该做什么检查,对于孕妈来说,胎儿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她们经常会去医院检查,看胎儿是否正常发育。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