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初期饮食注意事项?怎样才能确定自己怀孕了没有?很多准妈妈从怀孕开始,总感觉饥饿,这种饿饿感和以前空腹的感觉有所不同。怀孕后,准妈妈的口味和胃口多少会起一些变化。在孕初期,许多妈咪变得“爱吃”起来,这并没多大关系,想吃就吃,在怀孕初期时没必要压抑自己的食欲。但是,食物比较好以清淡、易消化的为主。建议孕妈妈可以随身带一些食物,感觉饿的时候拿出来吃。
怀孕初期饮食注意事项
1、补充叶酸
为了预防胎儿畸形,孕妇从孕早期开始(比较好从计划怀孕开始),就需要补充叶酸。富含叶酸的食物有红苋菜、菠菜、生菜、芦笋、豆类、酵母、动物肝及苹果、柑桔等。
2、不提倡大补
怀孕初期,害喜症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准妈妈的胃口。在饮食上,一般不提倡大补营养,主要以自己的喜好为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吐的比较厉害的孕妇,要注意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等进入孕中期,孕吐反应消失,这时再补营养也来得及。
3、想吃就吃
怎样才能确定自己怀孕了没有
1、宫颈黏液
宫颈黏液结晶的类型,对诊断早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女性在怀孕后,卵巢的“月经黄体”不但不会萎缩,反而进一步发育为“怀孕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因此,宫颈黏液涂片有许多排列成行的椭圆体,医生见到这么多的椭圆体就可断定是怀孕现象。
如果月经期过了而宫颈黏液涂片中见到的是典型羊齿叶状结晶,那就肯定不可能怀孕。
2、黄体酮试验
如果体内孕激素突然消失,就会引起子宫出血。对于以前月经有规律,而此次月经过期,疑为早孕的女性,可以用黄体酮试验辅助诊断早孕。给受试者每日肌内注射黄体酮(即孕激素)10毫克~20毫克,连用3~5日。如果停药后7天内不见阴道流血,则试验阳性,基本上可以确定怀孕。
3、妇科检查
孕期,生殖系统尤其是子宫的变化非常明显。但是,月经刚过几天时进行妇科检查,意义不大。这是因为,由怀孕引起的生殖器官变化,大多在怀孕6周后才开始显示。如果检查发现阴道壁和子宫颈充血、变软、呈紫蓝色;子宫颈和子宫体交界处软化明显,以致两者好像脱离开来一样,子宫变软、增大、前后径增宽而变为球形,并且触摸子宫引起收缩,则可断定已经怀孕。
4、B超检查
若受孕5周时,用B型超声显像仪检查。显像屏可见怀孕囊,孕6周时出现胎心搏动。
5、怀孕试验
就是检测自己体内血或尿中有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如果有,说明体内存在胚胎绒毛滋养层细胞,即可确定怀孕。
6、基础体温升高
正常情况下,育龄女性的基础体温是月经自来潮到中期(下次月经前2周)低体温、之后高体温(比前段体温升高0.4℃左右)的典型双向型体温,如果后段时间的体温一直处于高温,并超过21天月经仍不来潮,则属于早孕。这是衡量怀孕与否的重要标志。假若体温高低不平,而且悬殊较大,胎儿往往发生危险,多属于黄体功能障碍,必须及时治疗。
7、停经
停经是怀孕的第一信号。所有的有性生活的女性都应该记住自己的月经日期,可用日历作记号。
如果月经过了1周,就应该怀疑是否怀孕,到医院做尿HCG克检查以确定是否怀孕。如果过期1个月,医生大致能查出怀孕征象,怀孕就比较容易肯定了。
有极少数女性,虽然已经怀孕了,但是在该来月经的时候,仍然行经一两次,不过,来的经血比平常要少,日期也短些,这在中医上称为“漏经”,真正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8、小便增多
怀孕初期,许多准妈妈有尿频的情况,有的每小时一次,这是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引起的。在怀孕3个月后,子宫长大并超出骨盆,症状会自然消失。这种尿频,没有尿痛、尿急的感觉,更没有疼痛的症状,与尿路感染有本质的区别,并且怀孕后的小便增多,并不是非常明显。
9、发生倦怠嗜睡
总是精力充沛的你,是否突然感觉疲惫不堪?黄体酮的大量分泌,会让你觉得筋疲力尽。几乎所有怀孕的女性都深受这种症状之苦,你可以再观察其他的症状,以确定你的怀疑。
10、胃口的改变
有些准妈妈在月经期过不久的时候(2周左右)就开始发生胃口的改变。常发生在早晨起床后,有恶心、泛酸、食欲不振、挑食等现象。有些人简直不想吃甚至要呕吐,有些人很想吃些酸味的东西。这些症状称为早孕反应,一般经过半个月至一个月会自然消失。
11、乳房出现变化
在停经之后,乳房发胀、痛,而且逐渐增大,乳头感到刺痛,乳晕变大、并出现褐色结节,乳房皮下可见静脉扩张。这种乳房发胀不会伴有发热,也不会有其他异常现象,仅仅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12、恶心呕吐
一般发生在停经40天左右,大部分准妈妈都会出现恶心呕吐,尤其是在早晨空腹时更为明显。多数人会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轻的感觉厌油腻,重的表现为厌食。
有些准妈妈还会突然特别厌恶某种气味,甚至觉得不可忍受;有些则表现出对某种食物的特别偏爱,如喜欢酸、辣的食物等等;也有的准妈妈在某一时期特别想吃某种食物,但真正吃到,又可能不想吃了。
很多夫妻日盼夜盼,就是希望早日怀上小宝宝,但有时候宝宝已经悄悄降临,准爸爸妈妈们却懵然不知,其实只要他们留意身体发生的一些变化,是完全可以自行判断是否怀孕了。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