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网手机端

手机扫一扫

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文章正文

全国第一款试管婴儿保险产品:试管婴儿保险

2024-07-30 09:55:02试管知识
74

“目前我国限制未婚女性使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剥夺了非婚者的生育权。建议无条件为非婚生育子女上户口”,在近日瞩目的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黄细花的提案引发了全网的关注。提案一方面指出了非婚生子女的户口和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让“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及女性生育问题再次走到了公众面前。

全国第一款试管婴儿保险产品:试管婴儿保险

不孕不育率逐年攀升,生育需求激发产品创新

据统计显示,全球约有8%-12%的育龄人口面临着不孕不育问题。而在我国,受女性生育年龄推迟、自然环境、工作压力等因素影响,生育障碍患者在2016年就已超5000万,且呈现不断攀升与年轻化的趋势。辅助生殖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加之二胎政策的放开,也激发了一部分高龄产妇追生,辅助生殖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

人工辅助生育具有庞大的现实需求,然而治疗费用却较为高昂。据了解,目前,不孕不育以及辅助生殖治疗不在我国医保范畴内,一般来说单次试管婴儿治疗费用在3万元-5万元左右,并且胚胎移植存在失败风险,可能需进行多次移植,费用就会叠加。对于试管婴儿家庭来说,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和心理压力。

嗅觉敏锐的中国试管婴儿网在线早早地关注到了国内不孕不育的现状,于2017年率先推出了全国第一款试管婴儿保险,免除不孕夫妇的后顾之忧,给他们多一份保障。

全国第一款试管婴儿保险产品 为用户提供两大利好

中国试管婴儿网在线试管助孕婴儿保险,是全国第一款专门针对试管婴儿的保险,也是全国范围内首个在生殖学科领域的医疗保险。此款保险基于超过50000个试管患者的大数据,历时1年成功完成研发,并在保监会备案。

“折腾了好几回,还是没怀上,钱也都搭进去了……”对于试管婴儿治疗,这是很多夫妇的最大担忧。虽说,我国试管婴儿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因个人体质等多方面原因,失败的几率仍然存在。经济上的压力,衍生心理压力,恶性循环下,怀孕更加困难。

试管助孕婴儿保险专为生育障碍患者以及非婚生育人群设计。凡在试管助孕婴儿保险指定医疗医院做试管婴儿,只要女方年龄在20-35周岁且符合投保条件,体检完进入试管婴儿移植流程前均可投保。投保后,一年内完成3次及以上的胚胎移植,均没有显示临床妊娠阳性,可报销其保险期间内的治疗费用,获得比较高20万的保险理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用户大的经济压力。

除了经济免费外,试管婴儿保险产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户精神压力,从而提高人工辅助生殖成功率。从科学的角度讲,受孕与个人精神状态具有强关联,女方的紧张情绪刺激中枢的传入神经通路,可激活下丘脑-垂体神经细胞,影响性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卵巢排卵。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多数处于压力之下的女性在为期5年的治疗结束时怀孕的可能性比完全放松的女性要低93%。

对于试管婴儿保险用户来说,如果最终没能成功显示临床妊娠阳性,保险可以进行赔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用户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孕几率。据中国试管婴儿网在线数据显示,免费获取试管婴儿保险后用户第一次治疗怀孕成功率,比生殖医院第一次治疗怀孕的历史数据提升近10%。减轻压力,提升辅助生殖成功率,是中国试管婴儿网在线试管助孕婴儿保险带给用户的另一大利好。

创新差异化定价体验,关注女性生育需求

目前,中国试管婴儿网在线已与全国4家生殖中心合作,试管婴儿保险覆盖全国5个省,共18家医院。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投保体验,试管助孕婴儿保险进行差异化定价,保费根据具体生殖中心的历史成功率等数据浮动,基本在1万元左右,保额为20万元。灵活的保费模式,也使得该款产品相对保费更低,减轻了用户经济压力。

目前,辅助生殖市场还在不断扩容。据有关数据预测,2024年辅助生殖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辅助生殖,是中国试管婴儿网在线在细分人群保险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试管婴儿网保险集团大健康战略的实践。

当前,独立女性成为了社会一股浪潮。他们中有些人年轻时忙于工作,不愿抚养孩子,而是在年纪增长后萌生了怀孕的愿望;有些人作为非婚女性,希望自己可以独立抚养孩子。中国试管婴儿网在线关注到了这部分人群的需求,推出试管婴儿保险,也是希望在三八妇女节之际,能够为这部分人群提供满足需求的保险保障。

未来,中国试管婴儿网在线也将持续与健康、医疗、医药业强强联手,基于大数据和用户需求,积极完善试管助孕婴儿保险产品。一方面,加快合作生殖中心网点覆盖。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产品线,纵向上,推出扩展保险期间的产品;横向上,再细分人群,上线针对试管婴儿孕妇的流产风险保险、针对怀孕周期治疗费用的报销型保险、针对试管婴儿分娩的母婴保险等,为用户及他们的子女提供更全方位的保障。

中国试管婴儿网在线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为宗旨,不断完善保险产品和服务,切实提升服务意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