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疗法在治疗炎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CD),以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和黏膜溃疡为特点,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自身免疫应答等。
早期治疗以药物为主,部分重症患者后期需要手术干预。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及组织修复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临床前基础研究中,具有一定理论基础。
在已开展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试验中,尚未有严重并发症的报道。虽然目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不是炎症性肠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今后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难治性或合并肛瘘的炎症性肠病患者。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两大机制
免疫调节: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细胞接触、可溶性细胞因子和分泌的外泌体来发挥免疫调节功能,进而具有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作用。通过细胞接触和诱导可溶性细胞因子,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变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几乎所有免疫细胞的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SCs-EXO)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与肠道受损细胞通讯的主要旁分泌机制。
促进肠道修复: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潜能,能促进肠道受损组织的修复。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肠道的损伤及炎症部位趋化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之为“归巢”。
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前基础研究
Qu等通过皮射的方式,将带有荧光染色的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到炎症性肠病大鼠模型上,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受损组织的再生修复相关。
Banerjee等、Robinson等和Xie等则分别将来源于人脐带血、骨髓及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动物模型上,也可达到促进症状缓解及病理组织修复的目的。
总的来说,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抗炎、调节免疫及促进肠上皮修复等机制治疗炎症性肠病。
临床试验
国外研究进展:目前有近500项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注册的MSCs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其涉及从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到骨和软骨修复等多种疾病。
从当前已完成的MSCs治疗CD合并肛瘘的Ⅰ~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来看,有超过半数患者可以完全缓解,至少有2/3 患者对治疗有应答,且尚无与MSCs输注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这充分说明MSCs治疗CD合并肛瘘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
干细胞治疗克罗恩病案例
案例一:García-Olmo等使用自体脂肪来源的MSCs局部注射治疗5例CD合并肛瘘患者,除了1例患者因细胞培养污染退出实验外,其余4例患者共8个瘘管中,有75﹪的瘘管在治疗8周后愈合,另25﹪的瘘管虽未完全愈合,但其渗漏也明显减少,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副作用。
案例一:Molendijk等使用同种异体骨髓来源的MSCs治疗21例难治性CD合并肛瘘患者,结果显示局部给予MSCs与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无关,局部注射低剂量MSCs优于高剂量MSCs。这些研究均证实了局部注射MSCs对难治性CD合并肛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案例
Zhang等、Liang等和Forbes等使用同种异体来源的MSCs治疗难治性炎症性肠病,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排斥反应及与MSCs输注有关的严重副作用,患者肠道炎症明显好转。
Dhere等使用自体骨髓来源的MSCs静脉注射治疗12例难治性CD患者,发现所有患者均能很好地耐受MSCs的输注,未见剂量限制性毒性。
结论
MSCs因其具有多向分化、免疫调节及组织修复功能,已在炎症性肠病治疗的临床前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广泛应用。MSCs移植作为一种微创或无创生物治疗,具有低感染、低风险的特点,可促进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黏膜愈合,降低CDAI、 PDAI和Mayo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治疗潜力。
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可通过免疫调节及促进肠道修复等多种机制对炎症性肠病产生治疗作用,其未来有可能成为炎症性肠病,特别是难治性或合并肛瘘的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新方向和新选择。
-
干细胞调治糖尿病的进展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爆炸性增长,在国内已达到9.7%,患病总数可能超过1.2亿。面对庞大的患病基数,其调治方法已成为研究人员的重点研究方向。近年来,干细胞
-
间充质干细胞有什么用
众所周知,间充质干细胞的由来是中胚层,广泛分布于全身多组织的干细胞。20世纪70年代,一些专家顺利地从骨髓中分离出一种纤维原细胞,并证明它可以在体
-
脑外伤后遗症能治好吗?
脑外伤后遗症能治好吗?能用神经干细胞来治疗吗?赵医生 心脑血管科
脑外伤后遗症最有效的方法?
赵医生 心脑血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