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视点 >> 两性 >> 同性恋 >> 同性恋现状 >> 正文

现象与传媒的正视

http://www.qm120.com2008-04-17 13:24:32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同性恋现状

    笔者认为,各类新闻传媒应抱着科学和求实的态度,将纳入日常传播视野,如适当辟出栏目介绍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对这方面的研究,向受众客观报道的状况、情感,适当开展讨论,真实地撩开他们婚恋价值观的心路历程。因为对于心理、生理不处于那种特殊状态的人来说,是不能想象同性怎么会恋。从有的学者调查研究来看,不少我们平素理解为正常的异性恋世界里的美好事物,也普适于者。一些人将两者相比时片面地突出的滥和异性恋的贞,似乎他们对待情爱的观点有质的区别。事实上两者对爱情的态度都犹如一道连续的频带,一头是贞另一头是滥。中有坚贞的爱情故事,异性恋中也有滥的成员,由于社会的原因同情得不到表达。中心城市是新闻媒体集中之地,也是较活跃聚集的地方,对他们的新闻事件和生存状态,以及医学生理、社会心理在新闻传媒上做出描述和记录,展现他们的生态原貌,让受众可以深一层的了解其喜怒哀乐、呼声要求,同时引导公众正确看待这种社会现象。如同新闻报道生活中其他事物有好坏之分一样,者的行为活动亦然,有人的举止可能悖于社会道德败坏风气,也有人遵纪守法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他们自己的幸福。

    这方面似乎偶有个别的网络媒体在做着努力,如四川新闻网的记者曾分别对成都市几处聚集场所进行过,对他们的夜生活分两条线路亲密接触,一是据反映存在着的地方,记者的确观察到不少庸俗不堪的场面,其与社会上其他现象大同小异,这种低俗的行为无论对于同性还是异性恋者都不可取。而在另一地方则是别样景象:记者独自来到位于市中心的某著名酒吧……该‘同志吧’位于某大厦的4楼。在酒吧大门左侧,一张去年的关于防治艾滋病的宣传画还贴在门口,上面写着’关爱同志,保护健康’等字样。大门右侧也贴了一张‘共同关爱同志生活’字样的招贴画。环顾四周,年龄大约20—30之间,全部是男性,而且每张桌子两人各自在聊天。大厅内的各面墙上,都挂着‘关爱同志’、‘倡导同志健康生活’的装饰画,看来,酒吧的主人还是本着健康生活的观念来经营的。场内的各对’情侣’除了拉手外并没有出格的举动……记者看到的是真诚和善良的目光。表演开始了,整个表演都显得十分正规,舞蹈也经过认真排练,衣着十分得体,从演出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暴露身体的节目……不时赢得在场观众的掌声。” 应该说,这篇耳闻目睹的新闻超越了单纯报道者夜生活的主题,具有普遍意义。如果记者没有注明采写对象,那这篇新闻表现的与其他都市人夜生活的正面与的举止又有多少差异?从这篇新闻报道中,我们至少知道了者的娱乐消遣选择的是同性外,与一般人并无多大的不同。遗憾是这种报道没有出现在主流新闻媒体中,只是在网上而缺乏权威,其影响就微乎其微。

    当然,新闻传媒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也不可提倡。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婚姻登记条例仍然规定同性之间不予办理手续,这表明它在目前还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新闻只能中性地报道。这样,新闻报道的基调便显得重要,基调不同表明传媒的倾向不同,给受众的影响也不同。如何给这类新闻定调则需根据它的内容与性质来考虑,着眼于事实的属性、特点等因素。窃以为上述对成都夜生活的报道,基调把握就较恰当。2003年4月15日,重庆晚报刊登《重庆市率先全国开通热线》的新闻,内容是该市成立一个旨在 “对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健康干预”的项目组,率先在全国分别开通男性恋者热线,建立了中国彩虹热线网站,问量5000人次以上。该报还在另一篇新闻中报道了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将安全套发放机进入部分聚集的酒吧,由他们自主选择安装地点和经营管理。这两则新闻反映出重庆市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报道持的是客观态度。据学者们调查,中也有层次高低之分,这与学识、职业及社会地位关联。较高层次者倾向追求相对稳定的感情和,并对同族中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示忧虑,有的还积极参加防治艾滋病的教育工作;较低层次者一般缺乏社会资源和支持系统,社会责任感较弱,往往只寻找生理满足。新闻传媒应重在引导后者,在思想上帮助他们向较高层次的转化。

    尽管近年来也有一些新闻媒体开始出现有关的报道,但常常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种是报道中还摆脱不了偏见,比如在涉及的新闻时,喜欢侧重于发生的纠纷、、抢劫、凶杀、吸毒、艾滋病等的事实,并常常在标题上突出,如《性恋示爱被拒杀情人》、《寻找同志招来打劫》、《十五岁**恋上同性遭拒自杀》 等等,其结果是容易暗示受众将与丑陋、犯罪等坏影响联系起来,让人避而远之,唯恐与之有染。其实说到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者在人数上绝对不成比例,异性恋中发生的各种坏影响事件远比要大得多。我们说现实中道德和法律对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论对同性还是异性违反者,都同样持的是严厉态度,为什么一旦报道与有关的新闻时,传媒要趋之若鹜地渲染呢?或许新闻媒体对这类报道在主观上并没有妖魔化的意图,但在客观上确实是在不经意地对受众起着某种误导,延续乃至强化着与丑陋、变态、犯罪等阴暗面的概念相联系的旧有观念。

    另一种是新闻报道的内外有别。这方面表现是对境外的诸如游行集会、议员竞选、市长、部长等新闻能如实公正地报道,而对国内的往往讳莫如深,或者给予不同的待遇。如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一些报纸并不在乎他是者,而且还刻意点明这点,从痛惜悲哀的角度大张旗鼓地连续报道,哥哥长哥哥短,在9月1日张国荣的生日时也作了追念性报道。而一年前大陆歌星毛宁被刺,当披露出此事与有关的消息后,有的报纸立刻带着贬斥、批判的情绪炒得满城风雨,仿佛使国人不期而然地面对着一场对的道德审判。2002年9月,以一曲《大中国》唱响流行歌坛的高枫患病去世,有的报纸竟捕风捉影,企图也要将高枫的病因与挂上钩而进行炒作。可见,某些新闻媒体对的外平内贬,表现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态度,新闻传播实践中的这种观念,是需要改变的。

    在关乎新闻报道的数量以及细节方面,也应把握有度。新闻报道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存在着质与量的两方面,量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质的变异。在我国目前毕竟只是缓慢浮出水面,还未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即便新闻媒体是客观公正地报道,其传播量也不可能过多,否则易给人造成其泛滥的印象。这与社会生活也是相吻合的,因为现实中婚恋观上的异性结合占绝对主流,越轨的同性只是极小部分,这种数量对比完全不会也决无可能颠倒。此外,在新闻细节描述问题上,与异性恋一样也属于个人隐私,都是自由的、秘不可宣的。新闻报道如果在涉及某些具体行为方式时,除非经个人同意,没有必要大肆铺陈、渲染细节,点到为止即可。特别是涉嫌到某些或犯罪内容时,同性与异性并无性质与法律的差别,所不同的只是性取向与多数人不同而已,撇开其身份就跟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即便是犯罪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的身份并不成为量刑的依据。因而,新闻中展览出不堪人目或是惨不忍睹等举止的细节,都是有碍观瞻、污染受众耳目与腐蚀人心灵的。这属于新闻传媒的职业道德自律范畴。

    当代社会日益走向宽容和多元化、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和自我发展,公众对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从上述两家有影响的网站调查来看已超过了学术界的预料。新闻媒体犹抱琵琶半遮脸,不如索性像对待其他领域的新闻一样报道。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需要一分为二的对待。我们可以从新闻中看到许多政治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民族利益等活动中是这样来巧妙周旋于政治舞台,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值,新闻报道以及公众也都给予理解与支持。对于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新闻传播同样应以客观、公正的眼光来看待。不管是出自关心,还是由于好奇,都有必要来了解、关注他们,协助他们和谐地融入社会大家庭,求同存异地共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当社会中再没有人对这种越轨的婚恋观不解时,新闻报道的这类话题也就不会那么引人注目了。

首页12尾页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