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孕前保健不仅仅是做检查,建议计划怀孕三个月前辨识体质进行调理
有妇产科医生表示,部分夫妇和医院存在误区,认为孕前保健就是做一些实验室检查项目,实际上孕前保健要根据 夫妻双方的身体情况、疾病史和生活习惯等评估孕前的危险因素,再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来控制、降低危险因素。
从中医的角度,孕前保健还有调理卵巢功能、增加受孕成功率、降低流产风险的目的。中医妇产科医生建议计划怀孕前三个月比较好先辨识体质,利用饮食 调养、药膳、按摩等方式来调理身体。尤其是夜尿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表现的女性,因为临床发现,七至八成的流产者都是肾虚体质。
孕前保健不仅仅是做实验室检查项目
孕前保健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在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推出了国内第一版孕前保健和孕期保健指 南,其中提出,孕前保健应该在计划怀孕前的三个月开始。这就相当于把孕期保健前移了三个月。现在一些医院的孕前保健并不规范,把孕前检查等同 于孕前保健。孕前保健指南确实包括一系列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乙肝表面抗原、HIV筛查等是必查项目,而TORCH筛查、甲 状腺功能检测、血脂检查等是孕前备查项目。糖尿病高危妇女,可以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
但孕前保健不应只是做实验室检查项目。根据指南,孕前保健需要了解**双方的身体基本情况、家族史、疾病史、生育史及生活习惯和环境等,评估孕 前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身体基本情况中,体重和BMI指数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假如女性超重或肥胖、BMI指数过高,由于怀孕 时内分泌变化,会有较高的妊娠糖尿病及脂类代谢异常的几率,出现宫缩乏力等并发症的风险也会比常人大。因此有肥胖倾向者要控制体重。根据研究,孕前和孕初期服用叶酸,可以降低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因此应该提前三个月要补充叶酸,多食用含叶酸的食物。如果双方曾经生过神经管畸形的孩 子,补充叶酸的剂量要达到4毫克/天。同时,双方在生活中都应该戒烟戒酒、远离宠物。
中药孕前调理需先辨识体质
孕前保健指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出生缺陷、避免遗传性疾病、保障母婴健康。而中医的孕前保健则主要是用中医理论通过辨识体质适当调理卵巢黄体功能,增加受孕成功率。除此以外,有的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发生出血,不少是由于工作忙、精神紧张等情况使胎儿不太 ‘稳’。怀孕前调理好身体,也能让准妈妈的胎儿怀的更‘稳’一些。
如果是平和体质的女性,最重要是平衡饮食,可以不需要特别调理。而母亲不同的偏颇体质都会对受孕、胎儿造成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肾虚,包括肾 阴虚及肾阳虚体质。广州市中医医院对临床的流产患者进行了体质辨识,结果发现,其中70%~80%都是肾虚体质,或是其他偏颇体质合并肾虚。肾虚的表现 包括夜尿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不调等。如果有这些症状的,比较好能先用中医调理一下身体再怀孕。
值得注意的是,孕前调理没有一条“万用方”,前提是辨识体质。比如阴虚者,适合用淮山、百合、莲子肉等;服用桂圆、红参等则可能会烦躁不安、睡不着,假如是怀孕后吃,本身孕期子宫的血行旺盛,血热已经较旺,容易导致上火甚至引起流产。
孕前调理原则是补肾健脾,一般一两个月会有好转,在这期间也并不影响试孕,怀孕后如果还有体质偏颇的症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继续调理。假如丈夫有喝酒、抽烟的习惯,在戒烟酒之余,比较好也在计划怀孕前辨识一下体质,看是否需要调理。
小贴士:
九种体质
孕前饮食调养方
张晓华提供了一份九种不同体质的孕前饮食调养方:
1.气虚质:可选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小麦、黄豆、豆浆、山药、猪心、牛奶、蜂蜜、大枣、莲子、蚝肉、小米、粳米等。不可吃过于黏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
2.阳虚质:多吃有温阳、壮阳功效的食物,如鱼头、核桃、莲子、羊肉、猪肚、鸡肉、虾、栗子、韭菜等。忌食生冷寒冷食物,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于食寒冷之品。
3.阴虚质:补以银耳、蜂蜜、芝麻、鸡蛋、猪蹄、菠菜、小麦、燕窝、鸭肉、猪肉、黑豆、梨、豆浆、牛奶、番茄等。忌辛辣香燥之品。
4.淤血质:宜选用活血化淤的食物,如黑豆、黑木耳、核桃、莲子、红糖、葡萄酒等。
5.痰湿质:宜食用食物有韭菜、陈皮、辣椒、大蒜、葱、生姜、白萝卜、洋葱、枇杷、扁豆、山药、牛肉、羊肉、杨梅等。
6.湿热质:多食祛湿安神的食品,如莲子、茯苓、红小豆、绿豆、鲫鱼、冬瓜、丝瓜、白菜、芹菜等。忌辛辣燥烈大热大补之品。
7.气郁质:选用理气解郁安神食物,如芹菜、大麦、荞麦、高梁、蘑菇、萝卜、洋葱、茉莉花、柑橘、玫瑰花等。忌食收敛酸涩之物。
8.平和质:以平衡阴阳为主,可吃黄豆、豆浆、牛奶、山药、大枣、莲子、鱼、鸡、鸭、虾、牛肉、鸡蛋、核桃、芹菜、白菜、萝卜、冬瓜、西瓜、丝瓜、苹果、梨、蕉等。忌偏食。
9.特禀质:以益气固表,培补元阴元阳为主,可吃小麦、黄豆、山药、猪心、牛奶、大枣、莲子、核桃、猪肚、鸡肉、银耳、芝麻、鸡蛋、菜心等。忌虾、蟹等海鲜及花粉类。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