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匡华主任医师,教授,预约挂号

河南大学附属医院

  • 坐诊科室:血液科
  • 擅长领域:各种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的个体化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包括一. 红细胞疾病: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细胞贫血(MA)、恶性贫血(PA)、再生障碍性贫血(A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各种溶血性贫血(HA)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HA)包括温抗体型HA(WHA)和冷凝集素病(CAD)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如蚕豆病、酸激酶缺乏症(PK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等,红细胞增多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特发性红细胞增多症(IE)、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SE)
医生介绍

  严匡华,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  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内科血液学硕士、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现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内科血液学博士、美国卫生研究院(NIH)临床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访问学者。可以说,有此等中美医学教育背景者目前在世界上也没有几个。  擅长各种血液病的个体化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兼通儿童血液病,精通西医和中医两套迥异的医学体系,医学知识广博而精专,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对病情变化具有预见性。临床-科研-临床-科研经历过几个循环,摸爬滚打近三十年。除了西医“辨病”以外,能中医“辨证”、开中药处方,这在当今西医界并不多见。态度和蔼,视患者如亲人。自己行医的座右铭是“诊对病、治好病才是硬道理”;理想是“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大医精诚,厚德载物”。  曾在北京、天津多家“正规”大医院和美国卫生研究院(NIH)临床中心(免费为全美疑难病症患者进行临床试验)闯荡二十年,如今潜心踏实地在河南大学附属医院创业。目前河南大学附属医院具备一定的病房规模,已经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诊治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综合诊治三大特色,病源除来自河南省外,还有远自湖南、安徽、江西、湖北、浙江、江苏、广东、新疆、北京、山西等各地的病友,获得了病患家属的一致好评。  在血液病学界有广深的专业度和影响力。曾接受《保健时报》、《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现代健康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长江商报》、《武汉晨报》、《老年文汇报》、《楚天都市报》等多家平面媒体和《武汉电视台》、《湖北卫视》、《湖北经视》等多家电视台的学术采访和报道,以及在电视台介绍“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血液病知识。已发表各类论文二十余篇,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初次研究了一种罕见的慢性髓系白血病分子亚型——p190慢性髓系白血病;在国内初次研究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在国内初次研究了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的抗白血病作用。荣获2项科技成果。参编出版社出版的专著3部:1.血液学医生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王建祥主编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血液病学》(第2版);2.血液学医生郝玉书、王建祥、肖志坚主编的由上海科技出版社于2006出版的《白细胞疾病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首先版);3.工程院院士陆道培主编的由中华医学音像电子出版社于2002出版的《内科肿瘤学研究进展》(首先版)。主译《湖北省中山医院六十周年(1951-2011)院庆纪念画册》(中译英)。  学术任职和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核心期刊《白血病·淋巴瘤》编委(工程院院士陈赛娟任总编)。第十二届抗癌协会淋巴瘤学术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医生和医学科学院《现代医生》杂志审稿医生。第八届难治性白血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第五届钟山国际MDS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海峡两岸血液肿瘤高峰论坛暨第九届难治性白血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首届理事会理事。世纪闻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医学医生顾问。河南省老年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医生库成员。开封市抗癌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开封市医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目前正在探索治好恶性血液病的全新模式。

的预约挂号
  • 时间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星期六
  • 星期日
同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