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声生主任医师,教授,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预约挂号

北京中医医院

  • 坐诊科室:消化内科
  • 擅长领域: 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胃炎、消化不好、非传染性肝硬化腹水、胃肠癌及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及中医胃痛、胃脹、泄泻、便秘、反酸等疾病的治疗
医生介绍

张声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研究生导师。90年获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然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获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学习,曾赴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等国交流、考察。99年入选为“北京市科技新星”,2001年入选为首届北京市“125”人才1类人才(学科带头人)。 现为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消化核心学科带头人,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核心专科建设单位带头人,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消化核心专科带头人,北京市中医消化特色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带头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自然基金评审委员,奖励评审医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等。 主要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理事,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医促会中老年保健专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副主编,《消化内镜》编委,《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等。从事临床研究20余年,已获得部市级科技成果2项,局级科技成果2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有《名医临证经验-脾胃病》、《肝炎肝硬化防治》、《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消化病特色专科诊疗手册》等著作。目前承担“十一五”支撑课题2项(“基于寒热虚实辨证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好优势示范方案研究”和“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干预方案及评价研究”)、北京市级课题2项。 擅长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好、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胃食管反流病、非传染性肝硬化腹水、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及中医胃痛、胃脹、泄泻、便秘、反酸等疾病的治疗。 这是张主任接诊的众多消化病患者中的一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001年3月,一位坐着轮椅溃疡性结肠炎老年男性患者由家属推到了张主任的面前,这位患者腹泻情况十分严重,近半年基本上每天大便次数平均20余次,为粘液脓血便,呈暗黑色,泻下不爽,里急后重,腹痛不止,伴腹胀,恶心、纳少等。患者精神萎靡,下午低热,舌胖质淡但见明显瘀斑,苔黄厚腻,脉细涩。血色素为50g/L(正常值为110g/L~150g/L,60克以下就属于重度贫血)。在此前的3个多月里曾在多家医院治疗,诊断为:重度左半结肠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慢性持续型)。先后应用静脉氢化可的松每日300毫克,口服强的松每日40毫克,柳氮磺胺每日6克等多种西药,但症状无明显减轻,效果不好,医生曾建议试用免疫控制剂治疗,但是因其副作用大,且患者已经70多岁了,恐身体承受不起而犹豫。因为患者病情每况愈下,家属已经为老人做好了料理后事的准备,但只要一线希望家属们就不会放弃,因此,他们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中医院找到张主任。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张主任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综合考虑本患者属于本虚标实,脾肾、气血不足是本,湿热、瘀血内蕴是标,但其病情重、病情急,急则治标。予清热化湿、化瘀解毒,方用芍药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内服,每日4次;同时配黄连、蒲公英、地榆炭、白芨、三七粉等保留灌肠,每日2次。2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减轻,腹痛时间、便中脓血明显减少,便次减少至每日10余次,血色素上升为6.5g/L,患者食欲增加,信心大增。此时考虑病势已去大半,治宜标本兼顾,故在清热化湿、化瘀解毒的基础上重用健脾益肾之品。以后每周随证加减用药,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经过近3个月的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疗,这位70多岁的老先生腹痛完全缓解,大便次数减少到每日2~3次,血色素也升到了10g/L,患者已能自己行走来医院了。目前,张主任所带领的中西结合消化科室,是北京地区的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消化核心学科和北京市中西结合消化核心专科。张主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强调以中医为主、中西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在提高、减少复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传统的辨证施治外,尤为强调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祛邪扶正,标本兼顾 溃疡性结肠炎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活动期多属于湿热、瘀毒蕴结,大肠传导失职,肠粘膜血肉腐败所致,治疗当以清热化湿、化瘀解毒祛邪为主,常选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马齿苋、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便血较多可加槐花、地榆炭、血余炭、侧柏炭、菖蒲炭;腹痛较甚可加白芍、徐长卿、元胡;舌苔厚腻、纳呆湿重者可加藿香、生薏苡仁、佩兰。缓解期则多以脾气虚弱、肾阳不足为主,治疗当以健脾益气、温阳补肾为主,常选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以及干姜、炮附子、吴茱萸等,兼湿热残留未尽者可佐少量黄连、白头翁以祛邪使健脾益肾扶正而不留邪。由于本病较根本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免疫功能紊乱,所以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均应强调健脾,在后期同时还要兼顾益肾。在急性发作期或疾病活动期,可在祛邪的基础上佐以薏苡仁、茯苓、太子参、生黄芪等补脾之品,祛邪而不伤正,在临床上张主任常用生黄芪合三七粉、太子参合黄连以及寒热并用干姜和黄连皆属此类。扶正与祛邪应用得当,相得益彰。(2)调理气机,化瘀行血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本病邪留大肠,气机阻滞,传导失常可表现为腹痛下坠、里急后重、泻下不爽;湿热薰灼、肠络受损,血肉腐败可表现为下利脓血,赤白相间。治疗若单用清热燥湿解毒之品,往往效果不显,难以解除上述症状,此时宜加入炒莱菔子、木香、槟榔、延胡索等行气消导,除积化滞之品;同时气滞则血瘀、久病入络、离经之血也为血瘀,故还应加三七、当归、白芍、炒山楂等化瘀活血、行血养血之品,现代医学也证明溃疡性结肠炎存在着不明原因的高凝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调理气机也应包括补气,但凡气虚则气必滞,气滞则血必瘀,故此临床常用益气之品如黄芪等,正所谓“气为血帅”。(3)消积导滞,坚阴固涩 溃结初起,湿热食积交阻于肠胃,应在清化湿热基础上,选加焦三楂、炒莱菔子、大黄、枳实、木香、槟榔等消积导滞之品,湿热清、积滞去则下痢后重自除;病情迁延日久,邪去正伤,脾病及肾,脾肾两亏,清阳不升,大肠不固,临床可见五更泄泻,或大便滑脱不禁,此时在健脾补肾的基础上,可选加赤石脂、肉豆蔻、诃子肉、石榴皮、乌梅、五味子等固涩之品。导滞与固涩是矛盾对立的两种治法,需要辨清病期、病势、病位及证候等而配合主法应用,不得滥用。若病初或疾病活动期,湿热瘀毒明显者误用固涩之品,有“闭门留寇”之虞,可使湿热瘀毒胶结不化,病情迁延不愈;若疾病后期,脾肾虚损过用大黄、槟榔、枳实等导滞之药,可使正气愈伤、清阳下陷,脱肛久泻不愈。(4)分级论治、病证结合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以中药治疗为主或中药为主并适当辅以口服西药即可,而重度则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为主。针对局部肠镜和病理表现,肠腺隐窝炎症及脓肿者以清热解毒为主,可选用连翘、黄连、黄芩、黄柏、马齿苋、半枝莲、蒲公英、大黄等;糜烂、溃疡以活血化瘀、收敛愈疡为法,活血化瘀止血可选用五灵脂、蒲黄、丹参、三七、白芨、云南白药等,收敛愈疡可选珍珠粉、白芨粉、青黛、血竭等。(5)内服灌肠,灵活应用内服以辨证施治为主,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和缓解期皆为常用;灌肠治疗主要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以清热化湿解毒和化瘀收敛愈疡为主。针对病变部位治疗有所偏重,溃疡性直肠炎、乙状结肠炎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为主,也可辅与内服;溃疡性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口服中西药辅与肛部直肠滴注或仪器全结肠灌洗治疗。中药灌肠是中医治疗UC优势特色,使中药直达病所,直接发挥消炎、祛肿、愈疡的目的,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的预约挂号
  • 时间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星期六
  • 星期日
同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