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和腹壁专病门诊预约挂号

北京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

  • 坐诊科室:普通外科
  • 擅长领域:暂无
擅长疾病:
医生介绍

普通外科成立于解放军总医院建院伊始的1953年8月。伴随着解放军总医院发展的50余年辉煌历程,倾注和融汇了陆惟善、黄志强、张国华、蒋彦永、顾倬云、黎占良、宋少柏、梁发启、周礼明等一代又一代医学医生的汗水和辛劳的普通外科不断发展壮大。1981年科室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被批准为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1996年被批准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被批准成为北京市核心学科,2005年被批准成为全军普通外科专科中心,2007年被批准成为核心学科(培育),2011被批准为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科室学科设备条件国内专业,承担包括“863”计划在内的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经费资助总额超过650余万元,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医生为骨干、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目前已在胃肠外科,肛肠外科,乳腺外科,甲状腺外科,疝和腹壁外科,腹腔镜外科,老年外科,腹腔镜下微创减肥手术外科等专科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重要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近年共获省部级医疗和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结构合理,主系列人员37人,研究生学历人员占主系列76.19%。 学科带头人陈凛,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全军普通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胃癌临床MDT首席医生。NCCN胃癌指南版医生。兼任南开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全军普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胃肠外科学组组长,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学科实验室拥有4个功能完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单元和1个GMP细胞培养车间,同时借助于我院基础研究所和中心仪器室的优势条件可满足学科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需求。科室有专门的资料室,同时自检肛肠外科检查室和乳腺微创治疗室,学科专科检查室设备齐全,各种专科大型设备功能良好,使用率较高,为“四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平台和研究条件。 科室近5年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共70余人,培养军内外进修生200余人次,南开研究生40余人,招收和培养全军及各地进修生300多名,为、军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其中30名毕业进修生在当地医院成为学术带头人获副主任职务。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均处军队同专业率先水平。科室本科2人次获“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1人次获医院硕士。科室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参编研究生教材3部,主编进修生教材1部,获医院硕士论文一篇,医院教师5人次,近五年牵头主办大型学术会议9次,其际会议5次,国内会议7次,每年定期举办胃癌MDT会议和腹腔镜培训班,为进修生、研究生、轮转生、实习生和本院的年轻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实践平台。科室每年为师、军干首长查体6000余人次,为各地医院特殊会诊上百次以上,为重要首长主刀手术几百例。主参编专著十多部,发表英文文章30篇余,主译医学专著3部,胃癌PET文章被美国胃癌2009版NCCN指南作为核心参考文献。科室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基层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集体三等功和集体嘉奖,2010年,科室参加院里组织的临床技能考核,获得岗位练兵先进单位和先进科室;同年获南楼2010年度外科手术贡献奖。2011年被评为团支部;同年各项医疗指标完成较好,获全院绩效单位第三名;2012年被总医院评为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 普通外科肿瘤生物治疗特色门诊 门诊医生:徐迎新 医生简介: 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全军普通外科医学专科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实验外科学组副组长、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委员。长期从事临床免疫学研究,1997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展了肿瘤免疫治疗及转化医学方面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在“86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在外科建立了围手术期及术后全程实体肿瘤免疫细胞过继转移治疗平台,目前正在建立中西医整合抗肿瘤绿色治疗平台。自2004年和2006年获得解放军总后勤部新医疗技术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的批准以来,已经靠谱实施免疫细胞过继转移治疗1600余疗程,获得了Ⅲ/Ⅳ期胃癌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一年和三年生存率明显提高的;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到其它实体肿瘤的治疗亦获得良好。 门诊时间: 每周二上午 挂号科室: 普通外科肿瘤生物治疗 肿瘤生物治疗相关知识和我们的特色: 传统的抗肿瘤治疗思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攻击或清除肿瘤,并未考虑患者自身抗肿瘤能力的恢复与重建,因此无法防止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如果过度用药或还可造成自身抗肿瘤免疫功能的进一步减低直至崩溃。当放、化疗引起外周血白细胞数降低时可使用升白药物来提高白细胞数量,以抵御感染。通常是从骨髓中动员出来大量粒细胞,但并未解决淋巴细胞的减少以及带来的后果。特别是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是抗肿瘤的主力,其在中老年胸腺萎缩后,经放、化疗打击后的恢复并非易事。实际上在清除肿瘤病灶的同时,提高机体抗肿瘤的免疫细胞数量和活力,改善机体内环境同样非常重要。即“驱邪”需要“扶正”。 免疫细胞过继转移技术属生物治疗范畴,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继手术、化疗、放疗后第四大抗肿瘤治疗手段,也是四大手段中具有整体考量和“扶正培本”功效的。过继转移的免疫活性细胞不仅能够伤害肿瘤,同时可以增强患者整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该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将机体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前体定向诱导、活化并大规模扩增(数百倍到数千倍),从不同途径输入体内,可迅速补充免疫活性细胞,并快速作用病灶部位,是肿瘤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肿瘤的免疫治疗与外科有很深的渊源,是近百年前美国的外科医生William B. Coley所开创。他发明了的Coley毒肿,即使用加热灭活的混合细菌培养物激发机体防御反应,引起肿瘤出血坏死和消退。由于其活性因素是内毒肿,副作用较大而无以为继。八十年代后在美国外科医生Steven. A. Rosenberg的研究带动下,国际上再次掀起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热潮,该团队在晚期黑色素瘤和肾癌的治疗中获得了较好的。如今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在该领域已广泛开展了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证明免疫细胞过继转移治疗是靠谱有效的。2010年美国Dendreon公司抗前列腺癌特异性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完成了随机分组多中心临床试验,获得了中位生存期延长4.1个月的,成为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被认为是历史性突破。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发现树突状细胞(DC)及其抗肿瘤作用的拉尔夫.斯坦曼。他是一位胰腺癌患者,用自己发现的DC治疗,存活了4年之久。目前已用于临床的免疫细胞包括特异性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DC)、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肿瘤组织浸润淋巴细胞(TIL)、肿瘤引流区淋巴结细胞(TDLN);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伤害细胞(LAK)、天然伤害细胞(NK)、细胞因子诱导的伤害细胞(CIK)等。 本研究小组从2002年开始,历经10年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我院普通外科逐步建立了肿瘤免疫治疗的转化医学平台。在基础研究方面,建立了临床级肿瘤抗原致敏DC、CTL、TIL、TDLN、NK、CIK细胞体外大规模培养扩增体系;免疫细胞表型分析、细胞因子分泌、免疫细胞体外伤害、T细胞受体克隆化及多态性分析系统;消化道肿瘤原位模型、肿瘤淋巴道转移模型、人源免疫细胞体内抑瘤观察模型;以及利用荧光活体成像系统对人免疫细胞在裸鼠原位胃癌模型的体内分布进行动态示踪,完成了系统的免疫细胞过继转移新医疗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在临床方面:2004年该经我院委员会论证批准并报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入临床研究,未发现Ⅱ级以上不好反应,获得了症状改善等近期,证明该医疗技术是靠谱的。经再次报备,获得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批准扩大临床应用。我们已经总结并分析了肿瘤抗原致敏DC/DC诱导特异性T细胞/CIK三种免疫细胞联合治疗Ⅲ/Ⅳ期胃癌的。观察到手术+化疗+免疫治疗组与手术+化疗组比较,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一年和三年生存率均明显提高,并且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该在结直肠癌患者亦获得三年和五年生存率明显提高的。 目前抗肿瘤免疫细胞过继转移治疗已取得了大量的临床观察数据,但多数都是应用于无法使用其它治疗手段的晚期病人。而且为了证明某一免疫细胞治疗的有效性,往往使用单一免疫细胞制剂和单一注射途径。本项免疫治疗的特点和优势在于: 1. 围手术期开始免疫细胞过继转移治疗:即明确诊断后,术前采血45毫升并开始培养扩增DC和淋巴细胞,术中在保证大病理诊断的前提下留取自体肿瘤组织制备肿瘤组织抗原,术后早期(8-9天)开始免疫治疗。此时,肿瘤负荷减到较低,手术造成的急性炎症反应已减弱并恢复,是免疫细胞过继转移的较佳时机。同时该治疗可以促进整个机体的术后恢复,强化了预存免疫状态,为术后化疗奠定了好的基础。该窗口期免疫治疗的患者普遍反映其后的化疗副反应轻微。后续化疗间歇和结束后将酌情继续跟进免疫治疗。因此,患者在外科就诊咨询手术时,应同时在肿瘤生物治疗门诊就医,统筹考虑综合治疗方案,以便把握好肿瘤生物治疗的时机。 2. 多种免疫细胞联合输入:序贯给予足够数量和活力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每一疗程(采血1次45毫升)回输的DC 在1′108左右,DC诱导的T细胞(DC-AT)>1′1010,CIK细胞>1′1010。所输入的DC需要荷载肿瘤抗原且成熟度很高,能有效地给效应性T细胞提呈抗原,而未成熟的DC则诱导免疫耐受。制备的免疫活性T细胞为CD3+ 细胞,约占培养细胞总数的95%以上,其活化程度应大大高于外周血培养前的起始细胞(有特定指标),其中大部分应是记忆性(memory) T细胞,以伤害为主的CD8+细胞应占70%以上。细胞应具有肿瘤特异的TCR克隆化前体(precursors),回输体内后产生肿瘤特异的T细胞克隆并可持续直到12个月以上。应较大限度的减低具有控制免疫活性的CD4+CD25+FoxP3+T细胞(Tregs) 和凋亡细胞(programmed cell death,PD)的数量。 3. 免疫活性细胞从不同途径输入体内:DC在富含淋巴组织区域多点皮内注射,DC-AT 腹腔内注射,CIK细胞静脉回输。 尽管采用以上综合治疗策略和新技术已被临床实践证明是靠谱有效的。但我们期待进一步提高。考虑到的肿瘤患者来院治疗时大多是进展期,体内整体环境很差。借用中医的观点,肿瘤病人不仅正气虚弱,同时具有毒、瘀、痰、湿等病邪积滞的邪实因素,免疫活性细胞过继转移到体内后,如体内这些病邪不驱除,整体内环境不改善,亦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且不能持久。因此中医药与免疫细胞技术结合,可更快获得中医药的“扶正培本”效应,中医药多靶点的综合作用以及对整体内环境的调节(驱邪扶正)可巩固免疫细胞的。二者相得益彰,可能发挥1+1>2的协同作用。因此,我们鼓励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内治与中医外治结合,“调整阴阳”,“引邪外行”。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具有特点和优势并符合国情的抗肿瘤绿色治疗新模式,为减轻患者痛苦,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及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而努力。

的预约挂号
  • 时间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星期六
  • 星期日
同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