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女,主任医师,副教授,阜外医院影像管委会副主任,核医学科副主任,1969年3月出生。硕士导师,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中青年委员。1991年以名的成绩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在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掌握核素显像在全身各脏器的临床应用以及核素治疗。1993考取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师从刘秀杰教授。1998年获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参加IAEA以及日本在东京举办的核医学培训班。2003.10-2007.9在美国加州大学(UCLA)David Geffen 医学院,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Medical Pharmacology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国际核心脏病学医生、任美国核医学杂志主编8年的Dr. Schelbert HR教授和国际医学工程学和数学模型医生,较早参与PET 发明的Dr. Huang SC教授。回国后获自然基金、教育部留学生回国启动基金、院所基金以及核心实验室通达性等课题资助(44.5万元)。署名论著及英文国际会议摘要近100篇。作者论著发表在美国核医学、欧洲核医学杂志等核医学领域较有影响的刊物,较高IF 6.662,总IF 19.208,被3部英文专著(包括 Hurst’s Heart)及30余篇SCI文章引用 (较高IF 12.755)。非作者SCI英文论著16篇(较高IF 11.054)。参与编写专著10部。作者论文:入选美国核医学年会highlight 3次;获美国核医学学会颁发的青年研究学者二等奖(04年)和一等奖(07年)以及中美核医学学会的较佳论文奖(07年);获性(2次)、北京市(2次)和院校级的各种论文奖(7次)。参加攀登计划资助项目,涉及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均属开拓性工作:放射物-阳性显像剂的研究、有知识产权的心肌正性肌力药物-附子一号碱(获专利,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采用国产PET仪在国内较早开展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存活心肌以及SPECT心肌灌注显像估测大病例组PCI术后患者预后的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探测左心室室壁瘤心肌存活性以及估测预后的研究。 在UCLA,学习和掌握PET、PET/CT和小动物(micro)PET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完成NIH资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课题。PET心肌灌注显像定量测定心肌血流量(MBF)和18F-FDG PET代谢显像探讨心肌存活机制;在国际上较早报道13N-ammonia PET心肌灌注显像在静息态、药物负荷及冷加压试验后测定MBF的重复性研究;早期探测冠心病危险因子所致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流储备功能的异常,并监测。指导青年人在国内首先开展SPECT动态心肌灌注显像测定血流储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成micro PET的小鼠实验研究- 输入函数(input function),掌握高难度的小鼠股动脉插管技术,获得“输入函数”的“先进准”,为伤性定量分析micro PET显像结果奠定了重要基础;探讨不同饮食状态对心肌葡萄糖代谢率的影响。指导核心实验室开展小鼠的micro PET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