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肛肠医院怎么样肠息肉、胃息肉…该切还是置之不理
胃息肉、肠息肉属于消化内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息肉类型,很多人觉得息肉很可怕,但并不都是;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肿瘤的前期征兆,也有些可能是良性的,可以不用过多在意。
那么,到底哪些该切,哪些可以置之不理呢?
肠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肠息肉是指在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都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较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炎症肉和腺瘤肉两种。
炎症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有研究表明,有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相当于一个“定时”。当然,腺瘤肉是否癌变还和患者的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如果息肉的数量越多,癌变机会就越高。
但是,多数肠息肉患者很少出现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甚至肠梗阻等异常。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应立即到医院做肠镜检查。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大肠癌。因为肠息肉易复发性,一定要定期复查。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远离烟酒。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应该2年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胃息肉:发现就得切
胃息肉是生长在人体胃肠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不易被发现察觉,因此人们普遍对胃息肉比较陌生。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消化不好,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胃息肉可以分为三类:较为常见的有胃底腺息肉,慢性炎症兴奋引起的增生肉,以及癌变危险较大的腺瘤样息肉等等。医生建议,一旦发现胃息肉,即使是小腺瘤,也要及时切除。
目前,对胃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多数胃息肉多出现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推荐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大便潜血和内镜检查。
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胃息肉的发生。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所占的比例。特别是对于慢性炎症兴奋引起的增生肉,应该多吃清淡的食物、尽量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