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江肛肠医院

免费在线咨询

反酸胀气食欲不振是什么病?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立明,每周一三四坐诊天津滨江医院

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立明,每周一三四坐诊天津滨江医院,可线上预约挂号近期,不少网友在留言区提问:反酸胀气食欲不振是什么病?针对这个问题,每周一三四坐诊天津滨江医院的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立明指出:反酸、上腹胀气、食欲不振……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可能是胃部疾病的信号。例如: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好、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胃癌等。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立明提示:反酸胀气食欲不振的患者不可大意,要尽早到正规的胃肠专科医院就诊,必要情况下接受一次胃镜的深入检查,对介入式检查有排斥心理的可以选择微痛胃镜检查,深入排查一下胃内的具体病情,找到病灶点位,再根据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一、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立明坐诊时间表:

3月17日周一上午:8:00——12:00

3月19日周三上午:8:00——12:00

3月20日周四上午:8:00——12:00

 

反酸胀气食欲不振是什么病?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立明,每周一三四坐诊天津滨江医院


二、反酸胀气的“元凶”:胃食管反流病(GERD)

1.典型症状

 

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热感,平躺或弯腰时加重;

咽痛、咳嗽:反流物兴奋咽喉,引发慢性咽炎或哮喘;

吞咽困难:食管黏膜长期受损伤,导致狭窄。

2.危险因素

肥胖、吸烟、高脂饮食、紧身衣穿戴不当等均会增加腹压,迫使胃酸反流。

3.诊断与治疗

24小时食管pH监测:准确捕捉反流事件;

质子泵控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可快速缓解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睡前3小时不进食,抬高床头15-20cm。

4.警惕并发症

长期反流可能诱发食管炎、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需定期随访。

 

三、功能性消化不好:被忽视的“动力障碍”

1.核心问题

胃黏膜无器质疾病变,但胃肠动力不足、消化酶分泌异常,导致食物滞留。

2.典型表现

餐后饱胀感,即使少量进食也感腹部沉重;

早饱、嗳气,频繁打嗝但缓解有限;

食欲下降,体重逐渐减轻。

3.高危人群

压力大、作息紊乱、中老年女性更易发病。

4.治疗策略

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加速胃排空;

消化酶制剂:胰酶片、米曲菌胰酶改善消化;

心理干预:焦虑症患者需结合抗抑郁药物。

5.生活妙招

细嚼慢咽:延长咀嚼时间,减轻胃负担;

分餐制:每日5-6小餐,避免一次性过量进食;

低FODMAP饮食:减少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乳制品)。

 

四、慢性胃炎:炎症背后的“沉默”

1.病因分类

浅表性胃炎:黏膜充血水肿,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

萎缩性胃炎:腺体减少,癌变危险逐年升高(10年累积率约2%-5%)。

2.症状差异

非萎缩性胃炎:上腹痛、恶心、呕吐;

萎缩性胃炎:贫血、舌炎、消瘦,症状隐匿。

3.关键检查

尿素呼气试验: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镜+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程度和是否癌变。

4.治疗原则

治好幽门螺杆菌:四联治疗(PPI+铋剂+两种抗生素);

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瑞巴派特,修复胃壁;

定期复查: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做一次胃镜。

5.预防要点

分餐制: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

戒烟限酒:成分和乙醇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

 

五、胃溃疡:从疼痛到穿孔的“步步惊心”

1.疼痛特征

周期性上腹痛:餐后1-3小时发作,进食后缓解;

夜间痛醒:十二指肠溃疡的典型表现。

2.并发症预警

黑便或呕血:溃疡侵蚀血管导致出血;

板状腹、休克:穿孔引发急性腹膜炎,需紧急手术。

3.明确诊断

胃镜下溃疡分级:活动期、恢复期、瘢痕期;

幽门螺杆菌检测:90%以上胃溃疡与其相关。

4.规范治疗

抑酸治疗:PPI疗程通常4-8周;

抗生素联用:治好幽门螺杆菌;

避免兴奋因素:停用NSDs药物(如阿司匹林)。

5.恢复建议

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

温度把控:忌冷饮、过烫食物,保护黏膜。

 

六、胃癌:从症状到筛查的“生死时速”

1.早期症状易混淆

消化不好、体重下降:与胃炎、功能性消化不好相似;

贫血、乏力:因慢性失血或营养不好导致。

2.高危人群筛查

年龄>40岁;

胃癌家族史;

长期胃病未好:如萎缩性胃炎、胃溃疡。

3.准确筛查手段

胃镜+放大内镜+NBI染色:可发现毫米级早期病变;

血清肿瘤标志物:CA72-4、CEA辅助诊断。

4.治疗选择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SD):适用于早期胃癌;

手术+化疗/放疗:中晚期以综合治疗为主。

5.预防关键

治好幽门螺杆菌:降低胃癌危险30%-50%;

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腌制、熏烤食品;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每2年一次胃镜筛查。

 

七、肠易激综合征(IBS):肠道“神经官能症”

1.特点与误区

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

检查无异常: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方可诊断。

2.分型与诱因

腹泻型IBS:肠道动力过快,食物未充分吸收;

便秘型IBS:肠道痉挛,粪便干结排出困难;

压力、饮食、肠道菌群失调为主要诱因。

3.对症治疗

解痉药:匹维溴铵缓解腹痛;

渗透性泻药:乳果糖改善便秘;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CBT)有效。

4.自我管理

饮食日记:记录触发症状的食物(如乳制品、咖啡);

腹式呼吸训练:减轻焦虑引发的肠道痉挛;

益生菌调节:双歧杆菌、布拉氏酵母菌改善肠道微生态。

 

八、诊断建议:别让“自我诊断”耽误病情

1.何时需要就医?

症状持续超过2周,常规药物无效;

出现呕血、黑便、持续消瘦;

年龄≥40岁,有胃癌家族史。

2.检查项目选择

初筛:幽门螺杆菌检测、肝功能、血常规;

深度检查:胃镜、肠镜、腹部超声;

特殊检查:胃排空试验、氢呼气试验。

3.避免常见误区

自行服用抑酸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诊断;

依赖保健品:如螺旋藻、酵素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忽视饮食调整:继续高盐、高脂饮食加重胃负担。

 

医生结语:早诊早治,远离胃病困扰

反酸、胀气、食欲不振不仅是生活的“小烦恼”,更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示。通过科学分析症状、及时就医检查、规范治疗调理,绝大多数胃部疾病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张立明:原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曾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研修学习,师从陆星华教授、钱家鸣教授。在多年的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胃镜、结肠镜对各种消化道疾病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结直肠息肉、便秘、腹泻等,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诊断和治疗幽门螺杆菌、反流性食管炎、溃疡性结肠炎和功能性消化不好引起的腹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