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强调“阴阳平衡”,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扶阳”
导读:《思考中医》里面也强调了阳气的带领作用,很高兴这样一个思考有了不少共鸣,很多人认同这种观点,甚至很多人在运用这样一个思想。
当然也存在认识上的问题,比如有人就提出来,说我们中医强调平衡,那么你又总是强调阳,显然就有悖于阴阳平衡,是吗?
乍听起来确确实实是这样,那么应该又强调阴又强调阳?这个说明了我们对阴阳的认识有层次的差别。
1、阴阳的关系——中道与平衡
曾经谈到了原人的思想是一个“中道”的思想,从几千年文化来看,他的核心、精髓是中道,那么实际上中医正是禀承着这样一种中道的精神而产生的,所以中医不仅仅是指原的医学,更重要的是阐述这样一种中道的精神。
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了,既然你强调的是中道,中医的核心是中道,那么强调阳是不是就偏离中道了呢?实际上这个跟刚刚那位同仁提的问题是一样的,这个中道我们要怎么去理解,这个平衡我们要怎么去理解?
过去理解可能就是半斤八两叫平衡,阴一半阳一半叫平衡,实际上这个未必叫平衡。如果这个叫平衡,那么我们在《内经》里面,在《素问》里面应该看到这个线索,但是《内经》里面并不是这样说的。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平衡呢?实际上我们应该有一个大平衡的思想,在平衡之中有不平衡。
那么他谈什么问题呢,他是谈复杂性,这复杂性是什么?就是远离平衡,就是生命的本质是远离平衡的,是个非平衡态。我们讲平衡,他讲非平衡,所以有人就提出问题来了,较后他的解释就是不能够这样去看平衡,也不能这样去看非平衡。
大家知道,自然是平衡的,平衡是处中道的,为什么原人总结了这样一个中道的思想呢?尧帝嘱舜帝是“允执厥中”,舜帝嘱禹帝也是“允执厥中”,就是一定要禀持这个中道,天下就没有问题。
这个中道的思想实际上是从自然界来的,自然就充分体现了中道的思想,所以自然之道长久,人道不长久。那么我们来看自然,如果是这样去理解平衡,可能只有昆明那个地方是平衡的,四季如春,不冷不热,对不对啊?
显然不是,大部分地区不是这样,有很寒冷的冬天,又有很炎热的夏天,显然这个天道就不平衡。所以这个平衡不是这样讲,我们要有一个大平衡的观点,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升有降,这才叫平衡,但是在某一个阶段是升占带领。
某一个阶段是降占带领,某一个是生发占带领,某一个是收藏占带领,整个是有升有降,有收有藏,这个是平衡的,我们要有这样一种理念,这个平衡就好谈,而有这样一个理念以后,我们也才能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阳气那么重要,为什么我们要重阳。
大家看《扶阳讲记》,我做了一个序,实际上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这个序的思想,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很长,不可能展开。那么我们谈到了扶阳的思想,并不是说谁爱好扶阳,而是整个天地自然,整个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
我们看原人的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重阳的文化,一个阳为带领的文化。我们看天地也是这样,大家知道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系叫什么?
叫太阳系,它不叫月亮系,也不叫地球系,而叫太阳系,所以这个天文的大背景已经决定了太阳的作用是带领的,太阳的作用对于我们这个星系来讲,是起决定作用的,是起带领作用的,不仅仅是我们唱红歌的时候说“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而确确实实是有科学根据的。
2、《易》系统的阳主阴从思想
我们的历史到了周末,可以说原文化的大格局已经定下来了,但是由于周的末落,诸侯烽起。
这个时候出了一个圣人——孔子,大成至圣、集大成者,他对整个原文化进行了一次大的疏理,删诗书,定礼乐,删定六经,尤其对群经专业《易》做了删定。大家知道,《易》在历史上曾经有三部,《连山》、《归藏》、《周易》,据说《连山》是大禹时期的,那么这三部《易》到了孔子那个时代,为什么只留下了《周易》?
这也是有原因的,《周易》有什么特色呢?大家知道《连山》以艮为纲,以艮为首,《归藏》是以坤为首,那么《周易》是以谁为首呢?《周易》是以乾为纲,以乾为首。这就奠定了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原人的文化是强调乾,强调乾纲,强调天,强调阳,所以皇帝叫天子,跟这个不无关系,我们可以看《周易》里面怎么论述乾跟坤。
为什么说学中医的同仁要稍微了解一下《周易》?研究不敢说,我本人也只是懂一点皮毛,但是这个皮毛都很要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医理论的核心就在阴阳,显然《易》是专门讲阴阳的,而且它很直观,就两个符号,所以我们要稍微了解一下,不一定深究。
孔子都是五十而知《易》,真是不容易,所以我不敢有这个奢望,但是了解一些对于我们学习很有帮助,对于我们理解阴阳很有帮助。那么在讲《易》的时候,乾是阳的代表,六爻皆阳,坤是阴的代表,六爻皆阴。
在讲乾的时候,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在讲坤的时候,是“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这就非常清楚了,一个是统帅、是带领,一个是顺承,那么带领也就是指在变化的过程中起到带领的作用。
为什么《素问》是强调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而不是阴生阳长,这就体现了阳的带领作用,是阳的生带动阴的长,是阳的杀带动阴的藏,这个跟《易》确确实实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那么乾坤,在这里就是这样一个主从的关系,是统领和随从的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那么强调乾呢?因为乾是以天为体,乾天坤地,天有一个很重要的功用,大家都知道“天行健”,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从哪里来的?
从乾来,从阳来,阳的特征就是自强不息,“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是“行”的,天行乃健。还有一个什么东西也是这样,大家可以回答吗?
生命,生命也是以“行”为健,西方讲生命在于运动,不错,不过我们不讲运动,我们讲“行”,生命也是以“行”为健的,大家想想,生命有哪一天不“行”了会怎么样?当然就完成历史使命,生命也就停止了。
所以生命的特征也是以“行”为健,“行”是属于什么?是属于“乾”的特征,那也就意味着属于“阳”的特征,这就是《素问》讲的是“阴静阳燥”,燥者行也,动也。所以人为什么会生病?
我们可以思考,经典中有名言“五脏元真通畅,百病不生”,五脏的元真通畅,一个“通”,一个“畅”,通畅就是什么?就是“行”。那反过来,五脏的元真不通畅了会怎么样?那就会产生疾病,所以“行”是生命的一个特征。
我们再从很通俗的角度讲,气血要流行,要循环得好,不能有瘀滞,否则就会百病皆生于瘀,百病皆生于郁,郁也好,瘀也好,就是留滞了,就是不行了。行是阳的特征,就算在我们晚上睡觉了以后还行不行呢?也在行啊,行到阴分而已,现在是行在阳分,都在行,所以天是以“行”为健,人也是以“行”为健。
为什么叫五行[xíng]而不叫五行[háng]呢?五行为什么会在陕甘一带,在中原一带产生呢?大家都知道陕甘一带或者中原一带的特征跟我们两广有什么不同?我们十一月到陕甘,到中原,已经是大雪纷飞,已经进入到“藏”了。这里现在也是冬,但还是风和日丽的,还挺舒服的。
那里的天地变化,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给我们一个“行”的感觉,所以五行的思想在那里产生,而两广看来,一年四季都差不多热,就好像夏天老停在这里,不流行,所以这个文化没有办法在这里产生,只是产生了以后,影响到我们这里,所以过去我们是蛮,北方是夷,蛮夷之地。
所以这个问题就很重要了,因为“行”才有“中道”,没有“行”不可能有“中”、“中道”。《内经》里面界定了什么是“中”,当然它没有直接讲,后人给它进行了补充,但《内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太过”和“不及”,不少的篇章都谈到“太过”和“不及”的概念,也谈到“损益”的概念。
《上古天真论》就讲了七损八益,为什么有“损益”的概念呢?为什么有“太过”、“不及”的概念呢?这就是为了“中”,什么叫做“太过”,什么叫做“不及”?“至而未至”叫不及,“至而不去”叫太过。该来的没有来,该去的没有去,这说明它在“行”吗?
当然不“行”,它有留滞,有留滞就必然有太过、有不及。这个不去,对它来讲就是太过,那么后来的就来不了,就占据不了这个地方,不及就会产生,所以一旦不行,一旦有留滞,太过不及就产生了,太过不及产生,中道就不平,平衡也就无处可言。
所以“行”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我们强调气血的流畅要环周不休、如环无端?要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已需要要降,降已需要要升,老是降,太过不及就产生了,就偏离中道,所以这个“行”非常重要,唯有“行”,才有春夏秋冬,才产生变化,才产生平衡。
平衡不意味着静止,这一点是我们需要清楚的。在乾这一卦的卦辞,开首就讲乾是“元亨利贞”,这个卦辞非常之妙,这就把乾,把阳,把一切告诉大家了,乾“元亨利贞”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的乾天的体用,以天为体,这个体又是以行为健的,那么这一行,就行出了元亨利贞。
这个“元亨利贞”实际上就是春夏秋冬,古人也有很多校正,元为春,亨为夏,利为秋,贞为冬,这就意味着由于“行”的结果,就产生了四时,产生了春夏秋冬。乾天,行到“元”这个地方就产生春,那么这个地方,“元”的特征是什么?阳是处在什么状态?
《内经》里面讲,它处在生的状态。继续运行,行到“亨”这个地方,产生了夏,夏的特征是什么?盛大,长,我们看《四气调神大论》就很清楚。继续再运转,起变化,到“利”就产生秋,秋这个时候已经意味着什么?阳气要收了,这就叫盛很而衰,阳气不能老是生发,它要往回收。
那么继续运行到“贞”这个地方,就是冬了,冬的特征是什么呢?阳气在藏。所以这样就运行出春夏秋冬,生长收藏,实际上在《内经》里面又把春称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这里面又分阴阳,实际上春夏阳阴都有。
所以我们就应该知道阴阳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讲的生长收藏,一切的变化就由这个生起来,所以我们谈阴阳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去认识。
3、内经的阳主阴从思想
那么有了这个基础就好办了,我们再回过头来读经典,读《内经》就非常有帮助。在《内经》里面,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强调阳气,尤其大家很熟悉的《生气通天论》,里面有一句名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我们知道火神派的开山祖师,郑钦安的弟子,就是卢崇汉老师的祖父卢铸之先生强调过,为医者如果能够悟透这句话,这个医生就有办法,这句话怎么悟透呢?
“阳气者,若天与日”,像天、像日一样,刚刚我们讲了,就是像乾这样。“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失其所就会折寿而不彰,所以人的寿命是以阳为本,那么“失其所”是什么“所”?这个“所”是不是一个无关重要的代词?
我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就感慨很深,发现20多年都没有读懂这一句话,都是在囫囵吞枣,好像懂了,知道阳气很重要,却从来没有去认真的考虑这个“所”是什么,实际上这个是秘密所在,我们今天要谈扶阳,要真确弄清楚扶阳,关键词就在这个“所”字。
因为这句话是名言,所以从读书开始就要读,考试肯定也要考这句,但可以说,我读了多年,都没有真确弄清楚,现在回过头来看,秘密就在这个“所”上,什么“所”呢?
实际上,我们把它放到乾,就知道,这个“所”就是指“元亨利贞”之所,所以“失其所”不是指的一个“所”,不是指的某一样,它是指的四个“所”。如果还连带坤讲的“元亨利牝马之贞”,那就是五行俱全了,还加上土。
土不主时,所以在《周易》的“乾”里面,土也是不主时的,它旺于四时。这说明阳气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那么在元这个“所”或者在春,它对应的是什么?阳气是什么功用呢?阳气是生发的功用,也就是肝,春就是肝,就是木,这个就到五行上面来了,到脏腑上面来了,所以这个是一环一环相扣。
肝的根本在哪里呢?我们要研究肝的生理也好,病理也好,当然这个词是现在的词,它的本是什么?《内经》讲生之本是本于阴阳,《内经》又讲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肝的本是什么?
我们要探索这一脏,他的本就在于“生”,这个“生”指的是阳的生,阳气的生,所以肝为什么会生病呢?讲肝条达也好,藏血也好,都不离这一点,都不离其“生”,所以肝的阳气不能生发,就是肝病的根本。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现在误区太多,由于没有很好的理解阴阳,所以现在治病的方以苦寒为主。因为西医给我们提供了细菌这个概念,所以大家都去清热解毒,其实不然,苦寒,不是生,是杀。
春三月,讲的是生而勿杀,予而勿夺,现在为什么那么多肝硬化,大家要扪心自问,很多是坏在医者的手里。这一点我就非常有体会,今年有一位兰州的病人,这个病人是位西医,而且是传染科的副主任医师,本身就是搞传染的。
但是自己患肝炎,胆汁性肝硬化,怎么都搞不定,中医西医都治不好,病情越来越重,较后这个病人找到我,现在几个月下来各项指标都非常好,较主要是人完全改观。那么思路呢,看起来,原来的思路都是违反了圣言,圣人讲到了“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各位当带领的要切记,早上起来切莫批评人,早上起来就给你披头盖脸的骂一顿,大家想想会是什么感觉?早上刚起来,睡眼惺惺的就被批评,那很伤人的。
我是很喜欢骂人的,后来读了《内经》以后,我就憋住了,早上尽量不骂人,这是春,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这一点是大原则。可是我们现在很多违反了,违反了怎么样?就生机溃乏,那还能不硬化?
所以这一点很重要,那么这是肝。那心呢,心的根本是什么?心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心就是主管阳气的宣通,它的本在这里,主“长”。肺是主管什么呢?也就是秋,秋是主“收”。这一点实际上《素问》讲的很清楚,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是这样来的,西方就主收。
《素问》讲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肺是禀秋之法而成的,秋是什么?是“收”,所以肺就是一个“收”字。肾呢?就是贞了,就是冬,冬的特征就是藏,所以肾所,肾之本就在于藏,这个已经讲了,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那么这样我们就从阴阳落实到了很具体的问题上,所以我们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是这样一个意思。如果在春,在元这个“所”失掉了,就意味着肝不能生。如果是在夏,失掉了亨这个“所”,就意味着心不能长。如果是在利这个“所”失掉了,那么就意味着肺不能主收了。
如果在冬,在贞这个“所”失掉了,就意味着肾不能够主藏了。肾不能藏,心不能长,肝不能生,肺不能收,脾不能够旺于四季,不能够周流,不能够运转,这样还有生命吗?当然没有,所以折寿而不彰,这个根本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谈重阳、扶阳,是不是偏呢?一点都不偏,这是一个认识的层面,那么到这里就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了。比如在元这个时候,元这个“所”失掉了,该怎么办?在亨这个“所”失掉了,又该怎么办?以此类推,利贞之“所”失掉了,该怎么办?
所以扶阳不是只扶亨,只扶夏。当然温热是夏的本性,夏为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这很重要,但是阳在秋这个“所”,利这个“所”失掉了,要不要去扶呢?当然也要扶。阳在贞这个“所”,在冬这个“所”失掉了,不能藏了,都要扶。
所以扶阳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很单纯的温热就能解决的。春夏还好办,不能够发散了,可以用温热去发散它,这没有问题,所以《伤寒论》的太阳病能用麻桂,一付药下来,汗出了就好了。
可是如果在秋冬,在利贞这个“所”失去了,该怎么办?这就带来了问题,温热的药有升散的一面,而现在要降,要收藏,所以很多问题就出现了,而这个又是根本之所,生命的根,不在生上,也不在长上,而在藏上。
原古人讲“死者生之根”,我们医生做的事情是生,我们治好病,人家送我们一块匾,叫妙手回春,春是什么?是生,可是生从哪里来?生是从藏上来,原人的思想是看前一步,五脏之根是在肾上,生命的根也是在肾上。
我们看到《伤寒论》是讲生发的,讲元亨的,都在太阳病,可是这个根是在哪里呢?在少阴,强调,把太阳抓住了,把少阴抓住了,就思过半矣,作为一个医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六经里面,真确死证较多的不是在厥阴,而是在少阴,所以生命之根本在少阴,用当然在太阳,所以阳气归根,才是目的,其他的都是手段。
那么阳气怎么归根呢?为了这样一条,就形成了很多的手段,《伤寒论》很多手段就出来了。古人讲的六经,实际上归起来就是一经,或者就是两经,一个是阳,一个是阴,一个是生长,一个是收藏,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方便的说法就是六经。
所以阳气怎么归根?有少阳的,有阳明的,有太阴的,就有等等那么多的方法出来了。就比如阳明,我们不要只在承气、白虎上,要知道阳明的真谛在哪里,要知道张仲景用白虎、用承气的根本在哪里,阳明的根本是主降,而降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就是使阳气归根,就是由利才能到藏,才能到贞,由收才能到藏,承气和白虎是不是收藏的?是不是降的?它的药物都是苦寒的,通降的,它是一个手段,因为阳气归元的道路、阳气收降的道路阻塞了,这个时候真阳不能归位,就会产生热,所以这个时候要用白虎,要用承气。
但是诸位一定要记得,这个只是手段,如果我们把手段做为目标,作为目的,那就错了,诸法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看活了这样一个扶阳的理念,这样一个扶阳的思想,它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就是我们知道医道的止归,阴阳的止归。实际上,我们是要强调这样一个目的,而不是其他。
我们理解了以后就会知道,确确实实,扶阳并不是一种偏执,而是事所必然,医道就是这样,文化就是这样,天地就是这样,我们只不过是顺势而已。
所以完全不是派别的问题,当然在扶阳的时候,在应用的时候,在达成这个目的的时候,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读《内经》,读《伤寒》,实际上这种信息已然向我们透露了。
中医讲人体生病的秘密和不生病的秘密分别是什么?
人体生病的秘密:肾精=肾气=肾阳=温度=湿寒=病症(虚—寒—湿—凝—淤—堵—瘤—癌);人体不生病的秘密:肾气(阳)足,百病除!这才是治本。
补阳圣药·肾合胶囊:肾藏精、肝藏血,用大量人参助山茱、熟地纯阴之药,使阴中有阳,生血生精,肝肾同补。温肾助阳,益气固精。提高肾阳,提高温度,祛寒祛湿,恢复健康。
三大功效:
1、补肾气,疏理淤堵,内外双调,温肾助阳,益气固精。纯中药萃取,无任何副作用;通过多靶点、多系统、多部位作用于全身,温补、循序渐进激发,拯救性功能。
2、补阳益阴,阴阳双补,固精缩尿。针对阳痿、早泄、前列腺炎、遗精、滑精、尿频、尿不尽、尿等待;畏寒怕冷、月经不调等肾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以及肾气不足引起的肾虚腰痛、肾虚耳鸣、肾虚脱发,失眠多梦等有很好的效果。
3、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肾气不足。有补火助阳、散寒驱湿、活血通经的作用,适用于肾气不足导致的各种症状。数位中药合用引火归元,直入肾经,温补肾阳,使阴阳平衡。
中方中医院微信咨询:zfyy1057
免费私密咨询中医医生:
阳痿 | 早泄 | 前列腺炎 | 前列腺增生 | 前列腺钙化 | 时间短 | 尿频 | 尿不尽 | 尿等待 | 夜尿多 | 尿不出 | 勃起不坚 | 中途疲软 | 晨勃少 | 过度 | 四肢无力 | 耳鸣 | 脱发 | 鼻炎 | 失眠 | 怕冷 | 糖尿病 | 胃病 | 大便溏稀 | 四肢无力 | 腰酸背痛 | 肾虚 |
长按下图二维码,官网在线咨询,添加医生主任微信,制定治疗方案。
- 肾合能量揭秘:告别爱出汗与脸发红的尴尬,重拾自信光彩
- 重塑生命基石:肾合胶囊——解锁肾精深度滋养的秘密
- "早泄迷雾中的曙光:肾合胶囊带领幸福重塑之旅"
- 重塑生命之源:肾合胶囊——解锁男性健康的秘密钥匙
- 重塑生命基石:肾合胶囊——解锁肾精深度滋养的秘密
- 肾合胶囊指引:揭秘出汗与骨质疏松,倾听身体生命的
- 早泄没少吃药,反反复复无法治好?其实是你忽略了这
- 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不足?一文搞清楚,针对性去养
- “纵欲过度”的可怕程度,“性”与性命间的直接关系
- 中医:湿邪到底是什么?怎么辨、怎么治?(果断收藏
- 气聚则生,气衰则弱,关于补气的好方法,你一定要知
- 阳痿怎么治?丁丁硬不起来,硬的慢或是硬一会就软了
- 万恶淫为首!戒色修身,肾精补充足了,才能自在生活
- 寒气未退,湿气而至,脾胃虚的人难熬!用1个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