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崇文中方中医医院

免费在线咨询

浅谈阴阳学说与疾病产生的病理特征

浅谈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衡量万物的纲纪,也是种方。阴阳学说在医学的各个层面是怎么用的呢?我们来看看。

浅谈阴阳学说与疾病产生的病理特征

、它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的组织结构,由于结构层次不同,功能特点不同,阴阳属性也有区别。就人体部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肚脐以上为阳,肚脐以下为阴;我们还知道外为阳,内为阴,那么在人体,就是体表皮肤为阳,深层筋骨为阴;再有,人体后背为阳,胸腹为阴。为什么呢?这个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的祖先大部分是农民,农民的劳作长久以来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背后容易接触阳光,属阳,胸腹部就为阴。由此延展一下,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督脉属阳,行于胸腹正中线的任脉属阴,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浅谈阴阳学说与疾病产生的病理特征

再下来的划分,肢体外侧为阳,肢体内侧为阴;如何定内外?就是我们的四肢自然地一放,晒到太阳的一面皮肤比较黑的属阳,而皮肤比较白的属阴。那顺着这个理,经络中走在四肢外侧的叫阳经,走在四肢内侧的就是阴经啊

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来说,无形之气属阳,有形的血、津液、精属阴。就内脏而言,因为六腑是传导水谷的,是动态的,所以属阳;而五脏是储存精气的,是内守的,所以属阴。因为阴阳可以一层一层无限分下去,所以,在五脏中,相对而言,心、肺位置在上为阳;肝、脾、肾位于下为阴。再进一步,每个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等。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浅谈阴阳学说与疾病产生的病理特征
第二,阴阳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功能正常运作,以及机体与内外环境之间阴阳协调平衡的结果。所以人体处在生理状态,实际上就是处在阴阳平衡的状态。那么反推,如果人体有病了,就是阴阳失去了平衡协调,我们就叫做阴阳失调。引起人患病的因素,我们又叫作邪气,人体的抗病能力,我们一般叫作正气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气跟人体的正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既然万事万物都可以分阴阳,那么,邪气与正气当然也可以分阴阳。就病邪而言,可以分为阴邪和阳邪两大类。比如六淫邪气中,暑、热(火)邪为阳邪,寒邪、湿邪为阴邪。人体的正气,又分为与阳气。既然邪和正都可以再分阴阳,那么邪正斗争的过程就是不同的阴阳力量搅在一起。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邪正两方的阴阳都可能变多,或者变少,只要是出现了不平衡,我们就说:阴阳失调了。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阴阳偏盛阴阳偏衰等。先说阴阳偏盛的情况。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过于亢盛,导致的病理变化。亢盛,就是实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浅谈阴阳学说与疾病产生的病理特征

其中,阳偏盛是指在阳邪——也就是火邪、暑邪的作用下,使阳的一方偏亢过盛,由此,阳的特点——热、亢奋也就表现出来,从而使机体呈现出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理现象。既然阳代表热,现在阳多了,所以产热过多。多了,就是实证,所以合起来就叫实热证。实热有些什么表现呢?发热,或者怕热,或者局部有灼热感,同时,可见面红、舌红、脉数这些热的表现。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原理,阳热多了,人体的阴液就会减少,就会出现口干、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这样一些伤津液的表现,《黄帝内经》叫作「阳胜则阴病」。下来,说说阴偏盛的情况。阴偏盛,是指在阴邪,也就是寒邪、湿邪的作用下,阴的一方过盛。阴的特性是寒,阴会控制阳的功能,人体就处在这么一种病理状态。阴多了就是寒,多了,是实证,所以会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比如怕冷,或局部冷痛,或喜欢温暖,面白,舌淡,脉迟或紧等,这就是「阴胜则寒」。阴寒一亢盛,必然要损耗人体的阳气,阳就会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所以说,「阴胜则阳病」

下来再谈谈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了。低了,少了,就是虚证。其中,阳偏衰是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下降。表现为一系列虚寒征象。比如畏寒肢冷、踡卧、局部有冷感,不单喜温,还喜按这里教大家一招,局部假如有不舒服,你用手按下去,越按越不舒服的是实证,按了感觉舒服的是虚证。既然是虚寒,那么,同时还有神疲乏力、脉迟无力这些虚的表现,所以说「阳虚则寒」。这里我们要注意区别的是:阳虚与阴盛都是寒证,阳虚是虚而有寒,一般延续时间长。阴盛只是寒,一般没有虚象,而且多为临时受寒,或过食生冷引起的临时性症状。下来,说说阴偏衰。阴偏衰是指体内的阴液亏虚,滋润和宁静作用不足,同时阴虚不能制约阳,呈现出阳气相对偏亢的病理状态。阳气相对偏亢,就会出现热;它是由于阴少导致的,所以属于虚。加起来就是「虚热」。这种热,由于是虚热,所以就算发热,温度也不高,比如低热、潮热,甚至是五心烦热这种连体温都不显出来的热象,还有面部——不是实热,所以不会满面通红,仅仅是在颧骨的地方发红,也就是颧红。阴虚是阴液少了,所以会有口干、舌燥、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这样一些水分不足的表现,还脉象细数等。所以说「阴虚则热」。

浅谈阴阳学说与疾病产生的病理特征

第三点,阴阳学说还可以指导疾病的治疗。

阴阳失调可以说是疾病的基本病理机制。所以调理阴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里的“平”就是,以回复平衡为目的。下面,谈谈以阴阳学说来确定的治疗原则。首先是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偏盛或阳偏盛时,多了,有余了,是实证,所以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依据阴阳对立制约的原理,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适宜用寒凉药物清除实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者寒之」;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当用温热药物驱逐其寒,这就是「寒者热之」。阴阳偏衰,该有的少了,这形成的是虚疾病证,所以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

浅谈阴阳学说与疾病产生的病理特征

治疗就得用药,下面,阴阳学说还可以归纳药物的性能。中医学对药物性能的认识,主要从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等方面进行分辨。其中四气、升降浮沉,用阴阳学说来归纳,就更有意义。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什么是寒凉药?这实际上是在人体身上试出来的。一般来说,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或者正常人吃了这些药,会出现寒凉的感觉,比如出现口淡、拉稀、小便清长的现象,由此得知,这些药物的性质多属于凉性或寒性,比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反过来,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或者正常人吃了容易上火的,这些药物的性质多属于温性或热性,比如附子、肉桂、干姜之类。所以,治疗热证选用寒性或凉物,治疗寒证选用热性或温物。

下来是升降浮沉:药物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的作用趋向。升,是指药物具有上升、作用于人体上部的趋向;浮,是指药物具有向上、向浅表部位发散的作用趋向;降,指药物具有下行并作用于人体下部的趋向;沉,是指药物具有向下、向内镇敛的作用趋向。这里,升浮者为阳;沉降者为阴。其中升浮药,多用于病位在上部、外部的病症,比如头部疾病、心肺疾病、体表疾病,像感冒、皮肤病这一类。这个容易理解,药物升浮才能达到上部的病位,起到治果。但升浮药物,也可以用在病势趋下的病变。什么是病势趋下呢?比如胃下垂、肝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这些病变,因为它们的疾病趋势是向下的,所以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原理,治疗的时候就应该升举它们向上,这就用到了升浮药。

反过来,来说沉降药。沉降药多用于病位在下部、在内部的疾病,比如肝肾疾病,身体的下半部疾病,用沉降药,才能「药到病位」。沉降药物,也可以用在病势趋上的病变。什么是病势趋上呢?比如,咳嗽,气喘,打嗝,嗳气,你看它们都是有气往上的,这同样是病态的,所以这个时候要用沉降药,把气降下去。
浅谈阴阳学说与疾病产生的病理特征

治病的根本:天人合一学说


天人合一在讲什么?讲的就是温度(能量),地球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离不开太阳,太阳(阳)的能量(温度)决定了地球(阴)的情况。人体肾阳(阳,人体太阳)决定了五脏六腑(阴,地球)的情况。人的生老病死,离不开肾阳。这才是真确的天人合一。

|、

驱寒养“阳” 身暖气强:

“补阳圣药·肾合胶囊”


补阳圣药·肾合胶囊:肾藏精、肝藏血,用大量人参助山茱、熟地纯阴之药,使阴中有阳,生血生精,肝肾同补。温肾助阳,益气固精。

提高肾阳,提高温度,祛寒祛湿,恢复健康。

浅谈阴阳学说与疾病产生的病理特征

三大功效:

1、补肾气,疏理淤堵,内外双调,温肾助阳,益气固精。纯中药萃取,无任何副作用;通过多靶点、多系统、多部位作用于全身,温补、循循渐进激发,唤醒性功能。

2、补阳益阴,阴阳双补,固精缩尿。针对阳痿、早泄、前列腺炎、遗精、滑精、尿频、尿不尽、尿等待;畏寒怕冷、月经不调等肾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以及肾气不足引起的肾虚腰痛、肾虚耳鸣、肾虚脱发,失眠多梦等有很好的效果。

3、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肾气不足。有补火助阳、散寒驱湿、活血通经的作用,适用于肾气不足导致的各种症状。数位中药合用引火归元,直入肾经,温补肾阳,使阴阳平衡。

人体生病的秘密:肾精=肾气=肾阳=温度=湿寒=病症(虚—寒—湿—凝—淤—堵—瘤—癌)。人体不生病的秘密:肾气(阳)足,百病除!这才是治本。

中方中医院微信咨询:zfyy1057

免费私密咨询中医医生:

阳痿 | 早泄 | 前列腺炎 | 前列腺增生 | 前列腺钙化 | 时间短 | 尿频 | 尿不尽 | 尿等待 | 夜尿多 | 尿不出 | 勃起不坚 | 中途疲软 | 晨勃少 | 过度 | 四肢无力 | 耳鸣 | 脱发 | 鼻炎 | 失眠 | 怕冷 | 糖尿病 | 胃病 | 大便溏稀 | 四肢无力 | 腰酸背痛 | 肾虚 |

长按下图二维码,一对一咨询中医院医生。

中医医生在线坐诊 给到治疗方案

浅谈阴阳学说与疾病产生的病理特征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