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阳气”与“阴阳学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的“阴阳学说”博大精深,萌自亘古时光,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冲涮和历史文明的洗礼,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涉及面很为深广,现今已在传承了几千年。下面我就试着凭自己的浅薄所知和体会作些简要的介绍,以期抛砖引玉,与有兴趣者共同商榷,文中的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既然说“阳气”,首先就要了解“阴阳学说”“阴阳”“五行”等相关基础概念,下面简要分叙如下:
“阴阳学说”与“阴阳”
“阴阳学说”是先祖们在观察与体会大自然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古人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对世界的一种看法。“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它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二气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本原,阳气主功能,阴气主物质。就人体阴阳而言,运动即可生阳,静坐则可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使。
“阴阳学说”形成的初期,先祖们主要是为了用它来阐述宇宙生成的道理,但发展到后来,就慢慢地成为了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阴阳学说的原理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代从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历法、教育、宗教、医学、文化艺术、道德等几乎没有什么不和阴阳五行有关。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精华部分也已被成功地应用到国防专业科学领域和其他相关的学科中,成为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基本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是一种文化,它遵循了自然万物的基本法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对古代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等都产生了很为深远的影响。
“阴阳学说”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完善表达。世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白天为阳,晚上为阴;热为阳,冷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为阳,降为阴等等。阴阳学说具体反映在人体上,则是上半部为阳,下半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阴阳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能量,它们的一正一负、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事物有阳就有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自立存在,这就是“阴阳互根”。纯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是一体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之分,这是阴阳的统一理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始终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中,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阴阳学说”彰显出了古人的智慧与精华。毫不夸张地说,老祖宗发明的阴阳学说是天地间较大的学问。据相关古籍资料记载,阴阳原本只是易学提出的一种概念,后来随着易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渐渐地发展成为了一门自立的学科。人们称研究阴阳学说的人为“阴阳家”,属于道家学派的一门旁支,创始人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的老子。在土生土长的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传世作品有《道德经》。《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国人影响较为深远的古代三部思想巨著。道教思想与阴阳五行非常密切,老子认为 :“道生阳,阳生阴,阴阳生八卦,太很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把阴阳与五行撮合在一起并赋予了其神秘化色彩的是战国末期的阴阳家,其代表人物为齐国人邹衍。
大道至简,世间凡是向上的、温热的、运动的、主动的则属于阳;反之,凡是向下的、寒凉的、静止的、清很的则都属于阴。阴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可以把事物无限地划分,令阴阳可以无限划分规律。按照这个规律把世界无限划分下去后,就到了现代科学所讲的“原子科学”。原子是人们已知较小的阴阳了,一个原子核以静为阴,一个绕核的电子以动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黄帝内经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所固有的规律。简而言之,世界的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阳气足则百年寿命,
阳气不足则万病丛生”=
何为“五行”
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其代表的方位、颜色也都不相同。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代表春季,居于东方;火有炎热、向上之性,代表夏季,居于南方;土有和平、存实之性,代表夏秋之交,居于中;金有肃杀、收敛之性,代表秋季,居于西方;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代表冬季,居于北方。五行相生相克 :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总之,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只有阴阳相合,万物才会生长,才会形成风云雷电雨雪等多种自然气象,才会形成河海山川邱等大地形体,才会有东西南北四方和春夏秋冬四季,才会有自然界的万千景象。
什么是“阳气
《黄帝内经》说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意思是说,阳气之于人,就好比太阳之于自然,自然界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人没有阳气就会减寿。自然界的光明依赖于太阳,人体的安康依赖于阳气。阳气推动人体生命运动、确保人体的体温、推动水谷的运化、推动大小便的排泄,它就像卫士一样防御体外邪气、邪风的入侵。直白地说,阳气就是生命,是人体的根本,是解决一切疾病的利器。人体一旦阳气受损,就会百病丛生。
实际上,我们说“阳气”决不能撇开“阴气”,古人很习惯于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来解释一年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茂与凋衰。阳气的性质是蒸发上升的,而阴气的性质是沉滞下降的。在自然界中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自然界就会风调雨顺,否则就会发生如雷暴、台风、龙卷风、地震、海啸等强对流天气和暴发瘟疫等自然灾难。
古代的许多医学家、养生医生,在长期医疗、养生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来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各种现象,并将其用于指导临床诊断与防治,慢慢地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所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其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气”可分为很多种,如阳气、正气、元气、中气、邪气、卫气、营气、浊气、阴气和宗气等,但中医坚定地认为,只有“阳气”才是人体的根基,是人体的“生命之气”。
虽然阳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都需要充足的阳气来支撑。人的生命就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当人体出现不舒服症状时,人们去医院看中医,大多都会被医生说成是阳气不足所致,可见中医把阳气看得很重。那么,中医说的这个阳气到底是什么呢?按中医的说法,阳气就是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能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气”,阳气还有一个名字叫“元气”。也就是说,阳气指的是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即人体细胞中存储的营养物质。
通俗地说,“阳气”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中医术语,是中医用来形容病症的一种说法。中医把阳气看作人体的“生长之气”,是人身上的正能量,是五脏六腑功能的动力。阳气的主要来源,一部分是从父母那里遗传过来的(先天),另一部分则是从人们平时吃的食物中摄取的(后天),食物能给人们提供的阳气就是食物精微生化而成的营养物质。阳气藏于人的脏腑之中,属于温煦、生发、兴奋的类型。阳气在人体内,可生化气血、津液。《黄帝内经》说“阳者,卫外而为固”,意思是说,阳气是人体内的保卫战士,可以抵御细菌、细菌及病邪的入侵。阳气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身体的温暖,让人体处于精神充沛、活力四射的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全凭一口阳气,生命有阳气,而且阳气宣通,则身上的阴霾自散,周身不病。阳气不足则会九窍不通,百病从生。的传统养生文化,实际上就是倡导如何扶阳固本、护养阳气的文化。
人体的阳气足,则脏腑功能好,阳气不足,则脏腑功能弱、身体疾病多。阳气一旦被耗尽,人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阳气是生命的能量之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全都靠阳气的推动。一般说来,在人体内一旦寒气损伤了阳气,就会成为干涸的“柴草”和正常生理活动的“动力”不足。
在中医看来,人体只要是在正常的运行中,就是在不断地消耗体内的阳气,也就是说,人的生长(从幼童到青少年到成年直至老死)过程就是在不断消耗体内阳气的过程。一方面,阳气的自然衰退是人类自然生长的客观规律,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实际上就是阳气的“生壮衰亡”过程。另一方面,人自出生以来,就在不断积聚浊气,从口鼻的呼吸而入。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人体内的浊气会越聚越多、越聚越杂,必然会伤及人体内的阳气,导致各种疾病、恶病、慢疾病和疑难杂病的发生。人体内的阳气消耗殆尽之时,也就是死亡临近之日。所以,民间才会把死亡说成是一个人“阳寿”的终结。
关于夏、冬两季扶阳、护阳、养阳的问题
夏季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两个天气比较很端的季节,夏季太过炎热,冬季太过寒冷,都容易导致人体阳气的流失,造体阳气不足。夏季天地间阳气较旺,阳盛阴衰,人体阳气浮于体表,阴气伏内,人体阳气处于外泄状态。由于天热,易出汗,人们稍不注意就会随汗流失阳气或导致暑湿邪气入侵,逼走体表的阳气,造体阳气不足。而冬季则与夏季完全相反。冬季寒冷,经常是天寒地冰、寒风刺骨,让人防不胜防。冬季天地间的阴气较旺,阴盛阳衰,人体阴气浮于体表,阳气伏内,人体阳气处于内敛的状态。但由于天气太过寒冷,人们须穿戴厚重,用以保暖驱寒,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外感风寒,导致寒邪入侵体内,倒逼人体内的阳气外泄,导致阳气的流失,造体阳气不足。鉴于此,本专题准备用两个章节,专门分叙夏、冬两季扶阳护阳补阳的问题。
传统中医说,“阳气足则百年寿命,阳气不足则万病丛生”。所以,保持阳气的充足,及时了解自己阳气的盛衰,注重扶阳固本、护阳养阳是人生的一大重任,扶阳就是扶命,养生就是养阳。因此,当人的身体刚刚出现阳气不足,有一些轻症与小毛病时,人们就应该及时地温补阳气,使大病化小、小病化了,这样就能确保及时调理好现在的病(已病),不得将来的病(未病),不花冤枉钱,健康活百年!
人体阳气不足
该如何补回来
人体阳气不足时,患者可通过如下几种方法进行调理,将失去的阳气补回来:
1、及时调整饮食
阳气不足的人,平时要适当多吃些温补的食物,但切记不要大补特补,以防补过了头,适得其反。像生姜、韭菜、香菜、葱、大蒜、红枣、银耳等,都是补阳气的,可尽量多吃。像生冷的寒性食物不吃或少吃,吃多了会增加体内的寒气,损伤体内的阳气。
2、经常热水泡泡脚
古人说“寒从脚起”,脚上遍布通往全身的经络(即反射区),经常用热水泡脚,不仅可以解乏、保持身体的温暖、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还有助于阳气的生发。睡前热水泡脚,还能提高睡眠质量,也有助于补阳气。
3、经常户外晒晒太阳
尤其是在冬天,经常抽时间晒 15~30 分钟的太阳,可补充阳气。
4、驱寒补阳中成药
“补阳圣药·肾合胶囊”
补阳圣药·肾合胶囊:肾藏精、肝藏血,用大量人参助山茱、熟地纯阴之药,使阴中有阳,生血生精,肝肾同补。温肾助阳,益气固精。提高肾阳,提高温度,祛寒祛湿,恢复健康。
三大功效:
1、补肾气,疏理淤堵,内外双调,温肾助阳,益气固精。纯中药萃取,无任何副作用;通过多靶点、多系统、多部位作用于全身,温补、循循渐进激发,唤醒性功能。
2、补阳益阴,阴阳双补,固精缩尿。针对阳痿、早泄、前列腺炎、遗精、滑精、尿频、尿不尽、尿等待;畏寒怕冷、月经不调等肾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以及肾气不足引起的肾虚腰痛、肾虚耳鸣、肾虚脱发,失眠多梦等有很好的效果。
3、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肾气不足。有补火助阳、散寒驱湿、活血通经的作用,适用于肾气不足导致的各种症状。数位中药合用引火归元,直入肾经,温补肾阳,使阴阳平衡。
中方中医院微信咨询:zfyy1057
综上所述,阳气是人的“生命之气”,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源动力,只有调养好自身的阳气,才能健康活百年!
免费私密咨询中医医生:
阳痿 | 早泄 | 前列腺炎 | 前列腺增生 | 前列腺钙化 | 时间短 | 尿频 | 尿不尽 | 尿等待 | 夜尿多 | 尿不出 | 勃起不坚 | 中途疲软 | 晨勃少 | 过度 | 四肢无力 | 耳鸣 | 脱发 | 鼻炎 | 失眠 | 怕冷 | 糖尿病 | 胃病 | 大便溏稀 | 四肢无力 | 腰酸背痛 | 肾虚 |
长按下图二维码,中医医生在线坐诊,给到治疗方案。
- 肾合能量揭秘:告别爱出汗与脸发红的尴尬,重拾自信光彩
- 重塑生命基石:肾合胶囊——解锁肾精深度滋养的秘密
- "早泄迷雾中的曙光:肾合胶囊带领幸福重塑之旅"
- 重塑生命之源:肾合胶囊——解锁男性健康的秘密钥匙
- 重塑生命基石:肾合胶囊——解锁肾精深度滋养的秘密
- 肾合胶囊指引:揭秘出汗与骨质疏松,倾听身体生命的
- 早泄没少吃药,反反复复无法治好?其实是你忽略了这
- 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不足?一文搞清楚,针对性去养
- “纵欲过度”的可怕程度,“性”与性命间的直接关系
- 中医:湿邪到底是什么?怎么辨、怎么治?(果断收藏
- 气聚则生,气衰则弱,关于补气的好方法,你一定要知
- 阳痿怎么治?丁丁硬不起来,硬的慢或是硬一会就软了
- 万恶淫为首!戒色修身,肾精补充足了,才能自在生活
- 寒气未退,湿气而至,脾胃虚的人难熬!用1个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