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象记者学过社会心理学
http://www.qm120.com2009-03-27 13:53:13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比较同一座城市两桩新闻中的同和异。
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人的本质而存在的。”可见,人人都在受社会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的影响,并且无时无刻地影响着社会和他人。
两则新闻报道
1.男子称扶摔倒老太反被告,协商赔4万
2007年7月,南京的一位老太太将男青年彭宇告上法庭,称对方撞倒自己,要求其赔偿十几万元的损失。彭宇则称自己好心帮助那位老太太,将她扶起送她去医院,却反被诬。彭宇称,2006年11月20日,他在水西门广场的83路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余元。7月以来,此案一直是当地最热烈的网上话题,西祠胡同“南京零距离”一个论坛就有上百个帖子讨论此事,网友几乎一边倒相信并支持彭宇,并感慨现在好人不好做。对于以后遇到有老人摔倒的情况是否上前救助,网上展开了激烈辩论。(2007年9月6日南方网)2008年4月10日《南方周末》头版发表了题为《彭宇案喧嚣未尽唯有真相不可调解》的消息,文章说:“最终经过二审,双方达成了一个协议。就经济利益赔偿的部分,双方都做出了较大让步。”事发一年多之后,喧嚣一时的彭宇案以“和解”告终。(具体数字保密,但有报道说是4万)
2.谁还有胆儿孤身救人
2008年2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63岁的南京市民魏永玲2008年2月15日途经解放南路时看到倒在地上的老人,她没有立即救助,和很多人一样,她害怕热心伸出的双手会给自己带来不测风云。她找到七八位路人证明自己没有撞倒老人,然后再拨打电话向警方求助。她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帮助倒在地上的老人,她说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到了“此刻她的处境似乎(和彭宇案)相同,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扯上麻烦:老人不能睁眼不会说话,已经没有意识,万一自己贸然行动,牵连进去,就说不清楚了,弄不好还要花一大笔费用。”
两桩社会新闻的相似点———旁观者效应
在这两桩事件中,不难看出彭宇和魏永玲并不是第一个或惟一发现老人倒地的人。彭宇案发生在南京水西门广场的83路车站,人来人往;后者是在“一条平时很热闹的街”,据当事人魏永玲回忆“离老人倒下不远的地方,有理发店、餐馆和其他小店铺,更近的是一家糖尿病服务中心。但是,来来往往的过客中,没有谁像她一样,停下匆匆的脚步。”可见,两件事情中,大多数的目击者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介入救助的过程,这是相似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是指目击一起危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之中有人会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社会心理学家曾假设:当人们认识到别人也目睹了此事时,个人的责任感就减弱了。为了证实这一假设,一位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被试人单独在一个房间里,通过耳机和话筒与别人联系,它可以听到别人讲话但看不到人。随后这位心理学家布置了一个癫痫病人发作的情景,在一种实验条件下,每个被试人都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那里有人犯病了;在另一个实验条件下,被试人能够确信还有别人知道那里有人犯病了。其结果表明:若被试人认为自己是惟一的知情者,就可能离开自己的房间去尽力帮助病人;而假如他知道别人也知道此事,那他帮助病人的可能性就小。知道发病的人越多,提供帮助的人就越少,此所谓“旁观者效应”。